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从广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网。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如果需要,可直接或在中心站编发气象报告,也可以按业务需求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基本信息

中文名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外文名 automated weather observing system
缩    写 AWOS 功    能 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
观测对象 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 领    域 气象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学

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自动气象站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在配有计算机的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要素值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按规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在定时观测时刻,还将气象要素值存入规定格式的定时数据文件中。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发,形成各种气象记录报表和气象数据文件。

通过对自动站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站的远程监控。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无线自动气象 Vantage Pro2 6152/型号:Vantage Pro2 6152,含三角架含软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DAVIS

13% 深圳市亿杰仪表有限公司成都销售
LED气象显示屏 8000×6500mm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m2 13% 南宁市语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楼宇气象 规格型号:WS/S4.1.1.2,编号:10156719,说明:详见报价单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ABB

13% 济南天达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手持气象站/风速仪 NK42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吉林省永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医用洁净自动气密趟门 自动气密门:1500×21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鹏驰医净

13% 江西佳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气象监测装置 实时监测:大气压 风速风向 降雨量等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熙枚物联

13% 上海熙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手持气象站/风速仪 NK30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吉林省永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家居气象传感器 规格型号:WES/A 3.1,编号:10156718,说明:详见报价单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济南天达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2年2季度信息价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3季度信息价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广州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0年3季度信息价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0年2季度信息价
高压喷药系统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0年1季度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城市热岛气象观测系统 购置3套气温、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等6气象要素的气象自动观测站,含安装基础、供电、通信、防雷等.|1.0套 1 查看价格 武汉富源飞科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6-06-21
物联网智能气象观测站QXZ 配置详附件|42套 3 查看价格 唐山平升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广西  贺州市 2022-09-09
自动气象 自动气象站;通讯方式TCP/IP|1台 1 查看价格 威海安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市 2021-06-07
新型自动气象 自动气象站用于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等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气象站采集器的电源能保证采集器7x24小时正常工作,数据存储器至少能存储三天的每分钟气压、气温、相对湿度、1分钟平均风向和风速、降水量和下表列各项目的每小时正点观测数据.含气象六要素探测及土建等|1台 1 查看价格 厦门瀛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   2017-12-15
新农村自动气象 WP3103自动气象站|2套 1 查看价格 广东省气象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所 广东  阳江市 2016-09-13
多功能自动气象 型号:HX-QX标准配置,可同时采集空气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风向、雨量、大气压力、土壤温度、土壤水分、CO2浓度、叶面湿度等十一个参数.|8392套 1 查看价格 深圳市鸿翔广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市 2015-10-26
气象预报展示系统 1、定制异型LED屏:拼缝小于等于P2.5LED屏幕,直径1.2米圆形;2、定制科普多媒体视频影片:定制介绍江门气象预报系统科普影片3-5分钟;3、墙面led拼接屏:小于等于P2.5LED拼接屏|1套 1 查看价格 广州市迪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2021-10-25
气象与交通 快速进行安卓和windows两种系统的切换,包括一键开关机键,方便快速开启和关掉一体机,为便于用户操作,防止按错,系统切换键下标注安卓图标,一键开关机键以进行区分.2、定制多媒体互动软件:定制气象与交通科普影片3-5分钟|1套 1 查看价格 广州市迪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2021-10-25

(1)自动采集并存储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地温等全部或部分气象要素。

(2)按业务需求通过计算机输入人工观测数据。

(3)按照海平面气压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海平面气压;按照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以及所需的各种统计量。

(4)编发各类气象报告。

(5)按《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形成观测数据文件。

(6)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7)实现通讯组网和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

2100433B

1985年3月14日,国内第一个引进的日本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北京首都机场按国际标准安装调试完毕后正式对外开放。

1995年,民航总局空管局利用日本政府第三批日元贷款从德国引进自动气象观测系统5套,分别安装在天津、大连、杭州、厦门、乌鲁木齐。1996年首都机场更新自动观测系统,从芬兰引进符合国际Ⅲ类机场标准双跑道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于1996年11月9日正式启用。这是中国首次在自动观测系统中加入跑道路面、太阳辐射传感器和天气现象传感器,云高仪软件增加了可通过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到的云层估算出云量功能,使天气报告更加完整,即“FEW”(少云)(1/8~2/8)、“SCT”(疏云)(3/8~4/8)、 “BKN”(多云)(5/8~7/8)或“OVC”(阴天)(8/8)。自1996年起引进的观测系统均增加了天气现象传感器和自动编制云量的功能,为将来实施在机场开始运行之前发布机场例行天气报告、特选天气报告的要求和在机场的非运行时段可利用自动观测系统提供气象信息做好准备。

至2007年,全国有61个民用机场安装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在提高机场运行能力上起到很重要作用,尤其在低能见度情况下,降低机场对能见度要求的标准(Ⅰ类机场运行标准能见度从不小于800米降低到跑道视程不小于550米,Ⅱ类机场运行标准跑道视程不小于350米),使得航班达到起降标准,减少航班延误和航空公司损失,同时对空中交通管制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常见问题

  • 气象局需要什么塔?

