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国际比较与启示
第 )’卷第 ) 期 ’ (""年 ) 月 环 !! 境 !! 科!! 学 + , - ./ 0 , 1 +, 23456 .+ , 6+ - 7;B)’$, 7B) 1 CDB$’ ("" 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国际比较与启示 张红振 " $’ $骆永明 " $ $夏家淇 ) $章海波 " "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 "(((&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北京 !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南京 !’ "((F ’# 摘要 ! 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实现污染土壤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已经在发达国家广泛使用 B 然而由于地理生物 (社 会文化 (行政法规 (标准制定的科学基础等差异 $各国推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时在基于类似的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风险管 理实践却各有特色 $导致各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名称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nvironmentalqualitystandardforsoils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 制定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达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 监测方法。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术语 2.1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 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防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0200921205159)
环境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nvironmentalqualitystandardforsoils gb15618-199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 康,制定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达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 的监测方法。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术语 2.1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 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防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
综合标识指数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土壤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及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控制对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方法较多,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有待提高。综合标识指数法已在我国河流水质评价中得以成功应用,鉴于该方法既可给出待评价样本的环境质量等级,又可表达其单项指标超标的个数和整体是否满足给定环境质量目标的情况,将引入并应用于某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至少与2种及以上其他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属性层次模型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属性层次模型,以土壤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评价指标及各样本建立层次结构,将层次分析法中的比例标度转化为相对属性测度得到各指标权重,再计算合成属性值来实现对各土壤样本的质量等级综合评判与排序。将此方法应用于某地区农业土壤环境8个样本、6项重金属污染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密切值法的评价结果相一致,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分级贴近度法的评价结果略有差异;计算简单、合理,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合理施肥与土壤环境的持续发展
合理施肥与土壤环境的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合理施肥对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土壤、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等方面的 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施肥不当或滥用化肥可能导致的土壤环境污染、对生态系 统的危害性及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合理施肥土壤环境持续发展 施肥是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措施之一,在解决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粮食危机,以及对农 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若施肥不合理或滥用肥料,不仅无法 达到肥料应有的增产效果,降低肥料的有效性及利用率,还会导致土壤以及农产品污染,给 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1.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1提高农作物产量。据多年多点试验资料统计,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化肥对我国农作物 产量的贡献一般在40—50%,即不施化肥的田块农作物产量只有施化肥的50—60%。据世界 各国资料评价,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
基于GIS技术的福安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借助gps、gis技术对福安市茶园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福安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和不合格的茶园面积分别占调查总面积的67.9%、31.4%和0.7%。茶园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铅和铜污染,铅和铜含量超过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样品数分别占调查总样品数的4.0%和1.3%,镉、铬含量均低于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污染物限值,汞、砷含量则均低于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明福安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熵权物元分析模型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根据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物元分析方法对福州市郊菜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密切值法、污染损失率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熵权物元分析模型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合理可行的,且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本研究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西部成品油管道工程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研究
通过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土壤环境中对照样点与扰动点的ph值、有机质(toc)、全氮(tn)、全磷(tp)现场调查和土壤监测,结果表明:对照样点与扰动点表、底层土壤的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相关性(n=25,p0.01),有机质差异显著.底层土壤:ph值、全磷都没有显著差异(自由度df=24,p>0.01),有机质和全氮差异显著;各样点之间土壤属性的差别很大,但同一个点受干扰前后各土壤属性值差别不大,说明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集对分析模型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建立了利用集对分析法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模型,以上海市郊的评价区域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为例,研究了10个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实例应用表明,该评价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集对评价模型结构严谨,评价结果合理、精细、分辨率高,为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集对分析是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其联系度概念具有鲜明的辨证性、完整性,使其成为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拟引入集对分析理论,以江汉平原后湖农场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和集对分析法对其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9种单要素污染程度依次为cd>zn>as>cu>ddt>hg>cr>pb>hch,cd为主要污染元素,8个地块已受到cd的轻度污染,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主要成分为滴滴涕;集对分析结果显示87.45%的农田是安全的,12.55%的农田处于轻污染状态。整体而言,江汉平原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属清洁和安全范围,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集对分析法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的施用只能使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升高,在同一施肥条件下,土壤湿度和温度随施肥量得增多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化肥和有机肥的搭配施用比单独的施用有机肥更能促进土壤湿度和温度的提高.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 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 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 —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 1.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 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 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
合理控制污水灌溉 防止土壤环境恶化
合理控制污水灌溉 防止土壤环境恶化赵亭月,金丽,姜秋(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农田灌溉是为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而及时补充土壤水分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农作物灌溉不仅有时间及水量的规定,同时对水质也有较高的要求。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污水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加。据...
