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影响下的黄河POC输送特征研究
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黄河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进行连续采样观测并结合同期水文资料,研究了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影响下黄河颗粒有机碳(POC)的输送规律.结果表明,在小浪底水库正常调度期间,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POC含量分别为0.37~0.65 mg·L-1和1.88~6.47 mg·L-1,小浪底站POC含量明显低于同期的花园口站.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的POC含量分别为0.43~693.75 mg·L-1和6.97~210.65 mg·L-1,在水库泄水阶段小浪底站POC含量明显低于花园口站,而在水库排沙阶段小浪底站POC含量又明显高于花园口站.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全年POC输送量分别为53.2万t和49.2万t,其中,7—8月POC输送量最多,小浪底站7—8月POC输送量占全年POC输送量的97.5%,花园口站7—8月POC输送量占全年POC输送量的78.2%.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对黄河POC输送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其他河流上的水库,它不仅拦蓄上游输送的POC,而在特定时间又将拦蓄水库中的POC大量排出水库.
黄河小浪底水库营养化状况分析评价
根据"十二五"期间河南济源段黄河小浪底库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主要分析评价了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共5项,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判断小浪底库区营养化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为中营养。
黄河小浪底水库的生态效益
偏于小浪底水库一隅的孟津黄河湿地,现在成了候鸟过冬的天堂。这里水禽云集、天鹅曼舞、鹤声阵阵。辽阔的黄河滩涂上,构成一幅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的天然图画。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库区小气候发生了变化,周边湿地生态状况大为改观,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观,生态效益凸显。
黄河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效果分析及下游河道的响应
全面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2000-2006年库区及下游河道泥沙冲淤调整;在分析泥沙输移规律的基础上量化了连续冲刷状态下河道输沙能力变化与累计冲刷量间的关系,揭示了冲刷条件下河道输沙能力降低是因为床沙有效交换层内小于0.05mm的细沙及中沙补给不足造成的;结合三门峡水库拦沙期的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异重流洪水期间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效果及其下游河道对高含沙异重流水沙过程的响应,指出了小浪底水库对洪水具有较大的"拦粗排细"潜力,且高含沙异重流洪水不会造成河道严重淤积。因此,在洪水调度中,要充分利用水库塑造异重流洪水,多排少拦,以达到下游河道长期减淤的目的。
黄河大型水利工程改变水沙运行和小浪底水库水沙调节初探
黄河大型水利工程改变水沙运行和小浪底水库水沙调节初探陆俭益(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郑州450003)黄河大型水利工程是指干流上修建的具有调节水沙作用的水库和宁蒙河段的大型灌溉工程。自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来,上中游干流又兴建了7座枢纽工程。龙羊峡、刘家峡...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演变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来水来沙减少,与1976—1996年平均年水量261亿m3/a、年沙量6.5亿t/a、平均含沙量25kg/m3相比,2002年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口来水量减少27%、含沙量减少68%,致使河口感潮段从1976—1996年的淤积,变化为调水调沙以来的冲刷,冲刷速率为34m3/a·m。河口延伸速率从1976—1996年的1.4km/a降到小浪底水库运行以后的0.3km/a,但远离行河口门的海岸蚀退。建议减少进入黄河口的沙量,或者来沙量较大时,把泥沙分散到三角洲整个蚀退海岸和洲面以抬高洲面高程,可以达到降低行河河口延伸速率、降低防潮堤前海岸冲刷速率、改良盐碱地、改善三角洲海域生态等目的。
黄河小浪底水库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黄河小浪底枢纽主体工程于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将引起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系列变化,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水库诱发地震、岸坡变形破坏、水库渗漏、水库浸没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评价。
黄河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初步评价
根据黄河小浪底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本文采用扩容一沟通(dl)模式,对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位于水库淹没区的塔底断层北段、东段和石井河断层西段是危险性最大的三个潜在诱发地震源,而对大坝危害最大的震源是连地断层,但它们的最大震级都不会超过5.0级。此外,对于预防诱发地震发生,本文也提出了建议。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的影响
基于黄河下游河流影响带3条监测剖面的监测数据,结合环境地质调查及两个时段的环境地质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环境的整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避免了下游河道断流,黄河径流量趋于稳定,下游灌区得以安全运行和发展,各灌区实灌面积得到稳定和扩大,下游地下水调蓄功能增强,傍河水源地主要补给源稳定、运行安全性提高;同时使河道带土地沙化加重、湿地面积减小、水源地地下水位埋深增加。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影响
本文针对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冲沙以来下游黄河河床下切;水位大幅度降低使下游引黄灌区引水困难;给灌区生产、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剖析;提出修建黄河拦蓄工程等建议;使灌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小浪底水库建库前后黄河下游泥沙粒径变化与分析
该文从小浪底水库建库前后黄河下游泥沙粒径粗细变化情况,分析总结出黄河下游河道河床质泥沙粒径的沿程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小浪底水库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对实现下游河道冲刷或不淤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初探
本文根据小浪底水库地区的地震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浅析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并对其最大震级进行了多种方法的估算预测。
黄河小浪底水库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黄河小浪底枢纽主体工程于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将引起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系列变化,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水库诱发地震、岸坡变形破坏、水库渗漏、水库浸没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评价.
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分析
结合1997~2001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泥沙测验资料,采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分析施工运用期、蓄水运用初期等不同时期库区各因子站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其淤积形态和水库初期运用的回水影响等,并着重分析2000年洪水期含沙量变化过程以及库区泥沙淤积上延现象,初步得出库区不同时期的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由于受当时设站规模的限制,库区水文泥沙资料尚存在不足.今后需加强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状况的监测,收集更广泛的库区水流泥沙资料,为制定小浪底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奠定基础.
