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6世纪山会平原水乡景观的形成与水利塑造
南宋鉴湖垦废后,山会平原南部由大片水域转变为各种破碎化水体,这些水体是泥沙自然淤积后人为垦殖产生淤积带后形成的。这一过程也为平原水网景观的形成奠定了条件。以鉴湖为中心的水利系统废弃后,南部溪水及西来的江水排入内河,治河成为山会平原水利重点。地方官员的治理从分流浦阳江到置闸西小江上,并在嘉靖年间通过修筑三江大闸,完成平原水利系统构建。整个平原水利呈现出由湖泊蓄水灌溉系统,向三江闸及各级闸堰系统转变趋势,水文生态变化推动着水利工程系统的变化。而水利工程的推进,又最终完成了平原河网水乡的景观塑造。
9-13世纪山会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系统演变
唐代山会平原东部的东江塘构建改变了平原内河东出水流环境,平原积水向北部汇聚,后凿玉山置朱储斗门以泄水;北宋将斗门扩建为玉山闸,使北部灌溉能力极大提升,平原对鉴湖蓄水灌溉依赖减弱。南宋山阴北海塘最终构筑,西小江东出河道逐步固定,平原北部形成新的积水区,一些范围较大的积水区后期发育成湖泊,也分担鉴湖灌溉功能。北宋以后湖田化最终导致以鉴湖为中心的斗门水利系统废弃,湖水排入内河,原鉴湖低地积水,则通过堰来维持湖田区的农田灌溉及航运。唐宋海塘构建引起的水文生态变化推动着水利系统演变。
9-13世纪山会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系统演变
唐代山会平原东部的东江塘构建改变了平原内河东出水流环境,平原积水向北部汇聚,后凿玉山置朱储斗门以泄水;北宋将斗门扩建为玉山闸,使北部灌溉能力极大提升,平原对鉴湖蓄水灌溉依赖减弱。南宋山阴北海塘最终构筑,西小江东出河道逐步固定,平原北部形成新的积水区,一些范围较大的积水区后期发育成湖泊,也分担鉴湖灌溉功能。北宋以后湖田化最终导致以鉴湖为中心的斗门水利系统废弃,湖水排入内河,原鉴湖低地积水,则通过堰来维持湖田区的农田灌溉及航运。唐宋海塘构建引起的水文生态变化推动着水利系统演变。
谈滦平县水利形象工程的塑造
水利形象同资金、人才等经济要素一样,是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优势,1996年初,滦平县水利局提出要建设水利形象工程,并要求以创业的精神、务实的态度,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入手,着力塑造行业形象。长期以来,水利的社会地位不够高,被许多人认为是水、水泥、土的“土包工”,这中间既是人们对水利的片面认识问题,也是水利自身忽视形象塑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给水利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塑造水利形象显得十分迫切。我们认为,没有良好的行业形象,特别是没有一批水利形象工程,组织就会丧失号召力和凝聚力,职工就缺少兴办水
喷泉水景塑造,景观小品
喷泉水景塑造,景观小品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体护岸景观方法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水体护岸景观工程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体护岸景观,成为了护岸工程建设的研究重点。在本文中,对水体护岸地域特征与不良护岸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体护岸景观设计的原则,最后结合曹妃甸护岸工程景观石墙施工情况,对其施工方法及其施工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
“水乡泽国”话水利 夯实基础迈新步
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位于里下河碟形洼地西部、京杭大运河由南至北穿境而过,运河两岸分布着五湖四荡,1467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有1/3是水面。因此,宝应既有“锅底洼”之称,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水走廊”,时刻面临着洪水和内涝的威胁。建国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县情出发,年年发动和组织群众,大规模地开展水利建设。特别是
三江平原水利综合规划的重新编制问题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原有规划距今已过30年,远不能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结合新的形势,提出了重新编制三江平原综合规划的现实意义、目标设想及主要修编内容。
苏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记铜山县拾屯乡水利站
初夏时节,我们慕名来到被誉为“珍珠项链”工程的铜山县拾屯乡。车子沿着公路行驶,路两旁经渠如网,小巧玲珑的拱桥、涵、闸、毛门和跌水等农田水利装配式建筑物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绿色的田野上。每个拱桥、涵闸上都书写着醒目的“科技兴农”,“科技兴水”、“节约用水”的字样,给广袤的平原增添了几分韵色。我们来到乡水利站,站支部书记汤茂廷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近年来,拾屯站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在管理上水平,服务争一流,发展经济实体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受到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表彰奖励。最近,在全省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再次被授予省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他们的经验是:一、坚持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兴办经济实体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也给振兴水利事业带来勃勃生机,拾屯水利站一班人抓住这
德州市依托平原水库发展水利风景区的现状与思考
一、德州平原水库建设概况德州市属水资源短缺地区,年人均占有量为211m3,仅为山东省平均水平的61%、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德州市实施了"千百十"蓄水工程,即按照"县县有蓄水千万方、乡乡有百万方、村村有十万方"的建设目标,在
村庄规划中农村景观的塑造
对农村景观的定义和要素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农村及农村景观的现状,对农村建设及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农村景观的影响因素,具体阐述了农村景观的重塑方法和途径,以期指导实践。
中国水利学会组团进行三江平原水利学术考察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三江平原,中国水利学会和黑龙江省水利学会联合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32人,组成了考察团.于1990年6月11—26日对三江平原进行了水利学术考察.先后考察了宝清等8个县市和友谊等9个国营农场以及黑龙江省水产养殖场,全程约3000km.同时查勘了安帮河、七星河、挠力河、青龙莲花河、浓江鸭绿河、同抚堤防、七虎林河和穆棱河上的一些水利工程.
