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近25年土地利用变化评价
通过研究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为坝区生态屏障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运用RS和GIS技术对1993年、2006年和2018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量、变化幅度和转移矩阵等定量指标;对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1993—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表现为林地、园地和水域的增加;耕地的大幅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增加幅度高达183.0%;而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达68.9%;土地利用转移特征结果显示;水域、园地的增加都主要由耕地、林地转化而来;林地、建筑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而未利用地向各方面用地类型转化;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1993—2006年水域变化程度远大于2006—2018年;其他类型变化幅度相近;总体而言;三峡工程的建设、城镇化发展、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是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峡水库坝区库底卫生清理措施及评价
·卫生管理· 三峡水库坝区库底卫生清理措施及评价 张令要 岳木生 詹发先 谭梁飞 岳金亮 王谷生 彭清华 【中图分类号】r1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2483(2009)0620103203 三峡工程是国家枢纽工程,做好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 工作,对维护坝区人群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 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96年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 设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和湖北省卫生厅陆续在三峡库区开 展了库底卫生清理工作。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基本结束, 现将1996~2008年,三峡水库坝区库底卫生清理工作进行 系统分析与评价,以期推广应用。 1 卫生清理方法 三峡工程于1997年开工建设,同年开展一期库底卫生 清理;2002年开展二期库底卫生清理,2003年完成二期蓄 水;2005年
三峡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把握水库建设期三峡库首地区土地资源变化情况,以秭归县为试验区,利用1992、2002、2007年多源多时相融合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3个时期1:50000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众多非自然因素作用,秭归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1992-2007年间园地面积比原来增加248.14%,旱地面积减少20.32%,乔木林减少0.59%,草地减少8.04%,人工表面面积增加141.84%,水体面积增加90.86%;园地、旱地、人工表面、水体等地类在1992-2002年和2002-2007年2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使用转换矩阵分析地物类型转换背后的驱动因素作用;根据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等指数的计算结果,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把握土地利用动态演替规律,为后期水库管理运行提供建议。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湖北段为例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屏障区自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发挥屏障区对三峡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保障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gis和rs技术,对屏障区湖北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脆弱性以轻度、中度和潜在脆弱性为主,占屏障区总面积的74.9%,主要分布在秭归县中部和巴东县北部,严重脆弱区面积占总面积21.7%,主要分布在秭归县南部、巴东县中南部和夷陵区南部;(2)生态环境脆弱性级别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高程800m以下、坡度25°以下、植被覆盖较低、人口密度较大的位置,人类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3)在严重脆弱性区域通过构建农林复合系统,结合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等措施,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是解决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可行性措施。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湖北段为例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屏障区自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发挥屏障区对三峡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保障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gis和rs技术,对屏障区湖北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脆弱性以轻度、中度和潜在脆弱性为主,占屏障区总面积的74.9%,主要分布在秭归县中部和巴东县北部,严重脆弱区面积占总面积21.7%,主要分布在秭归县南部、巴东县中南部和夷陵区南部;(2)生态环境脆弱性级别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高程800m以下、坡度25°以下、植被覆盖较低、人口密度较大的位置,人类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3)在严重脆弱性区域通过构建农林复合系统,结合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等措施,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是解决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可行性措施。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三峡工程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一次重大改造,形成了三峡库区这一特殊区域,探讨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对维护库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了1990—2016年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重金属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系统服务这3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趋势是走向综合,研究的关键挑战为宏观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微观机理与过程研究、尺度效应与尺度推绎以及模型构建与模拟预测。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三峡工程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一次重大改造,形成了三峡库区这一特殊区域,探讨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对维护库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了1990—2016年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重金属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系统服务这3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趋势是走向综合,研究的关键挑战为宏观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微观机理与过程研究、尺度效应与尺度推绎以及模型构建与模拟预测。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程投资估算指标(2012年8月)
.word格式. .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程 投资估算指标 二○一二年八月 .word格式. .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目录 1总则...................................................................................................................................................................1 2估算指标体系构成........................................................................................................................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怀柔水库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怀柔水库流域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流域内1990-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流域林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水域面积呈逐期增加趋势,农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1990年相比,1995、2000、2005、和2008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增加0.57%、1.58%、2.46%和2.88%。林地和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贡献最大的土地类型,占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80%以上;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大小依次为: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持>提供美学景观>原材料生产>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目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陆地植被覆盖度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笔者估算1990—2015年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评估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关系,了解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5年landsat影像获取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应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990—201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格局和各类土地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不断增加,而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1990—2015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净增加量为90.43tg,增加率为24.47%,年增加率为0.98%;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耕地转化为林地是库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损失途径主要源于林地开垦为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为水域和建设用地。【结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相应变化,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保障耕地安全的前提下,加大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力度,加强三峡库区林地保护,有助于增加库区碳汇潜力并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风险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方式决策分析模型及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了上黄试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决策模式及其生态风险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初期,上黄试区土地利用方式模式表现为耗损型,生态风险呈现较高风险态势。1982—2000年,上黄试区通过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发展庭园经济等措施,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利用方式由耗损型逐步转变到半集约型,生态风险也由较高风险过渡到中风险态势。2000—2010年,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动下,土地利用方式由半集约型转变为集约型,生态风险也由中风险转变为较低风险。[结论]科技因素是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决策与生态风险转变的关键,而政策因素是必要的补充。
湖北省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采用典型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三峡库区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工程对农户生计影响等内容,对湖北省生态屏障区内的秭归和巴东2县5镇12村359户农户开展了问卷调查,从生态林管护、生态林转经济林、抛荒地造林、生态产业发展缺乏配套政策、生态政策执行面临的财政管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从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管护制度、生态产业配套政策、经济林产业发展措施、解决抛荒地造林问题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兰州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兰州新区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兰州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受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影响较大,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对鄱阳湖区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4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面积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水域和耕地较不稳定,双向转换较为频繁。
三峡水库支流营养状态评价方法
综合应用国内外湖库营养控制标准的制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综合营养指数校验法,并对三峡库区支流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30条支流中,19条支流的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富营养化水平,11条支流的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中营养水平.4~9月各支流的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8月份出现最大值(55.43),显示春、夏季节库区支流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较高,应为控制库区富营养化发生的敏感时期.与目前国内传统的由"七五"期间调查的26个湖泊总结得出的"湖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的评价方法相比,综合营养指数校验法的评价结果比较符合三峡水库支流的实际水质状况,适用于三峡水库支流的富营养化评价.