黄河小浪底水库深水泥沙处理技术与装备构想
对国内外挖泥装备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了对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较为适宜的泥沙扰动技术和气力提升技术,并对其原理、效率、应用等进行了说明。同时对应用这些技术构成的水力扰动气升式挖泥船在小浪底水库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小浪底水库坝前粗泥沙排放的构想
为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拦沙减淤作用,充分利用支流无效库容,设想结合现有的支流淤积形态及支流无效库容的分布情况,应用脉冲射流冲吸装备结合工程措施,以现有的支流作为处理库区泥沙的淤区,将库区淤积泥沙输移至两岸的支流内。可根据需要,依据泥沙的沉降特性和运动规律进行科学设计,有选择地淤积一定粒径的泥沙,排出对下游河道不产生淤积的冲泻质细颗粒泥沙,强化支流淤区的使用效率。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分析
分析了自2002年起小浪底水库每年实施调水调沙在黄河下游河道冲刷中的作用,指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有利于下游河道冲刷,但通过资料分析,冲刷的幅度有逐年变小的趋势,为此,恰当地评价当前调水调沙的作用十分必要。
小浪底水库运用十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
天然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后,必将引起水库下游河道的再造床。黄河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旬下闸蓄水以来,已运行十年有余。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的分析,从河道的冲刷和河道的平面形态变化两方面来阐明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十年来水库淤积及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及其特点,为小浪底水库进一步水沙调控提供借鉴,也丰富了多泥沙河流兴建大型水库以后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学科的内涵。
黄河河口段河道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冲淤变化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流路的淤积延伸与改道。本文根据多年的河道断面实测资料,结合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水量、沙量的变化,分析了黄河河道清4——汊3河段的冲淤演变过程,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分析研究淤积问题提供参考。
黄河小浪底水库主河道水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2013年11月25日和2014年5月22日,使用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simradey60,70khz,挪威)对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尾大坝至黄河三峡段主河道的渔业资源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通过对鱼类目标强度的现场测量,使用回波积分方法对库区内不同区域鱼类资源平均密度、资源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查和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11月和2014年5月库区内调查水域声学积分值(nauticalareascatteringcoefficient,nasc)分别为29.38m2/nm2和49.77m2/nm2,对应的鱼类资源平均密度分别为0.016尾/m2和0.290尾/m2,资源量分别为41.56t和606.70t。库区调查区域鱼类密度的空间水平分布,在大坝附近、主河道中游、上游以及黄河三峡2013年11月分别为0.016、0.023、0.024和0.009尾/m2,2014年5月分别为0.848、0.248、0.077和0.083尾/m2。2013年11月鱼类资源主要集中于主河道中上游水域,而2014年5月则主要集中于主河道中下游水域。鱼类的垂直分布显示了层状分布特征,黄河三峡段鱼类主要分布于10~20m水层,其他主河道区域则主要分布在表层以及20~30m水层。2013年11月和2014年5月鱼类目标强度分别以-59.5db和-56.5~-53.5db所占比例最高,体长较小且经过半年体长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声学方法适用于黄河小浪底水库渔业资源调查。
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研究
在系统分析已建水库各种排沙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总体思路,即利用水库自然水头,在近坝段库区内铺设可移动并带有吸泥头、可逐渐加长的管道,自动地将坝前约40km范围内淤积的细颗粒泥沙和通过过坝隧洞或右岸山体内的隧洞排出库外,初步估算每年可排出泥沙3亿t。排出库外的泥沙可采用管道进行远距离输送,实现泥沙资源化。同时指出,过坝方案、自吸式吸泥头体型研制、排沙管道等是该方案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小浪底水库工程大坝设计
第1页共3页 小浪底水库工程大坝设计 特征码标签特征码] 小浪底水库工程大坝设计是非常有特色的,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然 后设计出具有特色并且实用价值高的小浪底水库工程。我们就小浪底 水库工程大坝设计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小浪底水库工程主坝为壤土斜心墙土石坝,上游围堰为坝体的一 部分,坝基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工程初步设计为斜墙坝型,后优化为 斜心墙坝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水平防渗为主,垂直防渗为 辅;后者以垂直防渗为主,水平防渗为辅。大坝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 点: 1、适度地考虑了库区淤积的防渗作用,使坝基防渗效果更为可靠; 第2页共3页 2、上爬的内铺盖改善了上游坝坡的抗滑稳定性,既实现了库区淤 积的连接,又不会对坝坡产生太大的影响; 3、减少了上游围堰的土方填筑量及基础处理工程量,使截流后比 较紧张的工期得以缓解; 4、与斜墙坝相比,混凝土防渗
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工程监理的做法及体会
1996年8月,黄河小浪底移民工程业主单位(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移民局)正式委托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为小浪底工程库区移民的监理单位后,黄委会移民局建立了以总监理工程师为首的监理组织,对参与监理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监理业务培训及移民业务培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同年9月,监理工程师正式进驻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安置区,
浅谈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险工的防护
2000年12月19日,济南市天桥区大王庙险工1至12号坝突发大量根石走失,挑水坝前水深溜急,根石走失后坡度1:1左右,护岸宽度大于20m的淤积沙滩被水流冲失,已危及堤防临河堤脚,险情发展较快。由于发现及时并立即抛石4320m~3以后,险情得以解除。此类险情在济南河段是继1981年9月25日历城区王家梨行险工7至9号坝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机电安装施工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