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技术

中继(Relay)技术,就是在基站与移动台之间增加了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负责对无线信号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的转发,即无线信号要经过多跳才能到达移动台。以较简单的两跳中继为例,就是将一个基站—终端链路分割为基站—中继站和中继站—终端两个链路,从而有机会将一个质量较差的链路替换为两个质量较好的链路,以获得更高的链路容量及更好的覆盖。

中继技术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继技术 外文名 Relay
应用学科 通信

中继技术类型1 中继(Type I Relay)

在LTE-Advanced研究中,3GPP RAN主要研究和标准化“类型Ⅰ中继”,其特性如下。

① 类型Ⅰ中继是带内中继(Inband Relay)。

② 类型Ⅰ中继管理独立的小区,并拥有独立的物理层小区ID,发送独立的同步信号、参考符号等。

③ 归属到类型Ⅰ中继的R-UE直接从中继节点接收调度信令和HARQ反馈信令,并直接向中继节点发送上行控制和反馈信息。

④ 类型Ⅰ中继允许LTE R8终端的接入。

⑤ 对于LTE-A终端,类型Ⅰ中继允许提供有别于普通LTE R8 eNode B的增强特性以提高系统性能。

可以看到,类型Ⅰ中继属于前面提到的带内、非透明、独立管理小区的RN,类型Ⅰ中继具有与普通eNode B类似的功能。

根据前面的定义,带内类型的RN在接入链路和回程链路上复用相同的载波频率资源,若这两条链路的信号收发同时进行,由于RN节点的收/发通道之间并不总是有良好的信号隔离,因此,将出现RN的发送信号干扰自身的接收信号的情况,如图10-10所示。为了避免此类自干扰的出现,类型Ⅰ中继以时分的方式工作在接入链路和回程链路上,特别地,针对TDD模式的类型Ⅰ中继:

l Donor eNode B→RN的传输在eNode B和RN的下行子帧完成;

l RN→Donor eNode B的传输在eNode B和RN的上行子帧完成。

在LTE R8中,终端在非DRX状态下每个下行子帧都对控制区域进行检测和测量,为了保证类型Ⅰ中继进行回程链路的接收不对LTE R8终端造成影响,采用了R8协议中已经定义的MBSFN子帧的工作方式,如图10-11所示。在一个MBSFN子帧的非控制区域,RN接收来自于Donor eNode B的下行回程数据,同时不向R-UE发送任何信号。基站通过高层信令告知RN作为回程传输的下行子帧。同时,基站需要预先告知RN作为回程传输的上行子帧,RN避免在这些上行子帧中对R-UE进行调度。

对于存在RN部署的TD-LTE-Advanced系统,为了支持上下行对称和非对称业务,接入链路可以配置为上下行对称和非对称的子帧配比,因此,回程链路也应当支持根据实际业务情况支持灵活的子帧分配方式,如图10-12所示,这部分内容还在3GPP RAN1研究和讨论过程中。

RN在MBSFN子帧的控制区域需要向R-UE发送控制信令,由于自干扰的限制,无法同时接收Donor eNode B发送的信号,因此3GPP RAN1正在研究和讨论专门针对RN的下行控制信令设计,称为R-PDCCH(Relay-PDCCH)。目前主流的两种P-PDCCH设计方案有两大类。

(1)常规R-PDCCH:Donor eNode B为归属于其下的多个RN分配相同的R-PDCCH区域,每个RN在该公共区域内采用类似LTE R8 UE盲检的方式获得各自的控制信令。

(2)RN specific R-PDCCH:Donor eNode B为每个RN分配专属的R-PDCCH资源,每个RN在各自的资源内获得控制信令。

同时,3GPP RAN1也在研究回程下行子帧中R-PDCCH与R-PDSCH (回程下行数据传输信道)的复用设计。目前有如下的3种复用设计方案尚在讨论中,为简单起见,这里没有描述RN收发切换对回程传输带来的影响。