    风塔吧。还有天线。不可能是雷达。雷达很大的,有专门的雷达站!

  • led气象显示屏价格如何?

    led气象显示屏的价格如下: 1、深圳市丰利源光电有限公司,价格:3450元 具体规格为: 品牌:晶元   ,   屏幕尺寸:448*244mm 2、苏州飒然光...

  • 哪位清楚气象嘉园房价

    售价:   86   万 单价:   7963.0元/㎡ 户型:   2室2厅1卫   - &nbs...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文献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通信单元改造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通信单元改造

格式:pdf

大小:169KB

页数: 2页

评分: 4.4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不断推进,国内民航空管系统气象部门所采用的气象实况要素收集设备都进行了不断的更新改造,更是趋于同厂家同型号设备.这样有助于行业内部的标准进行统一,从而能够实现自动气象观测数据联网与运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通信传输由最初的调制解调大对数电缆传输,更新到光缆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可靠性.然而室内通信单元设备近年来故障率持续增加,为了更好地提供气象数据,因此对室内通信单元改造迫在眉睫.本文将介绍芬兰维萨拉公司生产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由MIDAS IV型号到Avimet型号过渡期间,通信单元MCU111改造的整个过程.

立即下载
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组成部分介绍 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组成部分介绍

格式:pdf

大小:169KB

页数: 1页

评分: 4.4

1 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组成部分介绍 对于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很多人都陌生, 自动气象观测设备本身主要的作用是 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各种气象要素信息, 通过对于环境中气象要素信息的监测, 为 农业种植提供可以参考的数据支撑, 那么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具体是如何实现监测 的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组成部分都有哪些呢? 传感器部分: 传感器部分包括各种气象要素传感器, 比如风速传感器、 风向 传感器、雨量、温度、湿度、等各种气象要素传感器,这些气象要素并不是固定 的,而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的。 采集器和传输模块部分: 采集器和传输模块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气象要素数据 的采集和传输,采集器主要的作用是将气象要素进行收集, 收集后通过无线的传 输方式经数据传送至后台电脑端。 气象站支架部分:自动气象观测设备支架部分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放置各种气 象要素传感器,以及太阳能电板、采集器和传输模块等。 太阳能电板和蓄电池

立即下载

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各类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防灾减灾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气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立体、连续观测,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气候和气候变化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为了深化对气候变化事实和规律的科学认识,推进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减少或消除有关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定量描述和预估水平,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及措施,需要开展代表性好、精度高、长期稳定运行的基准气候监测,并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方面

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核心。为了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供均一性更好、时间序列更长的观测资料,需要建立时空布局精细、合理的观测站网,以获取陆地气象服务区、天气气候敏感区和关键区及海洋地区的高精度、高准确度、及时、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能力。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建设方面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越发展,气象条件对各行业特别是天气气候敏感行业的影响越大,气象服务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交通、航空、航天、水利、环境、电信、电力和能源等行业对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的需求日益增强。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履行国际义务方面

多年来,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参与观测数据的国际交换,为全球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球观测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包括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实施了许多地球观测计划,旨在将现有及新建的各类观测系统集成一体,相互协调,共享观测数据和信息,以提高观测系统的效益。中国作为参与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对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大气科学方面

气象观测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基础。由于大气现象及其物理过程的变化较快,影响因子复杂,除了大气本身各种尺度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外,太阳、海洋和地表状况等,都影响着大气的运动。虽然在一定简化条件下,对大气运动作了不少模拟研究、大气运动模型实验,但组织局地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获取完整准确的观测资料,仍是大气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途径。历史上的锋面、气旋、气团和大气长波等重大理论的建立,都是在气象观测提供新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不断引进其他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成果,增强气象观测能力,是发展大气科学的重要措施。2100433B

