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质量飞轮-周向短弹簧型扭振减振器弹性特性设计原理及性能分析
分析了双质量飞轮-周向短弹簧型扭振减振器机构特点及其特殊的多级式非线性弹性特性的实现原理,建立了该减振器非线性弹性特性的解析表达式及各级扭转刚度的计算公式,阐述了该减振器结构设计的要点,对汽车怠速和行驶工况下该减振器的扭振控制性能进行了摸拟计算分析
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扭振固有特性研究_李光辉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 扭振固有特性研究 李光辉 胡建军 秦大同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 摘要:在分析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动力传动系径向弹 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扭振固有特性的减振设计方法。基于所建立的动力传动系多自由度集总质 量-弹簧扭振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采用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和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 振器的动力传动系扭振固有特性,结果证实了该方法设计的扭转减振器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 关键词: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扭振固有特性;传动系统;设计方法
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扭振固有特性研究
在分析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动力传动系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扭振固有特性的减振设计方法。基于所建立的动力传动系多自由度集总质量-弹簧扭振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采用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和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的动力传动系扭振固有特性,结果证实了该方法设计的扭转减振器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
上海飞轮产品质量保证书
no:20111108-3 0.060.07 -0.06-0.07 99.930.0250.0036≤0.005≤0.002一≤0.002≤0.005 420.03 410.03 拉抗强度(n/) tensilestrengthofrm 屈服强度(n/) yieldstrengthof 检验部门章 signatureofqualityassurancedepartment 检验员签章 inspector 重量(kg) weight 压扁 flatten 一 mφ19.05×1×c 规格(mm) dimension 状态 temper 公差(mm)tolerance 铋 bi 硫 s 探伤 eddytest 一 件数 quantity 扩口 expansion 一 杂质总和 summeryofimpuriti
双质量飞轮——四连杆-弹簧机构型扭振减振器弹性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推导出了一种新型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四连杆-弹簧机构型扭振减振器的静态弹性特性和扭转刚度表达式,并对影响弹性特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内某款轿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建立了典型工况下的多自由度扭振模型,对该传动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并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对五挡下采用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和传统离合器从动盘式扭振减振器的两套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在关键位置的角速度输出进行比较得知,前者比后者隔振效率提高近40%。
a冷媒飞轮铜管尺寸
爆破压力 (mpa) 盘¢6.35×0.7>20 ¢9.52×0.8>20 ¢12.7×0.8>20 管¢15.88×0.9>20 ¢19.05×0.9>20 直¢15.88×1.0>20 ¢19.05×1.0>20 ¢22.2×1.0>20 ¢25.4×1.0>20 管¢28.6×1.0>18 ¢31.75×1.2>18 ¢34.9×1.3>18 ¢38.1×1.4>18 ¢41.3×1.5>18 ¢44.45×1.5>18 ¢50.8×1.7>18 ¢54×1.7>18 ¢63×2.0>18 ¢76×2.5>18 ¢89×3.0>18 上海"飞轮牌"铜管工作压力明细表 产品类型规格 允许工作压力 (mpa)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发动机飞轮壳数控加工工艺设计
发动机飞轮壳产品为典型壳类产品;本文以具体产品为例介绍了产品功能、加工难点及加工方案;设计了自动化、柔性化程度不同的三种加工工艺方案;并分析各自特点;
机械手表的陀飞轮显示装置(上)
所谓陀飞轮(tourbillon),是指机械表中的“旋转擒纵调速机构”。tourbillon有“漩涡”之意,这个词语将音译与意译相结合,源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用来形容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名词;而知名哲学家、百科全书编纂d'alembert更进一步,为它赋予了为重物围着单一轴心运转之意,根据上述陀飞轮的概念,我们可以发觉,与前面所有讲解过的机械表显示功能相比,陀飞轮这项复杂功能的特殊性:由于这项功能应该处于机械表机芯内的核心部位,相当于人的心脏一样,它是机械表计时基础的来源,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显示功能装置。
飞轮储能系统的并网控制方法设计
飞轮储能系统的并网控制方法设计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刘文军、唐西胜等,在2015年第16期《电 工技术学报》上撰文,采用带lcl滤波器的背靠背双pwm变流器作为飞轮电机与电网 进行能量交换的接口,提出一种飞轮储能系统并网控制方法。 该方法由电网侧变流器控制和电机侧变流器控制两部分组成,并经过充电、预并网和并网 运行三个阶段。 在充电和预并网阶段,电网侧变流器采用不控整流方式,电机侧变流器先后采用速度外环 和电压外环控制方式; 在并网运行阶段,电网侧变流器控制采用基于电网侧电流外环、变流器侧电流内环的直接 功率控制策略,控制并网有功功率的大小及流向;电机侧变流器控制采用直流母线电压外 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维持直流母线电压恒定。 采用零极点对消降阶法及对称优化函数等效法分别设计电机侧内外环控制器参数。进行了 飞轮储能系统的充电、预并网和并网运行实验。
首个飞轮储能智能微电网通过预验收
日前,盾石磁能科技公司gtr飞轮储能系统参与的国家863计划“园区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的预验收会在国家光伏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举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和业内权威专家出席会议。
飞轮储能系统轴承技术研究新进展