(1)TDM复用方式:在MBSFN子帧的非控制区域中,R-PDCCH与R-PDSCH为单纯的时分复用的关系,如图10-13所示。其中R-PDCCH频率上占用整个系统带宽,时间上占用的OFDM符号数目可以由基站配置。

(2)FDM复用方式:在MBSFN子帧的非控制区域中,R-PDCCH与R-PDSCH为单纯的频分复用关系,如图10-14所示。其中R-PDCCH时间上占用MBSFN子帧中非控制区域的所有OFDM符号,频率上占用的PRB数目可以由基站配置。

(3)TDM FDM混合方式:在MBSFN子帧的非控制区域中,R-PDCCH与占用相同频域位置的R-PDSCH资源为TDM复用方式,与另一部分R-PDSCH资源为FDM复用方式,如图10-15所示。其中R-PDCCH占用PRB和符号数目可以由基站配置。

中继技术类型Ⅱ 中继(Type II Relay)

在讨论“类型Ⅰ中继”的同时,3GPP RAN1也对其他的中继类型进行了研究,一种“类型Ⅱ中继”方案吸引了部分公司的研究兴趣,类型Ⅱ中继具有如下的特性:

① 类型Ⅱ中继是一种带内中继节点;

② 它没有独立的物理层小区标识,不能创建新的小区;

③ 它对LTE R8终端是透明的,即此类终端意识不到Type II中继节点的存在;

④ 它能够传输PDSCH;

⑤ 它至少不传输CRS和PDCCH。

可以看到,类型Ⅱ中继属于“不独立管理小区的”、“透明的”中继类型,主要用于增强终端的PDSCH接收性能,从而达到提高小区整体吞吐量的目的。类型Ⅱ中继由于不发送CRS和PDCCH等公共信号,因此不能作为扩展小区覆盖的解决方案。类型Ⅱ中继的工作方案,主要有如下的3种类型,分别如图10-16至图10-18所示。

① 下行非协作传输,即基站将(重传)调度信息和下行数据包发送给中继节点,下行数据初传和重传都是在中继节点和用户终端之间进行,基站不参与向用户终端的下行数据传输;

② 下行协作初传和重传,即基站将(重传)调度信息和下行数据包发送给中继节点,下行数据的初传和重传都是由基站和中继节点协作完成的;

③ 下行协作重传,即下行数据初传在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进行,当需要重传时,基站将重传调度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基站和中继节点协作向用户终端发送下行数据包。

总体上看,3GPP RAN1对类型Ⅱ中继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可行性讨论阶段,具体的工作方案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中继技术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信号中继 供电DC24V/AC220V,一进一出,信号光电隔离,IP65;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苏明朗

13% 江苏明朗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信号中继 供电DC24V/AC220V;一进一出;信号光电隔离;IP65;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大峡谷

13% 大峡谷照明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中继 供电DC24V/AC220V,一进一出,信号光电隔离,IP65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光联照明

13% 上海光联照明有限公司
信号中继 供电DC24V/AC220V,一进一出,信号光电隔离,IP65;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银河照明

13% 佛山市银河兰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短距无线中继 DCWW-1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宁波

13% 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直读远传水表中继 AMR-ZJ-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宁波

13% 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 DBT-J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来邦

13% 深圳来邦电子有限公司成都代理
中继 HBW-J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来邦

13% 深圳市来邦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中继 Ф8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韶关市2010年6月信息价
中继 Ф18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韶关市2010年6月信息价
中继 Ф10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肇庆市2003年3季度信息价
中继 Ф16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肇庆市2003年3季度信息价
中继模块 HJ-175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15年12月信息价
中继模块 HJ-175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15年10月信息价
中继模块 HJ-175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15年9月信息价
中继模块 HJ-175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15年6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数字中继网关 数字中继网关|1套 1 查看价格 河南德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5-13
数字中继模块 数字中继接入|1套 1 查看价格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   2020-08-01
转接中继 转接中继器|10台 3 查看价格 广州龙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2019-10-30
中继模块 中继模块|1个 1 查看价格 奇勤达科技发展 四川   2019-09-11
中继模块 中继模块|1只 1 查看价格 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  肇庆市 2019-03-11
中继 中继器|4台 3 查看价格 成都宏旗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市 2016-02-29
中继台授权 中继台授权|3套 3 查看价格 广州锦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   2021-08-13
中继 中继器|4.667个 2 查看价格 北京浩宇鸿升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   2020-08-19

