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采用福州市仓山区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方法提取了10年间的仓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仓山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测算了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仓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提出了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保护水域、林地、耕地和园地等生态价值系数高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建议,以提升仓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随着我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也不断映入大众的眼帘,而土地利用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非常突出的影响,不但会导致地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也会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而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二者间的关系也已经引起国际生态学、地理学方面的机构、专家重视.本文主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研究二者间的具体关系,希望能够我国的土地规划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豫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利用豫西山区栾川县2005年、2010年、2014年3期landsattm影像,运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2005—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以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为基础,结合栾川县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了修正,估算了栾川县14个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栾川县的耕地、林地、草地变化不显著,建设用地面积呈现不断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态势;(2)2005—2010年栾川县生态服务价值大幅度增加,到2014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额则降回至2005年水平;(3)各地类生态服务总价值敏感系数均小于1,由大到小排序为林地、水域、草地、耕地,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耕地最低,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指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对于土地利用方式方面的研究与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研究存在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以杭嘉湖平原地区2009年、2011年和2013年3个时期的土地的利用类型为参照因子,根据三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所调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杭嘉湖平原地区耕地面积一直居于首位,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上,草地、林地和滩涂减少的面积相比较少,而水域和耕地减少的面积较多。从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角度看,在调查期间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来看,2009~2013年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结果趋向于0,这表明杭嘉湖平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系数的变化是弹性不足的,因此研究成果是具有研究意义的。
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活动,是人与自然交叉最为密切的环节,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必然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con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基础上,结合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了1996~2005年间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由于建设用地和养殖水面对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的占用,以及水域生态价值系数较高,使得广州市10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不大,增加了1.08亿元,但人均占有量(ave(esv)却下降了30.11%。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表明其对生态系统的价值变化是缺乏弹性的。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影响广州市的粮食安全问题,而水域的变化则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放大作用。
兰州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兰州新区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兰州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受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影响较大,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日照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日照是生物多样性的地区,生态环境较好,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生态环境总体上也在不断恶化。该文通过分析日照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探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日照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汕头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汕头市6区1县为研究区域,以2003年区域变更调整数据和2007年现状土地利用数据作为数据源,通过对能反映各区县生态环境转变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说明汕头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汕头市的耕地面积持续降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尤其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汕头市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全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改善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个别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略有下降的现象。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lucc存在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等的关联效应.从lucc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效应研究取得的进展,充分探讨了lucc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研究方向.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运用gis技术对山西繁峙县金方圆矿区土地复垦方案(2013—202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分析了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2013—2028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其他草地、采矿用地、其他林地和裸地呈减少趋势,有林地、灌木林地、人工牧草地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其他草地和采矿用地向人工牧草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转变,其中,以其他草地和采矿用地减少为主,人工牧草地呈平稳增加趋势;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的实施,驱使土地利用类型向着耕地、有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地类转变,不断提高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两者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地利用/覆盖情景模式下的生态安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产生影响。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析当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将研究区划分为农田、森林和湿地三个生态系统,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探讨区域整体服务价值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近20年来,厦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1987年的3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亿元,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负相关关系。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近17a来贵州省土地利用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化,研究此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可为区域生态修复、治理、重建以及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对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根据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估算了贵州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系数;利用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系数,测算了全省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和全省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结果表明,全省近17a来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稳步增加,主要得益于林地的增加,农田的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增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表明全省生态建设总体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有所好转。
湘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龙山县为例
根据1998~2007年龙山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研究了龙山县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龙山县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仍需优化,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严格调控土地利用结构和用途。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东营市是新兴的石油资源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探讨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了东营市1986—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东营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有所减少;未利用地和次生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大幅增加,油田生产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非常突出。(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6.68%。2008年东营市提供的生态服务仍然以维护原材料、气体调节、食物生产、气候等为主,而废物处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娱乐文化功能是比较弱的。今后应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防止土壤盐渍化,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徐州为例
近年来徐州土地利用变化很大,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徐州1994-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4-2002年徐州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余类型的面积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6.14%,林地面积减少了8.42%,该区域人文景观的影响已超过了自然景观。1994-2002年徐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74.35×108元/年,水域面积增加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转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12.32×103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为11.70×103hm2;②esv由1996年的457.74×107元减少到2001年的456.14×107元,5年减少1.61×107元;③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在增加,气候调节增幅最大,达8.51%,水源涵养、土壤形成和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食物生产在减少,食物生产减幅最大,达7.42%;④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价值系数(valuecoefficient,vc)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作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地貌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以及景观的巨大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合介绍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安全的影响。
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本文以福建省山区为例,在对福建省水土保持实验站、建瓯市牛坑龙水土保持试验站长期观测、实验资料深入分析对比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的产生和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植被的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植被的覆盖度和径流系数呈负线性关系,随着覆盖度的增加径流系数逐渐减小;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模数为负指数关系,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土壤侵蚀模数急剧下降。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landsat-tm图像为基本数据,运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研究安徽省明光市199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主要指水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5年的85.99亿元减少到2009年的83.28亿元,水田面积的减少是总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旱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但损失略大于收益.各项生态功能的服务价值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大小的等级基本稳定,其中,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能力的贡献率最大.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生态价值系数是缺乏弹性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宁武县为例
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产生影响。以宁武县为研究区,引入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计算和分析当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构建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恢复和人类福祉的提高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2001—2011年,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宁武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2001年的55.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3.2亿元,增加了13.4%,其变化过程主要受到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影响;土地利用程度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的相关性较强,而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的相关性较差。
新乐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角度,计算了河北省新乐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2010~2020年,新乐市耕地、园地、林地面积增加,水域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新乐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300亿元,将比2009年减少0.945亿元。新乐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重庆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合重庆历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情况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重庆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明显:产生了拥挤和热岛效应,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有所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和城市灾害有所增加。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对区域固体废弃物、水环境影响最为明显。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分析
以1991年、1998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度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模型,研究了漓江流域1991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于1991~2006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林地、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并转化为园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1991年以来,漓江流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园地的正向变化速度较大,而林地和草地的负向变化速度较大。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变化速率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度变化呈现波动特征;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1991~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降低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效益,林地向园地的转化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区域生态环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主创建筑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