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廊道生态景观建设模式初探
在山区,廊道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绿化途径,能有效串联沿途的景观板块,起到保护旅人游憩和赏玩体验的双重功能.针对太行山区发展景观旅游项目规划研究,从分析项目环境现状入手,以山区廊道景观的理念,探讨了山区廊道不同规划设计的实施措施.
太行山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推广生态经济沟工程造林模式
太行山是河北平原乃至北京、天津地区的天然屏障。自1987年以来,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太行山区推广生态经济沟造林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到1992年底,已在25个县、市、区近百万亩山场实施生态经济沟,使许多贫困山区走上了致富之路。1.以经济林为主的经济沟岗底是内邱县侯家庄乡的一个山区村,全村人均耕地仅0.4亩,但人均拥有8.8亩的山场。1989年以来,该村大搞经济沟建设,4年投工11万个,完成整地2885亩,栽植苹果、板栗、核桃、柿子树1651亩,刺槐、栎树1234亩,并对原有的零星果树加强了管理。经过几年的治理,该村年产苹果2万公斤,板栗2.5万公斤,柿子6.5万公斤,加上树下间种作物,年收入达15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00多元。
太行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及景观林建设技术探讨
针对太行山区生态退化严重、景观质量较差,与不断发展的生态旅游不相配套的问题,基于种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依照景观林规划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游憩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研发了岩土整理与改良、景观植物引进与筛选、景观类型划分与关键节点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出建立了城郊公园型、红色基地型、自然风景型山地小流域生态修复与景观林建设技术体系与模式。
基于GIS、RS的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
本文利用rs、gis技术,基于dem将河北太行山区划分为22个小流域,根据psr模型,选取对山区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29项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ahp结合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加权和法确定各小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状态,进而深入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提出改善建议。
偏远太行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研究——以太行山区M村为例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水质不达标和饮水不方便两方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需要在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手段方面给于投入。以太行山区m村为例,分析了偏远太行山区、复杂地形及行政管理环境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为同类型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太行山土石山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
长治市林业技术推广站2013年至2015年在潞城市太行山土石山区推广应用集成度高、可操作性强的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通过实施700亩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使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营林的技术水平,加快太行土石山区绿化,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提供示范样板和量化决策依据,为改善局部脆弱生态环境和"生态兴市"提供示范模式和经验。
浙西南山区民宿庭院景观建设模式研究
阐述民宿庭院建设的意义与原则,庭院景观建设的内容,并通过对浙西南山区民宿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由此得出浙西南民宿建设过程中不同民宿类型与之相适应的庭院建设模式.
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模式分析
长白山区具有特殊的生态位置和价值,通过对本区内景观特征的分析,将公路沿线生态景观恢复类型划分为山林段、田园段、湿地段、城镇段和混合型,提出了处于不同类型公路段落的生态景观保护措施和恢复模式。
江苏:沭阳县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
近年来,沭阳县严格按照“提高品位、增强功能、提升形象、提高吸引力”的总体要求,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思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原本属于农村的河道被纳入城市之中,这些河道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护岸硬化等功能,绿化功能严重缺失,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对这些河道应采取多种措施,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岸生态景观。一、营造蜿蜒曲折的河岸线曲折蜿蜒的水面可产生延伸不尽的效果,设计时应尽量使河道保留或恢复为自然的形态,宜曲则曲,宜直则直,曲直相济,收放自如。蜿蜒的河道和回环的滨水地带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在有条件的河段宜增加一些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岛屿等水体形式,这样既可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又可为河道增添自然美感。
清徐县“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工程造林模式
“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是建设“生态园林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环保、美化功能的绿色屏障,对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护人类生存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西太行山土石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太行山绿化工程是国家级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成败、质量高低不仅关系着山西生态环境好坏,更直接影响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介绍了山西太行山土石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积极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景观,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将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化建设,对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高举生态建设大旗 加快太行山绿化步伐
太行山绿化工程全面启动后,我省以林果基地为龙头,通过飞、封、造相结合,加快了太行山造林绿化步伐。据统计,94至97四年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436万亩,封山育林458万亩,飞播造林有效面积423万亩。至1996年底太行山区有林地面积发展到1105.7万亩,森林覆被率达18.2%。初步形成了核桃、花椒、苹果、柿子、杏扁、大枣、板栗、石榴等果品基地。