中继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类型I中继的架构选择,根据协议栈结构的不同,中继架构主要分为架构A和B。架构A包含3种架构选项,分别称为Alt1、Alt2和Alt3;架构B只包含一种架构选项,称为Alt4。

中继技术中继架构A

架构A的特征为:S1接口的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都终结于RN。在架构A中,Alt1是其中最基础的架构选项,Alt2和Alt3是对Alt1进行优化得到的。

如图10-19所示,RN由两部分逻辑功能组成:eNode B功能和UE功能(又称为Relay-UE)。其中,eNode B功能用于为User-UE(在RN下工作的UE)提供接入服务;Relay-uE功能用于在回程连接上收发数据。为使RN的UE功能可以正常工作,LTE-Advanced系统中引入了Relay-UE的MME和Relay-UE的SGW/PGW功能。

从图10-19可以看出,架构选项Alt1、Alt2和Alt3的差异对于RN而言是透明的,它们属于同一种架构体系,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将不同的功能实体集成到DeNode B中。在Alt1中,DeNode B功能和RN的Relay-UE对应的SGW/PGW功能分别位于不同的物理节点;而在Alt2和Alt3中,DeNode B功能和RN的Relay-UE对应的SGW/PGW功能被集成到DeNode B中。

需要注意的是,图10-19中的中继GW功能是可选的,其只存在于架构选项Alt2中。中继网关用于完成Home eNode B GW的功能,集成在DeNode B实体中,其使得DeNode B可以以代理的方式查看并中转经过其传输的S1接口和X2接口消息。中继网关功能对于RN、UE的核心网节点以及其他eNode B而言都是不可见的。

对于上述3种架构选项,现有的S1接口协议无需做任何改动。在Alt1和Alt3下,DeNode B只是将被封装入隧道的S1接口消息映射到一条Un接口承载上进行传输,DeNode B无法获悉其中转的S1接口消息的具体内容。在Alt2中,DeNode B可以获悉经其中转的S1接口消息。Alt2中DeNode B的中继GW功能带来的另一个优点是降低了DeNode B下RN的数量扩展对UE核心网节点的影响。DeNode B将为UE服务的RN与UE的核心网节点屏蔽开,在UE的核心网节点看来RN控制的小区就是DeNode B所控制的小区;同时DeNode B对RN屏蔽了UE的核心网节点,在RN看来DeNode B就是UE的核心网节点。

与S1接口协议类似,对于上述3种架构选项,X2接口协议也无需做任何改动。在Alt2下,DeNode B能够获悉经其中转的X2接口消息。在Alt2下,DeNode B对邻eNode B屏蔽了其服务的RN,在邻eNode B看来RN控制的小区就是DeNode B所控制的小区;DeNode B对RN屏蔽了邻eNode B,在RN看来其邻小区都是DeNode B控制的小区。

1.Alt1/3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对于Alt1和Alt3,UE和RN承载以及下行数据包传输过程如图10-20所示。

(1)发往UE的数据包由UE的PGW根据相应的数据包过滤规则(通常根据数据包所属业务的QoS进行分类)确定其所属的UE EPS承载,并通过对应的GTP隧道(位于UE的SGW/PGW和RN之间)进行传输。

(2)对于上述数据包,UE SGW/PGW根据包过滤规则分类(通常根据数据包所属业务的QoS进行分类)确定其所属的RN EPS承载类型,并在IP包头中的DS域中进行指示。