综合气象观测是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大圈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开展长期、连续、系统的观测。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由地基、空基、天基气象观测系统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构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集成系统。其中,全面是指科学设计,科学布局,全面获取气象及其相关信息,各类观测数据融合处理,形成观测产品,集约化发展;协调是指观测业务各环节要协调发展,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各业务之间要协调发展,也要与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协调发展;可持续是指观测业务要连续、稳定、可靠运行,要加强观测技术、观测方法、仪器设备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地基观测系统

地基观测系统主要由地面气象观测、地基气候系统观测、地基遥感探测、地基大气边界层观测、地基中高层大气和空间天气监测、地基移动气象观测、地基气象观测运行监控和技术保障等组成。

(a)地面气象观测系统

截至2010年底,我国气象部门共建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8个,全部实现了基本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另外各省还建成了区域加密气象观测站30347个,主要开展降水、温度和风向风速的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按所承担的观测任务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以及区域气象观测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和自动),每小时上传一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国家基本气象站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每天定时进行8次人工观测,每小时上传一次自动站观测资料。

国家一般气象站主要是按省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每天定时进行3次人工观测,每小时上传一次自动站观测资料。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特殊服务的需要,或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而设立的气象站,可以是人工观测站或无人气象观测站。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近年来提出的国家气候观象台是开展长期、连续、基准和综合观测的气象观测站,并承担综合观测试验和科学研究任务。其建设以具有较好区域气候观测代表性、准确性,观测环境得到长期保护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为目标。

(b)辐射观测系统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100个辐射观测站,分为基准辐射站、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太阳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等业务。

其中基准辐射站能够长期自动监测几种能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要素,作为我国的辐射测量基准并用于其他太阳辐射资料的校准,并同时具备高可靠性、高准确性、易维护、易备份等特点。

(c)风能观测系统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储量非常巨大,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最重要形式。风能观测是风能利用的基础,风能观测用来进行风能资源的评估,调查该地每年刮风的时间长短和强度,风能观测的具体因子有风速、风向、风能密度和湍流度。

2009年全国由329座70米、68座100米和3座120米测风塔组成的风能观测网,已全部建成,主要覆盖西北、华北、东北以及东部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并兼顾其他具有风能资源开发潜力的内陆地区。

(d)地基雷电探测系统

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由探测仪、中心数据处理站、图形显示工作站、数据库与网络浏览服务器、通讯系统组成,其中探测站均为一体结构,放在野外场地,只需电源、通讯接入即可。

中国气象局《国家闪电监测系统》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350个云地闪探测仪,截至2010年11月30日已建国家雷电观测网观测站301个。现已初步建立了国家雷电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定位处理,形成雷电监测产品和国家雷电数据库,并将实时数据供全国共享。

(e)多普勒天气雷达

用来探测大气中降水区的位置、分布、强弱及其变化的雷达称为天气雷达或测雨雷达。我国天气雷达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模拟天气雷达、数字天气雷达到多普勒天气雷达三个发展阶段。

到20世纪末,随着国际天气雷达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需求的增长,我国确定了发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即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思路。新一代天气雷达是研究云和降水物理学、云动力学,监测分析和预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在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又批复新增5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使计划在全国布设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数量达到了215部。目前2010年底,已经完成了16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

(f)风廓线雷达

风廓线雷达以晴空湍流作为探测目标,实现高频度的三维测风,实现无球高空风探测。

国内风廓线雷达技术最早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后一些研究单位和企业又相继研制成功低平流层风廓线雷达、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投入科学试验和业务试用。到2010年10月底前,中国气象局所属部门已布设33部风廓线雷达,用于业务试点、科研和应急观测。其中,对流层风廓线雷达7部,固定边界层风廓线雷达11部,移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15部。风廓线雷达能够提供以风场为主的多种数据产品。

(g)GPS/MET观测系统

GPS/MET被称为GPS气象学,即通过测量穿过空间/大气层的GPS信号的延迟来获得大气/空间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包括大气温、压、湿以及电离层等信息。以GPS接收机所在的位置可分为地基和空(天)基GPS/MET。

地基GPS/MET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伴随GPS的快速发展,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日益成熟,已经从科学研究领域进入日常业务运行。

2009年,我国能够接收到345个GPS/MET站点上传的数据(包括外部门)。其中,列入中国气象局业务考核的站点158个,实现对大气的水汽含量及分布的测量。

(h)微波辐射计

地基微波辐射计具有测量大气水汽和云液态水垂直积分量及分布的能力。至今除了飞机探测以外,在测量云垂直液态水总量(LWP)的方法中,被动微波遥感被认为是最精确的方法。