生态景观林带在山区的建设探讨及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山区中,我们也开始对其的生态景观林带有了越来越高的建设要求。关于山区的建设,其本身也需要多样化的生物和植物来进行建设,比如我们在山区上可以建立多乔木、草木或者灌木等植物,把其组成为群落,增加山区的景观看点和园林生态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对山区的空间格局进行规划建设,让生态景观林带在山区中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本文也是从生态景观林带在山区的相关建设出发,对其进行相应的探讨和对策。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研究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要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对于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和同行业工作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乡土植物与沈溪新城园林生态景观建设的研究
介绍了本土植物的概念,本土主要的植物状况;论述了本土植物在城市景观应用与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多样性人工塑造及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生态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本土植物对中国药都-本溪新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探究——以青岛为例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水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针对目前我国缺水状况,越来越多的城市正逐步走向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质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共同之处是系统性、综合性,亟需一个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环境的下,\"海绵城市\"的设计更好地融合城市综合水管理与城市空间设计,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城市生态景观\"海绵\"化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整合运用其保护和恢复当地的自然栖息地,并为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具有审美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分析。用于实施创新的水资源管理战略,这些战略将逐步把青岛目前城市改造成\"海绵城市\"。
城乡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过于重视城乡河道的防洪排涝属性,忽视其生态景观属性,导致河道污染严重、水质低劣的现状,对河道功能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河道综合整治的原则。结合工程实例,从生态护坡技术、综合处置修复净化、河道景观设计等方面,对城乡河道生态景观工程技术进行了分析。
四川长江生态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sichaunchangjiangshengtaijingguanjiansheyouxiangongsi四川长江生态景观建设有限公司由四川省林业与草原局直属企业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全资组建。于2002年12月成立,注册资金伍仟万元人民币。公司现具有以下资质:1、四川省造林营林施工一级资质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丙级资质3、有害生物防治作业、调查设计、监理资质4、园林工程施工二级资质5、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资质7、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叁级资质8、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叁级资质
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探析
针对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城市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明确了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相互眏衬的关系,提出了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还河道以自然,形成以河流为主轴,兼具排涝、防洪、景观、休闲、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的策略。
关于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的综述
历年来,松江区十分重视河道整治项目,河道整治的内容主要有河道拓宽、河道清淤、桥梁翻建、小区截污纳管等工作,同时加强河道保洁和绿化养护工作,进一步巩固河道整治成果。河道整治项目中多采用生态护岸形式,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结合松江地区河道整治实际工作,阐述了河道生态建设原则,并着重介绍了河道形态及附属设施建设内容。
加强生态景观林良种建设 促进丘陵山区现代林业发展
根据苏南丘陵山区生态景观林良种建设现状与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宜兴、句容2地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了\"高度重视森林景观改造、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强化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加大林木良种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选育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发挥省老年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在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中的参谋作用\"等建议。
浅析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农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新农村建设正呈现一种燎原之势快速发展,但是现今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生态景观的构建更是存在严重的误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正迫切期待一种有别于城市的、放眼于广大农村实际情况的战略方针来指导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的构建。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太行山低山区农村土地生态利用优化研究——以鹤壁市郊区为例
以鹤壁市郊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现有的土地资源和利用现状,采用不同类型植被经济产值和水土流失强度2个指标,建立经济收入最大模型和水土流失量最小模型,然后将2个模型合并为1个综合模型,应用线性规划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出鹤壁市郊区土地生态利用优化结构为农、林、牧用地比为0.26∶0.51∶0.23。林业用地中各林种面积优化结构为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用地比为0.01∶0.71∶0.13∶0.01∶0.01∶0.13。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交通运输建设机械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