(3)RN的PGW接收到目的地址为RN的GTP隧道数据包,根据数据包过滤规则(基于IP包头中的DS域)将其分类为不同的RN承载,并根据分类结果将该数据包通过第二层GTP隧道(位于RN的SGW/PGW和DeNode B之间)进行传输。对于由同一个RN服务的多个UE,具有相似QoS需求的多条UE EPS承载被映射到同一条RN EPS承载上。

(4)DeNode B维护RN GTP隧道与RN无线承载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根据收到的数据包所属的RN GTP隧道确定对应的RN无线承载,并在Un接口将数据包发往RN。

(5)RN维护UE GTP隧道与UE无线承载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根据收到的数据包所属的UE GTP隧道确定对应的UE无线承载,并在Uu接口将数据包发往UE。

在上行,RN基于UE承载的QCI来完成UE承载到RN承载的映射。

2.Alt2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对于Alt2,在UE的SGW/PGW和DeNode B之间,每个UE承载对应一条GTP隧道,这条隧道在DeNode B被转化为另一条GTP隧道,用于从DeNode B到RN的传输,两条GTP隧道一一映射,下行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如图10-21所示,Alt2与Alt1/3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DeNode B可以通过解析S1消息知道每一条UE EPS承载的QoS信息,所以,由DeNode B基于收到的数据包所属的UE EPS承载的QCI(通过承载设置时建立起的GTP TEID与之的关系进行过滤)确定该数据包所属的RN无线承载。

(2)DeNode B将从SGW/PGW来的UE承载的GTP隧道转化为另一条指向RN的UE承载GTP隧道,二者为一对一映射。这种将UE承载GTP隧道截断的做法使得RN和核心网相互之间不可见,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

对于上行,RN基于UE承载的QCI完成UE承载到RN承载的映射。

对比图10-20和图10-21,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在Alt1/3下,UE承载GTP隧道对DeNode B是不可见的;而在Alt2下,UE承载GTP隧道对DeNode B是可见的。

需要说明的是,EPS承载由GTP隧道和对应的无线承载组成。在Alt2和Alt3中,由于DeNode B中集成了RN的SGW/PGW功能,RN承载的GTP隧道在逻辑上仍然是存在的,所以RN的EPS承载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形成了架构A的另一个特征:UE EPS承载与RN EPS承载之间存在嵌套关系。

架构A中的3种选项中各具优势:Alt1对现有网络具有最好的兼容性;Alt3将RN的SGW/PGW功能并入DeNode B后,减少了数据传输途径的节点数,相比Alt1降低了数据传输时延;Alt2下,RN所服务的UE的信息对DeNode B可见,为进一步进行流程优化提供了可能。

架构A的3种子选项采用了相同的Un接口。这意味着,同一种RN可以适用于架构A的所有子选项,在标准上无需对架构A下的3种RN架构再做区分,这也为网络部署带来了实现的灵活度。运营商可以选择Alt1,对现有网络进行简单升级后快速部署RN;也可以选择Alt2和Alt3,对现有网络进行复杂升级后部署RN,以获得更好的网络性能。

中继技术中继架构B

架构B的特征为:S1接口的用户平面终结于DeNode B,而控制平面终结于RN。此架构下,DeNode B集成了中继GW的功能,可以解析经过其传递的S1和X2接口消息。与Alt2类似,从核心网节点和相邻eNode B看来,RN表现为DeNode B管理下的小区。

与架构A的不同在于,架构B中Un口的用户平面承载结构不再采用在UE EPS承载外层嵌套RN EPS承载的结构,而是将UE EPS承载直接一一映射为Un接口RN无线承载。这样的映射方式避免了GTP隧道嵌套带来的Un接口的协议开销过大的问题。同时,由于在User-UE的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再需要RN EPS承载,所以与RN EPS承载相关的功能,如中继的UE功能、Relay-UE的MME和SGW/PGW功能等,在User-UE的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再发挥作用,如图10-22所示。

在架构B下,RN PGW/SGW虽然对User-UE的数据传输过程没有贡献,但其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RN的控制信息,如OAM信息等,需要经过RN PGW/SGW发送到RN。