湘江橘子洲防洪工程配置与景观塑造的构想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境的湘江之中,自然—人文复合型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丰水期江心洲淹没机率大,枯水期河滩显露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此,在分析本洲旅游资源潜力和洪水风险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堤—路—景"一体化防洪工程的建设构想和"一环、四轴、七区、八景"的景观布置,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路:(1)协调好防洪占地与景观用地之间的矛盾;(2)选择防洪堤形形态,在确保防洪功能的同时,强化其"景"的功能,保证亲水性,堤形的设计与布设力求既有利于挡水、隔水,又有利于亲水。
三江平原水利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优势,经过五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江平原以防洪治涝为主的治理方向发生了变化,本文针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标准低、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提出了三江平原治理的主攻方向应根据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即从过去以防洪治涝为主转向把提高防洪治涝治理标准、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措施和科学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三江平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温黄平原水利规划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温黄平原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资源丰富,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区内河网密布,纳潮量大,河海治理任务很重。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62年建成的长潭水库(总库容6.9亿m~3)对灌溉、供水、防洪、发电起了巨大作用。但长潭水库拦蓄了多年平均径流量的90%以上,下游淤积严重,纳潮量减少了70%以上。深入研究其原因是:径流量大量减少,潮水挟沙淤积,河道淤积后纳潮量减少。为此提出椒江冲淤、金清水系排涝措施;并论证了江厦排涝隧洞承泄水域的环境影响;以及长潭水库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供水工程等问题。
三江平原水利建设管理问题经验浅谈
三江平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区内自然条件好,地域辽阔,土地平坦,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雨热风季,光照充足,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自1982年开始,国家把三江平原的防洪治涝建设纳入了基本建设计划,至1991年底已历时10年,按照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先后建成治理了6条河、1条堤、1座大型水库,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认为,该区在水利建设管理问题上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以借鉴。一、解冻前做好施工准备三江平原防洪治涝工程,是在沼泽地上施工,暖
明清宁夏平原水利兴修与水神信仰初探
明清旱灾频繁,地处内陆的宁夏平原亦不例外。官民一方面在前代的基础上兴修水利工程,另一方面为了心理慰藉的需要求助于水神,新建或重修相关水神庙宇。故明清两代,宁夏平原的水利工程与水神庙宇数量都大为增加。不同社会应对方式,应是明清宁夏平原旱灾严重时在官民行动和心理上的体现。
三江平原水利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分析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水利建设引起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问题日趋严重等生态与环境变化问题,并从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合理配置水土资源,调整结构改革耕作方式,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给出建议。
黄淮海平原水利建设中的共同性问题
提出四项基本观点:1)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治理的必由之路。2)在城市污废水处理和利用方面,应要求所有工矿企业,对重金属和剧毒物质进行厂内回收,达到排放标准;在此前提下,广泛开展污水灌溉,通过农业利用,净化污水。3)农业用水量(耕地和非耕地的蒸腾蒸发量)应作为农业供水的主要依据;按灌溉用水量为农田供水的传统作法,有很大的片面性。4)按各地的农业用水量和当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包括降水量)的对比关系进行灌溉排水区划,较之现行的水利区划,对农田灌溉排水规划和运用管理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
关于三江平原水利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分析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水利建设引起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问题日趋严重等生态与环境变化问题,并从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合理配置水土资源,调整结构改革耕作方式,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给出建议。
水乡治水路漫漫——记盐城市“十强水利站”站长林咸仁
庆丰,这一方热土,洒满了烈士的鲜血,那高高耸立的五线谱式烈士塔,勾起了人们对她过去的回忆。为了唤起工农千百万,东北鲁艺学院的十多名学员,曾经在这里殉难;为了民族的解放,有多少新四军战士,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为了不让烈士的鲜血白流,为了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多少共产党人在这里英勇不屈,艰苦创业,写下了多少数不清、说不完、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奉献自我的新篇章。林咸仁这位步入人生壮年的优秀共产党员、建湖县
围绕水利作文章——邓州市都司乡发展平原特色渔牧业
邓州市都司乡位于豫西南边陲,全乡4万多人,10.2万亩岗坡薄地。多年来,该乡利用地处刁南灌区的优势,积极兴修水利,开挖"长藤结瓜式"蓄水灌溉工程480多座,蓄水面积达到4650亩,使全乡70%的耕地实现了自流灌溉。近几年来,面对农业走向市场的总形势,都司乡围绕水利作文章,大幅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发展具有平原特色的渔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1994
曲水乡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总结
曲水乡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工作总结 我乡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 署下,在县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工 作措施,合理规划、科学统筹,全面开展以三合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启动三合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目前,已启动梁平县 曲水乡三合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曲水乡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 利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三合村山平塘及配套渠系整治、三合村引水 渠改造、三合村新建泵站、三合村灌区渠系改造及清淤、末级渠系建 设,工程评审投资206.7547万元。工程具体建设内容为塘坝改造7 处,新建水池2口,整治渠道2.02km,排灌渠整治2.21km等。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保障农村居民 饮水安全作为事关全乡民生大计的头等大事。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高级给排水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