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2025-05-13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

格式:pdf

大小:674KB

页数:5P

人气 :99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 4.5

建立了传热规律为Q∝Δ(Tn)时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模型,导出了循环泵热率和泵热系数的一般关系;并导出了传热服从线性唯象定律时的基本优化关系、循环中工质的最佳工作温度和换热器传热面积的最佳分配关系;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传热规律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比较了传热面积最优分配前后循环的最优性能。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

格式:pdf

大小:156KB

页数:1P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试验研究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试验研究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试验研究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292KB

页数:未知

以烧结矿余热为驱动热源,搭建了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实验台。对系统开停机、稳定及变工况运行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了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系统运行的结果,可为以余热-地热源相结合的双源热泵能源利用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编辑推荐下载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Ⅰ   定常态流恒温热源循环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Ⅰ   定常态流恒温热源循环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Ⅰ 定常态流恒温热源循环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Ⅰ 定常态流恒温热源循环

格式:pdf

大小:136KB

页数:5P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Ⅰ   定常态流恒温热源循环 4.6

研究定常态恒温热源热泵循环的有限时间力学性能,导出内可逆卡诺热泵和布雷顿热泵的最佳供热率和供热系数关系,并对这两种热泵循环的最优性能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表明,只有当工质的热容率趋于无穷大时,布雷顿循环才能达到卡诺循环的性能。

立即下载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续):Ⅱ定常态流变温热源循环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续):Ⅱ定常态流变温热源循环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续):Ⅱ定常态流变温热源循环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续):Ⅱ定常态流变温热源循环

格式:pdf

大小:141KB

页数:5P

内可逆卡诺和布雷顿热泵循环性能比较(续):Ⅱ定常态流变温热源循环 4.7

研究变温热源热泵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性能,导出内可逆卡诺热泵和布雷顿热泵的最佳供热率和供热系数关系,并对这两种热泵循环的最优性能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表明,在相同边界条件和供热系数下,布雷顿循环的供热率可以高于卡循环供热率,在极限情况下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立即下载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热门文档

相关文档资料 887610 立即查看>>
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的探讨

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的探讨

格式:pdf

大小:289KB

页数:1P

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的探讨 4.4

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的探讨

立即下载
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联产机组性能分析 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联产机组性能分析 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联产机组性能分析

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联产机组性能分析

格式:pdf

大小:276KB

页数:未知

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联产机组性能分析 4.6

抽汽供热和低真空供热是目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主要方式,而循环水热泵供热新技术具有进一步提高机组热效率和供热能力的潜力。建立了吸收式热泵和汽轮机组的理论计算模型,并以林电25mw抽汽机组设计参数为基础,确定了两种计算方案,对抽汽供热与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的联产机组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表明,在方案ⅱ条件下,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机组热效率达到了77.7%,供热负荷达到了83.47mw,分别比抽汽供热提高了22.43个百分点和31.3mw,供热能力提高了60%。研究结果为抽汽机组的节能改造提供了思路及方案。

立即下载
内可逆三热源热泵的联合循环分析 内可逆三热源热泵的联合循环分析 内可逆三热源热泵的联合循环分析

内可逆三热源热泵的联合循环分析

格式:pdf

大小:181KB

页数:8P

内可逆三热源热泵的联合循环分析 4.3

内可逆三热源热泵的联合循环分析

立即下载
空气能热水器吸收式热泵循环

空气能热水器吸收式热泵循环

格式:pdf

大小:38KB

页数:5P

空气能热水器吸收式热泵循环 4.7

空气能热水器吸收式热泵循环 吸收式热泵主要由4个热交换设备组成,即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吸收器,他们组 成制冷剂循环与吸收剂循环两个循环环路。 制冷剂循环属逆循环,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组成。高压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中 向冷却介质放热,同时产生制热效应;被凝结为液态后,经节流装置减压降温进入蒸发器; 在蒸发器内,该液体被汽化为低压气态,同时吸取被冷却介质的热量。这些过程与蒸汽压缩 式热泵是一样的。 吸收剂循环,属正循环,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和溶液泵组成,相当于蒸气压缩式热泵 的压缩机。在吸收器中,用液态吸收剂不断吸收蒸发器产生的低压气态制冷剂,已达到维持 蒸发器内低压的目的。吸收剂吸收制冷剂蒸气而形成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经溶液泵升压后 进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该溶液被加热沸腾,其中沸点低的制冷剂汽化形成高压气态制冷剂, 又与吸收剂分离,然后前者去冷凝器液化,后者

立即下载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循环计算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循环计算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循环计算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循环计算