GTP隧道不延伸到Un接口也会带来一定的缺点,如DeNode B对于收到的需要中转给RN的用户平面数据,需要先对其做协议转换,即先从GTP隧道中取出,再发送给RN,这一过程的引入无疑增加了协议的复杂度。

对于Alt4,UE和RN的承载以及下行数据包传输过程如图10-23所示。

对于连接到RN的UE,其每一条GTP隧道将和Un接口的RN无线承载一一映射,即每条GTP隧道独占一条Un接口RN无线承载。需要注意的是,独享的UE RN承载不含有GTP隧道的标识信息,所以不是GTP隧道。与架构A使用GTP隧道的标识信息用于区分不同UE承载不同,架构B需要在Un接口的PDCP,RLC或者MAC 协议层需要增加UE标识,即需要对Uu接口的MAC/RLC/PDCP协议需要进行改造。

中继技术架构选择

架构A的优势在于对协议影响小,部署灵活,而缺点是Un接口效率低。架构B的优点在于Un接口效率高,但缺点是对现有协议过程的改动较大。两种架构相比各有优势和不足,尚需进一步的评估。

相比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LTE-Advanced可能使用覆盖能力较差的高频载波以及支持高数据速率业务的需求,因此可能需要部署更多的站点。如果所有的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回程链路(Backhaul)仍然使用传统的有线连接方式,会对运营商带来较大的部署难度和部署成本,站点部署灵活性也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3GPP在LTE-Advanced启动了中继技术的研究来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无线的回程链路解决方案。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如图10-8所示,中继技术不仅能够解决部署灵活性和成本的问题,还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吸引了众多运营商和厂商的兴趣。

中继节点(RN,Relay Node)通过无线连接到其归属的eNode B小区(Donor Cell),如图10-9所示,其中共有3条空中链路:

① RN与其归属小区之间的接口为Un接口,或称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

② R-UE(归属到RN的UE)与RN之间的接口为Uu接口,或称接入链路(Access Link);

③ UE与eNode B之间的接口为Uu接口,或称直传链路(Direct Link)。

根据中继节点在网络中实现功能的不同,可以将中继分为如下的类型。

(1)按照RN接入Donor cell的方式分类

① 带内(Inband)RN: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复用相同的载波频率资源。

② 带外(Outband)RN: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资源。

(2)按照RN的工作方式分类

① 透明(Transparent)RN:R-UE无法感受到正通过透明RN进行通信。

② 非透明(Non-transparent)RN:R-UE能够感受到正通过非透明RN进行通信。

(3)按照RN具有的功能分类

① 不独立管理小区的RN:此类RN没有独立的小区ID,没有独立的无线资源管理功能(至少部分无线资源管理功能主要由Donor Cell所在的eNode B完成)。Smart repeater、解码转发中继,层2中继以及后面描述的类型2中继都属于此类的RN。

② 独立管理小区的RN:此类RN具有独立的小区ID,具有独立的无线资源管理功能,其管理的小区能够接入LTE R8终端。层3中继以及后面描述的类型Ⅰ中继都属于此类的RN。

中继技术常见问题

  • 技术巡展,什么是技术巡展

    不知不觉中,爱上这次巡展了。借助VR技术,将创世纪以1:1的比例完美复制还原。这次的巡展,表现极为出色,带给大家的震撼特别多。

  • LED照明技术包括哪些技术?

    个人观点,供参考:一个是单颗LED灯的封装技术,它直接影响到LED的各种性能参数;一个是应用产品的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技术,这个主要是解决应用产品的使用性能,如影响使用寿命的散热性、绝缘性、、、、、、

  • 技术?

    未作大体混凝土施工措施方案所致.1.水灰比不合理.2.未作降低砼温度措施.问题不大.