Q235B钢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腐蚀研究
通过改变影响金属土壤腐蚀的四个因素(不同含水量、孔隙率、ph值及cl-浓度),分析q235b钢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结果表明:腐蚀速率随着含水量和孔隙率的变化均是先增大后减小,但随着土壤中ph值的降低而升高,而在cl-的质量分数为0.6%的时候腐蚀速率会出现一个极大值,当cl-的质量分数超过0.6%时,腐蚀速率呈现下降趋势。
合理控制污水灌溉 防止土壤环境恶化
合理控制污水灌溉 防止土壤环境恶化
噪声常规监测标准和声环境质量标准
3.2.5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一、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精度为2型及2型以上的积分平均声级计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 器,其性能需符合gb3785和gb/t17181的规定,并定期校验(注:现场普查 达到ⅲ型仪器要求,一般现场测量达到ⅱ型仪器要求)。测量前后使用声校准器 校准测量仪器的示值偏差不得大于0.5db,否则测量无效。声校准器应满足gb /t15173对1级或2级声校准器的要求。测量时传声器应加防风罩。(快慢档 要求视周围主要声源而定)。 二、测点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可选择以下三种测点条件(指传声器所置位置)进行 环境噪声的测量: a)一般户外 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3.5m外测量,距地面高度1.2m以上。 必要时可置于高层建筑
《声环境质量标准》完整板式
1.2声环境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45号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 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现批准《声环境质量标 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并由我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按有关法律规定,以上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以上标准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 以上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址 (bz.mep.gov.cn)查询。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 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废止。 特此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沿线和供水区土壤资源及利用状况,论述了渠道工程和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晌、调蓄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减缓或控制土壤盐碱化等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江苏省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
0 江苏省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 (2013-2015年) (征求意见稿) 1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〇一三年七月 2 目录 一、前言..................................................................................1 二、区域概况...........................................................................3 (一)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3 (二)环境状况......................................................................7 (三)相关规划要点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环境因子的根际效应
选取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不同定植年限下3种灌木的根际和非根际土,比较研究了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1)除全氮和全磷外,20种土壤因子在3灌木根际土间差异极显著;(2)根际土的容重、全盐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代谢活性、脂肪酸含量和dna片段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6种酶活性在不同年限林地间的差异极显著;(3)全氮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代谢活性、dna片段多样性、微生物量碳和磷、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在不同树种与年限的交互效应上差异极显著;(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根际效应大小为柽柳>沙拐枣>梭梭,而不同树种各土壤养分因子和酶活性的根际效应大小并不一致。可见,几种荒漠灌木的定植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加速了沙漠防护林土壤的发育进程。
盐渍化土壤环境下微咸水利用模式探讨
为探讨盐渍化土壤环境下微咸水的利用模式,在内蒙河套灌区的典型盐渍化试验区开展了微咸水灌溉试验,并针对盐渍化土壤的空间变异性,以试验实测数据及swap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系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盐渍化土壤上进行咸水灌溉,生育期土壤呈积盐状态,但其未对作物生长及产量构成较大威胁;基于区域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系统进行了不同微咸水利用方案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生育期各方案都有所积盐,但经过秋浇灌溉后,土壤积盐大幅度减少,研究区整体处于脱盐状态,并得出盐渍化土壤条件下对区域土壤环境影响较小的生育期咸淡水轮灌优化方案,即1水90mm(淡水)、2水75mm(淡水)、3水115.5mm(3.84g/l微咸水)、4水115.5mm(3.84g/l微咸水)的"淡咸咸"灌溉模式。
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修复目标研究程序与方法——以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再利用工程为例
提出了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土壤修复目标的制定方法和程序,并以上海市某重大工程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处理后再利用工程为例,模拟了多环芳烃在处置场地上的多介质迁移途径及人体暴露场景。模拟结果显示,填埋场污染土壤苯并(a)芘(该污染物毒性因子高,毒性强,致癌风险相对较大)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途径最大致癌暴露量分别为1.89×10-6和0.93×10-6mg.kg-1.d-1,人体最大致癌风险水平分别为1.38×10-5和6.79×10-6,超出了中国规定的单致癌污染物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0-6)。苯并(a)芘呼吸吸入途径最大致癌暴露量为7.79×10-10mg.m-3,人体最大致癌风险水平为6.86×10-10。基于场地的特征条件和参数,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的,确定了再利用作为填埋场中层覆土的土壤中5种多环芳烃污染物的修复目标限值(w,mg.kg-1)分别为:苯并(a)芘,0.994;二苯并(a,h)蒽,0.995;苯并(a)蒽,9.95;苯并(b)荧蒽,9.95;苯并(k)荧蒽,99.5。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通信与广电工程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