格式:pdf

大小:243KB

页数:未知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循环计算 4.3

从分析溴化锂溶液的热力性质入手,通过对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热力计算过程和传热特性的计算机模拟,得到精度较高的应用程序和计算结果,利用该程序,可以在取得实际数据的前提下,为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各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立即下载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精华文档

相关文档资料 887610 立即查看>>
吸收式热泵在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就用 吸收式热泵在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就用 吸收式热泵在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就用

吸收式热泵在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就用

格式:pdf

大小:1022KB

页数:未知

吸收式热泵在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就用 4.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城镇采暖需求不断增加,采暖需求与供暖能力的矛盾也日趋凸现。在不增设新的热源、不增加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提高现有机组供热能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火电厂能源利用的角度来看,燃料燃烧发热量中只有40%左右转变为电能,凝汽式机组约50%以上的热能通过汽轮机排汽失散到环境中。

立即下载
吸收式热泵技术 吸收式热泵技术 吸收式热泵技术

吸收式热泵技术

格式:pdf

大小:82KB

页数:未知

吸收式热泵技术 4.7

凝聚热泵(aht)以万吨级合成橡胶生产装置中胶液凝聚工艺段所得低温废热为动力.利用libr—h2o工质的吸收与解吸循环,实现废热升温回收。aht利用凝聚汽提气回收的热量直接加热返回凝聚釜的循环热水,可降低蒸汽消耗;工业装置驱动热源采用管外垂直降膜结构,传递性能好;蒸发器、吸收器、再生器均采用垂直降膜结构。传递性能好,且传热管采用高效强化管,提高了吸收式热泵的热传递效率.减小整体体积。

立即下载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格式:pdf

大小:288KB

页数:4P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4.5

本文介绍了热泵空调的原理及主要特点,分析了单一空气热源热泵存在的缺陷,介绍了空气—水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并对其制热性能进行分析。结论是空气—水复合热源热泵的制热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空气热源热泵,具有较好的调节性和显著的节能性。

立即下载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格式:pdf

大小:341KB

页数:1P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4.6

复合热源热泵循环的节能研究

立即下载
不可逆空气热泵循环供热率密度优化 不可逆空气热泵循环供热率密度优化 不可逆空气热泵循环供热率密度优化

不可逆空气热泵循环供热率密度优化

格式:pdf

大小:598KB

页数:6P

不可逆空气热泵循环供热率密度优化 4.5

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以供热率密度作为热力学优化目标,分析了恒温热源不可逆空气热泵循环的性能,导出了供热率密度与压比和换热器有效度等参数间的解析关系式,并由数值计算分析了热源温比、总热导率及压缩机和膨胀机效率等对热导率最优分配及供热率密度最优性能的影响特点。

立即下载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资料 887610 立即查看>>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U形地埋管数值模拟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U形地埋管数值模拟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U形地埋管数值模拟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U形地埋管数值模拟

格式:pdf

大小:532KB

页数:未知

余热-地热源吸收式热泵U形地埋管数值模拟 4.3

将烧结余热系统、吸收式热泵机组和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相结合,搭建了余热-地热源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实验台。利用fluent软件对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u形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温度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无论是单u管还是双u管,其周围土壤温度沿深度方向变化不明显,而不同深度水平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较大。

立即下载
吸收式热泵冷端余热供热技术简述 吸收式热泵冷端余热供热技术简述 吸收式热泵冷端余热供热技术简述

吸收式热泵冷端余热供热技术简述

格式:pdf

大小:342KB

页数:未知

吸收式热泵冷端余热供热技术简述 4.3

火电厂燃料燃烧发热量中只有40%左右转变为电能,凝汽式机组约50%以上的热能通过汽轮机排汽散失到环境中。对于湿冷机组,汽轮机排汽中的热量被循环水带走,这部分热量巨大,但能量品质较低,很难被直接利用

立即下载
不可逆回热式玻色布雷顿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不可逆回热式玻色布雷顿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格式:pdf

大小:201KB

页数:5P

不可逆回热式玻色布雷顿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3

不可逆回热式玻色布雷顿制冷循环性能分析——基于玻色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和回热式布雷顿制冷循环的不可逆模型,导出循环的一些重要性能参数,如循环的制冷量、回热量、输入功和性能系数的一般表达式。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循环的一些重要的性能特性曲线,分析了循环...

