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北京市公议庄村为例
[目的]建立满足村镇生产、生活、管理所需的村镇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加入公众参与模块,体现公众意愿,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依据,为合理利用村镇土地,农民生活、生产选址提供依据。[方法]将村镇土地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大类分别对土地的生产力适宜性、居住适宜性、经济可行性、生态安全性着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涉及农民公众意愿相关的指标基于入户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意愿,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调查分析与专家打分相结合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北京市公议庄村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最适宜土地类与当地的实际相符合。[结论]在村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逐步使公众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使评价结果既具有科学性,同时也符合公众意愿。
基于GIS城镇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评价方法分析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建设应重视土地的防灾适宜性评价,由于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要从防灾的角度进行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开发基于gis城镇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方法,借助idrisi软件,通过对比分析gis-owa与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在决策策略上的区别,计算了唐山市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土地利用适宜度。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近年来,黎平县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 平,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 标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间全县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 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0.2157增加到0.7652, 说明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词: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数量固定而人口在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 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土地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 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土地资源从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成都市为例对其计算方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成都市土地利用仍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
新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及评价
运用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中因子分析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体化分析技术,对新疆15个地州(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发展水平,具体排序结构由高到低依次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东疆地区及巴州地区,伊犁-博州-塔城-阿勒泰沿边经济带,阿克苏、和田、喀什、克孜勒苏州。据此为新疆各地区制定正确的用地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探讨
2002年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对市级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推动了其法制化进程。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及其原则,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探讨。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区域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方法分析
区域生态风险主要研究较大范围区域中各生态系统所承受的风险。区域生态风险细分为土壤、空气、水环境、噪声、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美学等六类。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差异,可从区域土地利用视角出发,建立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影响类型和强度之间的经验联系,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指数,综合评价区域生态风险。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影响强度。
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建议
本文以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根据效益评价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建议。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量化方式评价全国14个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表明协调度函数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信度高,不失为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较好的方法。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近年来,哈尔滨市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效益水平,通过功效系数法,计算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综合效益.首先综合筛选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以特尔非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excel软件建立模型计算各指标功效系数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功效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不稳定,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出现了两次较大的波动,而引起这两次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行政区划的调整.
株洲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该研究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社会效益、土地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以株洲市2006~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加权函数法求得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分值,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结果表明: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得分逐年递增,土地利用的协调度较低,分为基本协调和不协调两类。据此提出了提高株洲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建议:继续稳步提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土地利用三效益的综合统一。
慈利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建立了包括3个层次(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17个指标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张家界市慈利县2005—2014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慈利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经济效益对综合效益的影响较为明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次之.
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以2006—2015年湘西自治州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湘西州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2008年波动较大,经济效益是影响湘西州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重要因素。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张晶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摘要: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归纳、分类,讨论了各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领 域,并提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趋势及存在问题。 0引言 评价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的、极为重要的认识活动。对一个事物的评价 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评价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综合判断。 综合评价概指对以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作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 即对评价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给每个评价对象赋予一 个评价值,再据此择优或排序。 1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分类及基本方法 评价方法的分类很多,按照评价与所使用信息特征的关系,可分为基于数据 的分析、基于模型的评价、基于专家知识的评价以及基于数据、模型、专家知识 的评价。由于本文的定位是现代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基 础,把综合评价方法大致分为四
工程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针对工程质量评价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提出了工程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
基于PCA方法的长江口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综合评价及驱动力
基于1987、1995、2000和2006年长江口tm、etm遥感影像,采用\"空间代时间\"和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对长江口奉贤不同围垦年限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利用南汇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验证。表明:(1)围垦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随着围垦年限增加而呈线性升高趋势(r2=0.4577),gm(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呈现指数上升趋势并在围垦后35~40a达到稳定态;(2)pca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f)与农耕用地正相关(水田>大棚用地>旱地>林地>园地),与反映滨海特征类型(养殖塘>草地>开放水域>光滩)呈负相关;(3)土地利用pca综合评价指数(f)随围垦年限增加呈现对数增长(r2=0.5119)并在围垦后40a左右达到稳定态,回归分析表明f值能很好反映土地利用程度指数(l)和多样性指数(gm)的变化趋势;(4)不同围垦年限土地利用动态变异驱动力: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小卫星CCD数据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评价
为了验证新型小卫星“北京一号”ccd数据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实用性和效果,应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并对分类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应用最大似然法、mahalanobis距离法和最小距离法,分类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89.45%,84.82%和73.93%;。得出结论:“北京一号”小卫星ccd数据质量较好,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分类结果,数据能够满足中等比例尺成图要求,可以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广泛使用,成为遥感数据更新的新数据源。
浅谈县级土地利用挂图的编制要求及方法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以调查底图为基础,统一采用《规程》规定的图式图例,由数据库生成含有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地类属性、地理名称注记等要素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电子图。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和调查内容应与原始调查图件一致。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各级图件编制的基础。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
针对生态普遍脆弱的丘陵山区实施土地利用生态评价,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维持良好稳定的土地生态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传统经典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南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近10年(2007—2016年)土地生态功能实施评价,并选用多目标规划模型方法,以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为目标,对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受土地利用不合理配置的扰动,荣昌区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生态赤字由2007年的1.77hm~2·人~(–1)增加到了2016年的3.19hm~2·人~(–1),年平均增长幅度为8.02%,到2016年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8.37倍,土地资源利用呈现出压力较大、生态问题较多的状态。(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会更好提升土地利用生态功能,促进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稳定。基于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目标,经优化,荣昌区生态调节功能较强的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10051.58hm~2,耕地面积减少9181.64h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减少1379.86hm~2,自然保留地减少45.44hm~2。实现结构调整后,区域生态承载力预测将提高22.58%,人均生态赤字将减少0.07hm~2·人~(–1),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了全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种土地分等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为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及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划分土地等级.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广泛调研确定各因子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在gis中构建带有决策稳定因子的非线性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多种非线性模型与线性模型的对比,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确定研究区土地级别;采用栅格图像差值法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对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fahp-非线性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适合解决多因素、多标准且不便于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反应了指标对于决策稳定性的定量化影响.研究结论初步突破了对传统线性模糊综合评价的认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采用数量化研究方法,以视觉质量、生态效能和服务功能3个评价准则为主,建立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求得评价指标权重;并以南京玄武湖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公园植物景观分析评价,尤其是可利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公园植物景观优化方案设计,定量评价因子需根据应用地植物区系特征制定标准。
基于蚁群算法的土地利用(图)图斑合并方法
很多地图综合问题可以应用优化算法解决,土地利用(图)图斑合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的土地利用(图)图斑合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蚁群算法的图斑合并方法优于普通的迭代方法,该方法使综合后各地类面积变化较小且图斑紧凑性较好,是解决土地利用(图)图斑合并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法及应用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矢量投影原理,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法,并以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为例加以说明。研究表明:所得结果与理想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也符合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政策的实际需求,说明该方法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是可行的、有效的。
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分区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市土地利用分区为例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土地分区时,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本文在充分分析干旱绿洲区的土地利用条件特殊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干旱绿洲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法,并将之实证于吐鲁番市。
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它对于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相关研究已开展30多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拟时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以期能为规划环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一级消防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