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上的 “铁”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石、砖、瓦为主要建筑 材料。木材虽然在性能上用于作构架很合适,但是抵挡不了水火之侵。 所以,古有 “铸铜为柱,黄金涂之 ”的设想,用金属来代替。然而限于当 时的生产力的关系,只能偶尔为之,不可能普遍采用。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工艺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在春秋晚期 , 即有冶铁炼钢的技术,是最早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之一,但它在 建筑上的应用是西汉中期以后开始普遍使用钢刃具。 在木柱、木梁、木门上,很多时候都采用了金属 片覆面作为保护层。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还流 行用一种铜制的金釭作为木构件转角部分的加固和防 护。中国人用铜制作建筑构件的历史很长,历代以来 都有“金属”——铜或铁来铸造整座建筑物的记载。明 代铸造的五台山显通寺的铜殿,可以看到柱的比例变 小了,表明了金属结构的一种形状以及金属结构的强 度等。 1973年在中国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