三峡水库农村移民后评价初探
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基本结束后及时开展农村移民后评价,可以检验移民搬迁安置所取得的效果,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它是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完成情况、实施过程、移民投资效益、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等进行的全面评价。讨论了移民后评价的目的、任务、评价指标及方法,并提出了后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冲淤特性分析
依据三峡蓄水后变动回水区的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三峡水库175m正常蓄水下变动回水区输沙过程及该河段冲淤特性,揭示了航道调整的内在机理,总结了水沙条件变化和河段冲淤规律。结果可为减少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淤积及淤沙浅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对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库岸稳定性和地质灾害调查,对其中的几十处重大滑坡进行过勘探,并对有重大影响的鸡扒子滑坡、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豆芽棚滑坡等进行了有效的工程治理。最近又拨数十亿巨款进行现阶段的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根据此次防治前的全面调查,全库区共有滑坡崩塌灾害点2490处。其中涉及135m蓄水水位及2期移民新址安全的,纳入本期防治规划,计581处。依据滑坡崩塌的危险性,防治难度及危害对象的可迁移程度,采取不同防治对策。已进行工程治理的198处,搬迁避让的232处,加强监测预警的151处。防治工作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科学技术难度,现在正在紧张进行中。文中分段论述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征及以往防治研究历史,现阶段防治研究工作要点和今后防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本文分段论述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征及以往防治研究历史、现阶段防治研究工作重点和今后防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基于GIS与数值模拟的三峡水库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采用gis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峡水库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因素,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在gis平台上,综合数值模拟结果与诱发地震监测结果,建立危险性评价数据库。在gis支持下,采用最大拉应变准则判别拉伸破坏,采用摩尔-库仑准则判别剪切破坏,对单元进行评价。利用诱发地震监测资料,以发生诱发地震单元的第一主应力、第三主应力、位移作为危险单元的标准,对单元进行二次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同一gis平台下的水库区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数据库是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采用地震评估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合监测资料对评估成果进行修正,在三峡库首区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基于GIS技术多源信息集成的三峡水库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动态评价
将数值模拟成果与监测数据集成,对三峡水库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动态评价。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平台上将数值模拟结果用专业地震模型进行评价,其成果作为评价背景数据库。用实时的地震监测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地壳形变监测数据对背景数据库进行更新。选用flac3d为数值模拟工具,mapgis为gis基础平台,vc++为开发工具,研发了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动态评价系统。系统提供在一定蓄水位条件下、一定评价范围、一定深度内的水库诱发地震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gis平台上,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将水库诱发地震的数值模拟评估、监测数据评估进行集成,实现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动态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20世纪90年代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1990~1995年,耕地、水域和未用地逐渐减少,而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1995~2000年,林地、草地减少,而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则增加.(2)库区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不高.(3)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库首区变化最大.(4)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相互间转化及向建设用地转化.(5)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要有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基于地形梯度的三峡库区万州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采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tm影像数据以及万州区dem数据,运用gis和rs技术、土地利用图谱变化模式、地形位指数以及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对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4年万州区林地和耕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2%以上,万州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幅分别为1.08%,0.33%,0.04%,0.01%,呈现减少的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分别为0.64%,0.81%,呈现增加的趋势;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在较低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均大于1,主要分布于较低的地形梯度区域,草地在中高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中高地形梯度区域,林地在高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高地形梯度区域;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以稳定型为主,转移面积332670.71hm~2;前期变化型次之,转移面积2629.44hm~2;然后为后期变化型,转移面积2600.57hm~2;稳定型在不同地形梯度区域内分布均匀,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主要分布于低地形梯度区域内。该研究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三峡水库移民工程对涪陵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
构建了涪陵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协调性、持续度等3个方面分析了移民工程对涪陵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找出移民工程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关键因素,以实现涪陵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论为三峡水库移民工程促进了涪陵区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的增长,但对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的促进作用持续性不强,移民工程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人口可持续发展。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注册造价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