(i)移动气象观测

移动气象观测系统是根据气象业务服务的需要,及时赶赴观测现场,开展气象观测服务业务,具有机动性强、全天候综合观测的特点,以汽车、火车、船舶、飞机、气球、飞艇等各种地面和空中的移动载体为观测平台,配置多种气象观测仪器设备。

我国的气象部门机动观测系统正在发展之中。全国已初步建立了196套包括移动雷达、移动自动站、移动探空、移动风廓线仪和移动大气成分观测系统等应急移动探测系统,在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j)农业气象观测系统

农业气象观测是指对农业气象要素和农业生产的对象和过程同时进行平行的观察、测定和记载,主要包括农业气象要素观测,农业气候观测,农作物、牧草、畜禽、经济林木发育期和生长状况观测,自然物侯观测以及农牧业气象灾害观测等。

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业务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与当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观测项目观测仪器都不能满足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对生态方面的业务观测较为薄弱。

2009年,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653个,分国家一级和二级,主要集中组织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几种作物(主要是粮、棉、油)、畜牧业和林业气象的观测。同时,截至2010年11月30日,全国已完成1333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建设工作,初步形成全国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

(k)大气成分观测系统

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类大气成分导致气候变化,包括平流层臭氧减少、空气污染、城市光化学烟雾、酸雨、二氧化碳增加引起全球变暖等,不但严重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也是国际环境外交的重要议题。大气成分观测系统着眼于气溶胶质量浓度,数浓度、吸收特性、散射特性、光学厚度等要素的观测,增强对我国不同区域各类大气成分,特别是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有重大影响关键大气成分要素的长期、系统观测能力,为我国气候预测、预估以及区域大气污染预报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我国现已建成了4个大气本底站,并正在新建3个大气本底站,28个大气成分观测站,29个沙尘暴站,342个酸雨观测站。其中我国的瓦里关全球本底站是全球24个全球大气观测系统(GAW)站点之一,建站以来取得显著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

(l)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

通量是通量密度的简称,是一种物理学用语,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特定界面单位面积所输送的热量(能量)、动量和物质等物理量的度量。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是在不低于32 m的边界层观测铁塔上、地表以及一定深度以下部分进行观测,主要包括近地层大气湍流脉动风、脉动温度、脉动湿度,多层气温、湿度、风速、方向、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热通量、地下水位,以及长、短波辐射等要素的观测,为获得湍流通量、土壤热通量和辐射的通量提供基本数据资料。

长期以来,我国在世界CO2、水和热通量长期观测网络研究领域还是空白。2002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创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但目前我国气象部门还没有正式业务运行的通量观测网络。

(m)海洋气象观测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组成部::一类与大洋有关;另一类与近海有关。我国海洋部门已初步建成了由海洋观测站、志愿观测船、浮标观测、海洋调查船、全国海洋验潮网、岸基测冰雷达、“中国海监”飞机组成的海洋监测系统,其中海洋环境观测站73个,志愿观测船200多艘,我国的国际大洋观测计划(ARGO)浮标站17个。

目前我国海洋-大气观测分属于气象、海洋、渔业、海军、石油等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完整的观测和科学数据共享体系;现有海洋站的平均站距(300多千米)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沿海经济开发密集区中站点过于稀少。

中国气象局发展海洋气象观测网,近期主要以近海为主。目前正在南海完善和建立海洋观测,包括七大观测体系,即综合观测基地体系;浮标阵列(包括Atlas,ARGO浮标、XBT);风廓线雷达、GPS/MET体系;船舶走航观测体系;高空、地面、雷达及自动气象站观测体系;卫星遥感监测体系;海岛热带生态观测体系。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空基观测系统

空基观测系统主要由气球探测、飞机探测和火箭探测组成。

(a)气球探测

我国有常规高空探测站120个(含1个单测风站),平均站距300 km左右,其中全球资料交换站87个,全球交换的高空气候月报资料站14个,GCOS站7个。2002年我国开始用L波段探空系统替代59-701探空系统。截止2011年1月1日,全国已有119个探空站采用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

L波段探空系统基本实现了高空观测跟踪、接收、处理的自动化,业务运行可靠性好。

另外一种气球探测系统为GPS探空系统,它采用高性能的传感器和GPS测风技术。我国气象事业总体规划中将GPS探空系统确定为新一代探空系统,目前正在开展我国国产GPS探空系统样机考核。