立即下载
直热式热泵与循环式热泵 直热式热泵与循环式热泵 直热式热泵与循环式热泵

直热式热泵与循环式热泵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未知

直热式热泵与循环式热泵 3

直热式热泵与循环式热泵——稿件介绍了两种热泵的加热方式及其各自优势。

立即下载
电厂循环水吸收式热泵利用系统分析 电厂循环水吸收式热泵利用系统分析 电厂循环水吸收式热泵利用系统分析

电厂循环水吸收式热泵利用系统分析

格式:pdf

大小:282KB

页数:4P

电厂循环水吸收式热泵利用系统分析 4.7

热电厂的循环水所具有的热量一般是通过冷却塔释放给大气环境,为对这部分余热回收利用,进行了水源热泵能量系统的分析研究。将热泵系统供给的热量扣除消耗的驱动蒸汽热量,再考虑导致新增的驱动电耗,及以凝汽器真空下降引起发电的热耗增加作为修正,可确定最终节能量。通过对实际热电厂4台200mw供热机组的循环水源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计算,可获知年节约标准煤9985.7t,该方案实现了比较理想的工程节能效果。

立即下载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火电厂循环水余热供热研究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火电厂循环水余热供热研究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火电厂循环水余热供热研究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火电厂循环水余热供热研究

格式:pdf

大小:236KB

页数:未知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火电厂循环水余热供热研究 4.6

热泵技术回收循环水余热用于供热是当前火电厂节能减排的新方式,通过对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凝汽器循环水出水温度及热网循环水出水温度对热泵系统供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汽器循环水出水温度越高,系统供热系数越高,而热网循环水出水温度越高,系统供热系数越低,且这种影响程度略大于凝汽器循环水出水温度的影响程度;通过某电厂300mw机组实例分析凝汽器循环水出水温度对汽轮机组与热泵机组的综合影响,循环水出水温度在35℃附近存在一个最佳值以使得系统集成最优化。

立即下载
吸收式热泵水平降膜吸收研究 吸收式热泵水平降膜吸收研究 吸收式热泵水平降膜吸收研究

吸收式热泵水平降膜吸收研究

格式:docx

大小:215KB

页数:未知

吸收式热泵水平降膜吸收研究 3

吸收式热泵水平降膜吸收研究——本文建立了水平降膜吸收器内的水蒸气吸收单管模型。采用nusselt溶液方程计算了液膜厚度和速度,利用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关系构建了传热和传质方程,并根据热质耦合的关系将传热方程与传质方程联系起来,最终建立了溴化锂水溶液水...

立即下载
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的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 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的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 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的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

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的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

格式:pdf

大小:246KB

页数:4P

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的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 4.8

通过对热泵系统整体质量平衡、热平衡和内部部件之间的传热分析,建立了增热型吸收式热泵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了某电厂热泵机组在运行中循环水温度、热网供水温度和汽轮机抽汽压力对机组制热系数的影响,通过模拟得出在不同工况下维持热泵机组制热系数在1.66以上所对应的汽轮机抽汽压力的变化范围。

立即下载
吸收式热泵在火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应用

吸收式热泵在火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530KB

页数:4P

吸收式热泵在火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中的应用 4.5

为了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针对火力发电厂冷源损失巨大的问题,在大唐户县第二热电厂应用了一种从自然环境中吸取热量的设备——热泵,使冷源热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热效率。应用结果表明:2×300mw机组的电厂采用汽轮机联通管打孔抽汽进行采暖供热改造,一个采暖期4个月,可实现节能15211t标准煤,可减少灰渣量3803t,减少标准状态下二氧化碳排放量3530m3,减少标准状态下二氧化硫排放量29m3,可获得节能奖励资金456万元。

立即下载
第2章热泵循环

第2章热泵循环

格式:pdf

大小:8.2MB

页数:108P

第2章热泵循环 4.6

热泵循环 tpumpcycle 2.1理想的热泵循环 ?动力循环,即把热量转化成机械功的循环是正向循环,在温-熵图或压 焓图上,循环的各个过程都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变化的 ?所有的制冷机或热泵都是按逆向循环工作的,在温-熵图或压-焓图上, 循环的各个过程都是依次按逆时针方向变化的 ?循环可以分为可逆循环(reversiblecycle)和不可逆循环(irreversible cycle)两种 ?在构成循环的各个过程中,只要包含有不可逆过程,则这个循环就是 不可逆循环 ?在制冷循环里,各种形式的不可逆过程可分成两类:内部不可逆 (internalirreversible)和外部不可逆(externalirreversible) ?制冷剂在其流动或状态变化过程中,因摩擦、扰动及内部不平衡而引 起的损失,都属于内部不可逆;蒸发器、冷凝器及其它换热器中有温

立即下载
黄辉

职位:幕墙BIM设计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文辑: 是黄辉根据数聚超市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相关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资料、文献、知识、教程及精品数据等,方便大家下载及在线阅读。同时,造价通平台还为您提供材价查询、测算、询价、云造价、私有云高端定制等建设领域优质服务。手机版访问: 传热规律对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