中继技术文献

箱涵中继间法顶进施工技术 箱涵中继间法顶进施工技术

格式:pdf

大小:1.8MB

页数: 2页

评分: 4.6

结合工程实例,对开挖工作坑、后背制作、滑板制作、箱身预制、顶进施工等框架箱涵顶进施工工艺进行了阐述,并对顶进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纠偏措施做了介绍,以推广该技术。

立即下载

中继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l 模拟中继

我们熟悉的固定电话线采用的就是模拟中继。一路模拟中继在同一时间只能支持一路通话。

l 数字中继

数字中继与模拟中继的形态差别比较大。电信运营商通常使用光端机把光纤的光信号转为电信号。一路电信号就是一路数字中继,它能同时支持30路通话,相当于30路模拟中继的容量。在用的数字中继主要是PRI(Primary Rate Interface,基群速率接口)中继,也称为PRA(Primary Rate Access,基群速率接入)中继。

l IP中继

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接入服务。两点之间没有实体线路,使用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在IP协议上传送语音)技术。用户的IP PBX(Private Branch Exchange,专用交换分机)注册到互联网服务商的平台之后就可以进行通话。

1.中继台的关键技术

中继台的技术参数除发射功率,频率稳定度,调制特性,接收机灵敏度,音频输出功率和失真,调制接收带宽等技术参数与对讲机、车载台相同或较高外,根本的区别在于全双工工作,即接收信号的同时,又要发射信号,其关键的技术参数是双工工作时的接收灵敏度,即自身的收发干扰情况如何,好的中继台发射时应不影响接收机的灵敏度。中继台若存在收发干扰,意味着接收机灵敏度的下降,在系统工作时,直接影响到对讲机和车载台的通讯距离。

2.形成中继台收发干扰的因素

(1)发射机大功率信号串入接收机前端造成接收机的阻塞,使接收灵敏度下降。

(2)发射机边带频谱中的接收机频率成分过大形成类似于同频干扰的情况,使接收机灵敏度下降。

3.解决中继台收发干扰的要点

除了中继台自身发射机和接收机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外,重要在于发射机天线端口和接收机天线端口要有较高的隔离衰减。发射机和接收机天线端口之间隔离通常有2种方法:(1)双工器方式;(2)收发天线同轴垂直间隔方式。

4.使用双工器的优缺点

(1)使用双工器的优点

a.收发共用一根天线,一根电缆,架设方便;

b.通常使用陷波型双工器,体积小,重量轻,插损小,有较好的收发隔离性能,能保证良好的收发干扰指标。

(2)使用双工器的缺点

a.要求天线频带较宽,往往天线对收发频率不能兼顾;

b.陷波型双工器的阻带很窄,当设置多信道使用时,所使用的频率有所限制,必须限定在双工器的阻带宽度内。

5.使用双天线的优缺点

(1)使用双天线的优点

a.收发分别使用各自的天线,可获得较好的匹配及增益;

b.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任意设置信道所用的收发频率。

(2)使用双天线的缺点

双天线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收发隔离,架设时有严格的要求,往往不易满足,导致收发干扰指标恶化,严重影响通讯距离。

(3)使用双天线架设的要求

a.双天线水平架设时,两天线间的水平距离应≥390λ;

b.双天线同轴垂直架设时,两天线间的垂直距离≥9λ。

(4)双天线架设一览表:(表一)

6.双天线架设后中继台收发干扰指标的测试

(1)使用对讲机测试方法

首先将对讲机发射功率设置最低档,中继台置于不转发状态:摘掉对讲机天线,短时间间断发射,让对讲机与中继台逐步拉开距离,直到中继台接收对讲信号有杂音止,此时再将中继台置于转发状态或使用中继台的话筒发射,听中继台的杂音不应有变化,若杂音加强或静噪电路关闭听不到杂音,说明存在收发干扰。

(2)使用仪器测试方法

使用RF射频信号源,输出端口接仪表自带天线或对讲机天线,将信号源输出调至中继台接收有杂音止(中继台处于不转发状态),此时启动中继台的发射,听杂音不应有明显的变化。

在网络互联时,一般都不能简单地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个中间设备,称为中继系统。

中继技术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