(b)飞机探测

飞机气象观测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我国开展飞机大气探测始于1957年,到目前为止,仅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常规作业以及对酸雨和气溶胶的少量观测,项目单一,均为临时或短期租用或调用,一直没有一架专用有人飞机用作大气综合探测飞机实验室平台。

中国气象局从1993年开始了微型无人驾驶气象探空飞机研制攻关项目,1994年底,自控微型飞机首次完成了自主飞行。我国气象无人驾驶飞机开展了大气物理探测(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大气化学探测(臭氧探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工作。

2001年底,中国气象局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就我国实施飞机气象资料下传(AMDAR)项目事宜进行了协商,成立了一个由双方成员组成的“AMDAR工作专家协调组”。到2008年底,每天大约有7800份左右的 AMDAR资料进入气象数据库。

(c)火箭探测

利用火箭将探测仪器或实验装备送到高空,测量或遥感大气参数。探测高层大气的火箭可分为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两类。国内已开发了探测高度达80千米的气象火箭,目前仅用在国防科学实验的气象保障中。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天基观测系统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气象卫星,分别实现了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的业务化运行,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a)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极轨气象卫星的特点是可以获取全球资料、进行多种要素的综合探测(大气、海洋、陆地),但时间分辨率低。经过40年的发展,极轨气象卫星在监测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显著作用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在世界上得到公认。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亲自布置了相关任务,从此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的研制和发展工作。

风云三号(FY-3)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其探测性能比风云一号卫星有显著的提高,计划发射试验试用星2颗,业务系列星6颗,计划使用到2020年。FY-3的01批卫星为试验卫星,计划发射2颗,01批第一颗A星在2008年5月27日发射,有“奥运星”之称,01批第二颗B星也于201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02批6颗星为业务星,发射将在2010年以后,根据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其中FY-3C、FY-3E、FY-3G为上午星,FY-3D、FY-3F、FY-3H为下午星。

(b)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建设,第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定名为风云二号(FY-2)。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FY-2A于1997年6月10日利用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由此开始了我国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在轨运行的时代,2004年我国发射了FY-2C星,2006年发射了FY-2D星,2008年成功发射了2C和2D星的姐妹星FY-2E星以备份,一旦有任何卫星出现问题,这颗备份星就会去接替。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初步预计2013年发射。

我国气象业务运行的静止气象卫星是FY-2D和FY-2E两颗星,FY-2C星已停止业务运行,由FY-2E星代替,与D星实现东西轨道位置布局,不仅扩大了观测范围,也极大地提高了应急观测能力。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综合观测保障系统

综合观测保障系统包括运行监控、维护维修、探测装备与物资供应、探测设备的计量检定、探测设备的研发与技术保障等业务。

(a)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

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发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可为气象台站、省级技术保障和业务管理部门、国家级技术保障和业务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监控及保障的工作平台和管理工具。该平台分为市(县)/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3级业务平台,已在国家级应用,省级开始试点推广。

(b)维护维修

气象装备维修维护体系逐步完善。台站开展了技术装备运行状态的现场监控和故障报告、一般性故障的判断和维修、技术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地市级技术保障部门进行简单故障的维修和运行保障,省级技术装备保障部门进行业务设备的定期检修和重大故障维修、技术支撑,初步形成了省、地(市)、县相结合的维修维护体系,同时针对不同设备形成了不同保障模式,对于气象专用设备,原则上以自身力量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对于通用设备发生的故障(如计算机、服务器等)主要借助于社会力量(或供应商、厂商)维修。另外,国家级、省级维修维护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c)探测装备供应

国家级、省级气象技术装备供应保障业务进一步完善,部分省实现了全省气象技术装备供应管理的集约化和一体化,气象技术装备供应的计划、订货、库存、调剂等各业务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基本实现了气象装备的保质保量储备。

(d)计量检定

基本建成了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国家级、省级气象要素计量标准系统,2008年国家气象计量站完成了“国家级空气流速实验室建设”,“国家级温度实验室建设”,“国家级降水实验室建设”,“国家级湿度实验室建设” ,“国家级大气压力实验室建设(7607活塞压力计部分)”等五个基本建设项目,省级计量机构也开展了计量设备的升级改造,大幅提高了计量检定的技术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级、省级授权的法定计量地位,保证气象要素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完成了气象系统内部气象仪器仪表的计量检定,同时积极开展授权要素在行业和社会的计量和测试工作,开展授权范围内专业项目的计量管理和计量监督工作,对确保气象技术装备的精度和探测资料的可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