也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减柱、移柱做法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减柱、移柱做法,是为扩大建筑内部空间而采用的变化柱网结构做法。具体一座建筑是否减柱或移柱、减柱或移柱的方式与数量如何,需要通过与\"标准柱网平面\"的比较来判别。标准柱网平面包括两个,就是宋《营造法式》所载的\"金箱槽\"和\"双槽\"式地盘分槽,具体应以发生减柱、移柱的柱子数量最少为原则选择其最为接近的一种标准柱网平面。减柱、移柱做法肇始于辽宋而盛于金元,它相应造成了一些梁架结构的不规则变化,带来一些弊端,至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已基本不再采用,但仍有其积极作用和影响。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一是表现在结构合理,容易加工制作的木框架结构上;二是表现在由单纯的大屋顶中表现出千变万化建筑形式,三是表现在“四合院”精彩的平面布局所传达出的空间意识中。以最概括的文字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作一个总结,我们提出:“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九个字。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全面讲解
中国古代建筑全面讲解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课时:一课时 年级:六年级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欣赏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热爱 祖国、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审美教育,学习 目的教育、纪律教育。 难点是对所欣赏的绘画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知道在宇宙空间站,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建筑是什么吗? 二、深入教学 (一)欣赏“长城” 1.有同学去过长城吗? 2.同学们从书本上、电视上或者很多别的途径了解的长城是怎么样的呢? 3.你觉得长城的整体形状可以用那个汉字来形容? 4.长城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5.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中国古代建筑吗? (二)欣赏“北京故宫” 1.(出示故宫整体照片)猜一猜故宫有多少间房间? 2.同学们知道有关故宫的知识吗? 3.仔细看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 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 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 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 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 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 巧妙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 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 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 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 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 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 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 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起初是从陶瓷发展而来 的,从出土实物得知,在殷代即已经有了原始的瓷器,其质地与琉璃瓦很近似。 但是由于琉璃毕竟是贵重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时期才开始在建筑上使 用,其时仍然是在局部作为点缀装饰。到宋、元时期出现了用琉璃瓦全部铺盖屋 顶或包砌全部建筑的情况。现在河南开封的北宋佑国寺塔(俗称铁塔)就是全部 用琉璃砖瓦包砌的。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件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量也大大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鲁班尺”与“门光尺” 《鲁班经》载建筑尺度(单位:营造尺) 间架三架五架七架九架备注 面 宽 心间 次间 梢间 11.1 10.1 13.6 12.1 14.2 13.6 14.8 13.6 12.1 柱 高 步柱 栋柱 10.1 12.1 10.8 15.1 13.6 22.0 13.6 22.0 檐柱 段5.64.64.84.3步架 宽 深 比 2.792.051.441.92 清人李斗著有《工段营造录》一书,原载《扬州画舫录》。书中讲到曲 尺及压白尺法说:区者绳圣,三白九萦,工作大用,日时尺寸,上合天星,是为 压白之法。书中只讲了寸白,且认为压白尺法作为匠者应掌握的一项重要丙容, 被喻为“绳墨”。由上可见,压白尺法在明清之际是很流行的。 清工段营造录所载曲尺与八字尺文如下: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2)
《中国古代建筑学》选修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5-2 包静文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中 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 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穴所主要是山洞,在洞的周围缠上一些树枝, 在大树上用树枝编造他们的住宅,搭树枝棚、帐篷等是最简单的建筑。 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住宅建筑已有了相当规模,村落分布明显,一 般包括住地、墓葬地、窑址、警穴,并已有防御性的堑壕等。随着青 铜器和铁器的出现,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巨石纪念建筑。 二、夏商周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 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中国的奴隶社会从 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方 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
中国古代建筑之序列美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之序列美 关键词:建筑、空间序列、序列、中国古代建筑、高潮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多是低层院落形式,以木构架为体系 的中国建筑体量及跨度有限,较难在单体建筑内部划分出足够的空 间来满足多样的功能需求,所以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建筑空间形态和 审美观,但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建筑仍然符合建筑形式美的一般原 则,这一点与西方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漫漫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的中国 古代建筑,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 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木构建筑,据考证当时的住屋以木构干 阑式建筑为主。最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建筑的木构技术已经使用了榫 卯结构,同时发现有大量的这种木结构,有梁、柱、棂和企口板等 多种结合形式(图一)。这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奇迹。 中国传统建筑多是低层院落形式,以木构架为体系的中国建筑 体量及跨度有限,较难在单体建筑内部划分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
1 中国建筑史 序号朝代年代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代表建筑或遗址代表人物备注 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 年 1.干阑式建 筑 隼卯技术 出现 1.浙江余姚河姆渡二者均属仰韶 文化时期的居 住遗址2.木骨泥墙2.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二)商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奴隶社会 大发展时 期 郑州商城青铜器、甲骨文 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 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 最早的庭院式建筑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 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 面朝前,有纵有横,布 局已具庭院的雏形 殷虚,晚商都城遗址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1年 严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介绍