飞轮储能系统轴承技术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健,戴兴建,李奕良,wangjian,daixing-jian,liyi-lia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北京,100084 刊名:机械工程师 英文刊名:mechanicalengineer 年,卷(期):2008(4)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7条) 1.詹三一;唐跃进;李敬东超导磁悬浮飞轮储能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16) 2.杨建清;陈光德;袁小阳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综述2007 3.方家荣;林良真;夏平畴;严陆光超导混合磁力轴承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期刊论文]-电工电能新技术2000(01) 4.马沂文;周菁用飞轮储能解决牵引供电的某些问题[期刊论文]-都市快轨交通2004(03) 5.池耀田城轨交通系统储能器的发展[期刊论文
卫星飞轮安装支架的粘弹性阻尼减振设计
应用粘弹性约束阻尼减振技术对某卫星飞轮组件安装支架结构进行振动抑制处理。约束阻尼技术能在不对结构作大的修改的前提下,提高结构的阻尼能力。首先建立原型支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其动态特性。分析了支架结构关键模态的应变能分布规律,确定出约束阻尼处理的铺敷位置。采用参数优化方法,比较了不同约束层厚度、不同阻尼层厚度设计情况下的结构阻尼性能,在满足附加重量和工艺限制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出阻尼减振设计方案。最后,将阻尼前后支架结构的加速度频率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在飞轮安装支架上应用粘弹性阻尼减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球墨铸铁件飞轮壳的铸造工艺设计和改进
介绍了某型国产化柴油机高韧性球墨铸铁件飞轮壳的铸造工艺设计和工艺改进。生产表明,飞轮壳的表面和内在质量得到提高,满足了国产化柴油机的需要。
1 MW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特点和车辆参数提出了一种1mw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用来吸收再利用机车制动时产生的制动电能.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方式,突出飞轮储能系统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和先进性.文中通过对某些线路进行数据测试,根据现有单台飞轮储能装置进行阵列式组合,通过产品优化以及安全计算和工程实施预判,组装出容量为1mw的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并证明了1mw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应用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1 MW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特点和车辆参数提出了一种1mw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用来吸收再利用机车制动时产生的制动电能。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方式,突出飞轮储能系统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和先进性。文中通过对某些线路进行数据测试,根据现有单台飞轮储能装置进行阵列式组合,通过产品优化以及安全计算和工程实施预判,组装出容量为1mw的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并证明了1mw阵列式飞轮储能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应用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进口曲轴附件飞轮法兰和薄壁锥套国产化探索
对进口柴油机曲轴附件飞轮法兰和薄壁锥套的图纸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制造技术上难点。针对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
用于地铁机车的飞轮电池磁悬浮控制系统的设计
首先论述了将飞轮电池作为地铁机车的辅助动力的优越性和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永磁和电磁混合控制的磁悬浮轴承设计方案,对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建模仿真,设计了pid控制器,并对磁悬浮控制方案进行了实验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磁悬浮控制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基于自锁原理的汽车双质量飞轮安全装置设计研究
结合周向短弹簧汽车双质量飞轮的设计开发,提出基于自锁原理的双质量飞轮安全保护装置,实现在飞轮失效时,能使初级飞轮与次级飞轮自动楔入、自锁联为一体,避免了行车事故的发生,且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靠的特点。通过建立考虑摩擦的力分析模型,导出能确保自锁的形状约束的型线方程,在此基础上,应用winkler弹性理论,构建出基于形状约束的接触力、转矩-扭转角的分析计算模型。应用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对2.0l发动机搭载的双质量飞轮的安全保护装置进行设计,并用有限元法和实际测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有较高的符实性。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双质量飞轮安全保护装置的参数确定原则,所提出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参考应用于设计实践,拓宽了双质量飞轮的设计理论。
拖拉机飞轮总成的检修
飞轮装在拖拉机发动机曲轴后端,是一个较重的铸铁圆盘状零件,它靠止口和曲轴后端凸缘配合,并通过定位销进行角度定位。飞轮构造简单,但一旦产生损伤,将会给拖拉机正常使用带来严重后果,故应重视对其的检修工作。
磁悬浮飞轮储能装置的设计
设计了一种磁悬浮支承的飞轮储能装置,对飞轮结构与支承形式等进行了研究。将盘状飞轮优化为伞状飞轮,可以提高飞轮转动惯量;采用机械轴承与永磁轴承相结合,省去复杂的电磁轴承以及相关控制部分,飞轮在合适的转速下稳定旋转,并完成了样机的设计。该新产品的开发具有节能环保的意义。
卫星飞轮隔振与吸振联合减振系统设计
分析了抑制卫星飞轮振动的方法,提出了隔振为主、吸振为辅的联合减振方案。研究了会聚式隔振系统参数对其减振性能的影响;针对会聚式隔振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圆周分布式吸振方法和相应的吸振系统,分析表明会聚式隔振系统在4个方向的隔振效率达90%以上。根据会聚式隔振系统在x平动方向隔振效率较低的问题,建立了会聚式隔振和圆周分布式吸振的联合减振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联合减振系统较单纯的隔振系统在x平动方向减振效率提高近50%,且不改变其他方向的减振性能。因此,联合减振设计方法合理可行,适用于卫星飞轮等主要振源的振动抑制,并为飞轮联合减振系统的工程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复合材料储能飞轮转子的设计
当转子的最大环向应力和最大径向应力同时达到它们各自方向上的强度时,可以得到最优内外径比。基于该设计理念对影响飞轮储能密度的复合材料轮缘内外径比λ进行设计,并选用各向异性材料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各向同性材料高强铝合金为飞轮转子材料进行最大边缘线速度及最大单位质量储能的比较,结果表明: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设计的飞轮转子单位质量储能最高,体积最小,边缘线速度最大。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大数据运维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