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更新时间:2024.06.16
天安门

格式:pdf

大小:23KB

页数: 3页

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 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 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初始,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天顺)时 被烧毁。宪宗(成化)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 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 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 33.7米,1970年 2月重修后,为 34.7米。1984年天安门又大修并以 “金龙和玺” 取代“文革”时的彩绘。厅内灯具制成宫灯造型,由一个重 450 公斤的主灯和 16个各重 350公斤的辅灯构成众星捧月的图案。 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为迎 接龙年旅游年,正式对外开放。 天安门城楼上所挂的毛主席画像,宽 4.6米,高 6米,重 1.5吨,每年在国 庆节前更换一次。 作画者是中国画院的画师葛小光先生。 毛主席画像

天安门

格式:pdf

大小:232KB

页数: 3页

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中心, 故宫的南端,与 天安门广场 隔长安街相望, 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 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 蒯祥。天安门始建于 明朝永乐 十五年(公元 1417年),最初名叫“ 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 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 [1] 清朝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既 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 安”的含义。 [2] 1925年10月10日,国立故宫博物院 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 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 国 徽,并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之一。 天安门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一。 建筑特点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 城楼两部分组成, 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

热门知识

天安里

最新知识

天安里
点击加载更多>>
天安里相关专题

分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