中国的古代建筑介绍 目录: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二、古代建筑的风格 1、四种基本风格 2、地方民族的风格 3、时代风格 三、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2、独特的单体造型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4、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5、写意的山水园景 四、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商周、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现代等。直到 21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专属的特点。同时,对现代建 筑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原 始 社 会 商 周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宋 辽 金 元 明 清 现 代 隋 唐 五 代 秦 汉 北 方 穴 居 园 林 建 筑 南 方 巢 居 木 结 构 建 筑佛 教 建 筑 传 入 建 筑 发 展 的 高 潮 , 木 结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学》选修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5-2 包静文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 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穴所主要是山洞,在洞的周围缠上一些树枝, 在大树上用树枝编造他们的住宅,搭树枝棚、帐篷等是最简单的建筑。 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住宅建筑已有了相当规模,村落分布明显,一 般包括住地、墓葬地、窑址、警穴,并已有防御性的堑壕等。随着青 铜器和铁器的出现,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巨石纪念建筑。 二、夏商周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 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中国的奴隶社会从 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方 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
中国古代建筑及构造
中国古代建筑及构造 宫palace,temple 殿hall 厅hall又称“堂” 室room 房house 亭pavilion 台platform 坛altar 楼storiedbuilding 阁pavilion 廊colonnade 榭paviliononterrace 水榭watersidepavilion 轩windowedveranda 民居folkhouse 四合院courtyardhouse 寨stockadedvillage 舫boathouse 阙que,watchtower 牌楼pailou,decoratedgateway 华表huabiao,ornamentalpillar 塔pagoda 硬山flushgableroof 悬山overhanginggableroof 歇山ga
中国古代建筑的用材问题
建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材料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日益关注今天或明天的建筑材料的演变和发展,更想从昨天的建筑材料中获得启发。材料和技术在数千年的建筑历史中怎样不断完美地结合,以至于形成祖先为我们留下灿烂建筑文化中令人瞠目的智慧的建筑文化遗产。在对它们的仔细研究中,我们逐步领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所在,更加深了对建筑的理解。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 羲、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中国”、 “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 2.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 4.细石器文化: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建筑状况: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
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古代建筑的各个领域。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礼制性建筑的大量出现;二是礼制思想在古建筑中的广泛体现。
试论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与装饰的“情理相依”
中国古代建筑不论从建筑形制上、建筑构架上还是装饰的处理上都严谨、理性,并且又不乏情感特征,从建筑形态、装饰纹样还有空间处理上都能体现出对人本身的关怀,理性特征和情感表现相辅相成,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本文试从理性和感性俩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形制及装饰\"情理相依\"的建筑特点,为现代建筑和装饰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思路。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
与对宇宙图形的想象紧密关联,中国古人的知觉习惯中,方是最主要的建筑造型。西方建筑中的方围绕中心展开;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方则是一种四方概念的系统化结果。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塑造出的是一个四方聚合的复杂系统,是一种生态美学的选择。
论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鸱吻意象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硕上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它的存在是基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制文化、意象观以及民俗民风的相互诠释并经过图纹相互转换的精神事物,它不仅确立了“意象”本位的尊贵地位,而且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中国美学的意象原则。鸱吻意象从两汉温情脉脉的凤鸟纹饰,演绎为明清时期以庄重为目的的鱼、龙相结合的意象装饰形式,展现了一个“现实世界”与“理想人生”相融合的审美意象空间,并使鸱吻这种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尊奉的图像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载体和精神价值观的体现。古代建筑中的鸱吻意象可以归纳为由简洁向复杂、由实用到审美、由神性向人性的回归,把个体文学的叙事表象与人民对生命真理的追寻作为返璞归真的头等要务,高度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神化”与“巫化”的基本美学特征,逐步形成独具中国古典美学韵味并彰显封建礼制社会思想的“意象创构文化”。
论“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与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材料是土和木,而土是人类最早使用且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材料。但是,在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中,土及其衍生物如陶、琉璃等在古代建筑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土在开挖土穴和营建窑洞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其质地细密,黏度较高,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很高的黏结性,能将砂等颗粒很好地固结,形成较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在夯打土基和版筑土墙方面土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夯土和版筑可以有效克服因为土壤疏松造成的毛细现象,防止水分上升,具有隔湿防潮的作用。在炼制土泥和模制土坯方面,土遇水成泥后具有很好的黏结性能,而且干结硬化后强度有较大的提高。在炙地构造和烧土制品方面,土质材料烧结后,能显著提高强度和耐水防潮等方面的优越性,拓延了土的使用功能。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语言,表述出丰富而深刻的中国古代观念形态,这种形式或语言的价值,在于它直观地表述出抽象的语义和深刻的哲理。文章旨在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大屋顶、平面布局、园林建筑等特殊形式,探讨其内含的文化特征。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
建筑的思想必然是反映了社会的思想。建筑是人思维的产物,建筑也能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思维活动。《易经》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往后的风水,堪舆,相宅等都是以《易经》为逻辑原理。它将人事和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礼制是中国普遍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既顺应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又符合“三纲五常”的社会习俗,反应了中国古人的思维。
论中国古代建筑景观的色彩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景观色彩艺术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无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北京紫禁城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以及红柱子、红门窗,江南私家园林色调宁静淡雅的白墙黛瓦、绿树碧水,还是西藏拉萨寺庙的红、白相间的墙体和屋顶,我们都能体会到古代建筑色彩艺术的神奇魅力。建筑景观的色彩不单指建筑物本身的色彩,它还包括四周的环境色彩,以及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BIM产品经理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