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

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1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代于强,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高低压电器及配件、高低压成套设备、配电箱、电力设备、电力金具、电线电缆、电子元件、仪器仪表(不含计量器具)、模具、五金件、塑料件、避雷器、防爆电器、通讯设备制造、加工、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等。 

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基本信息

公司名称 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 2015年12月11日
总部地点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麻园村

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100WLED泛光灯具(广市立乔科技有限公司) 广市立乔科技有限公司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立乔

13% 广州市立乔科技有限公司
温州ABB塑壳断路器 温州ABB塑壳断路器 塑料外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ABB

13% 上海美林电气有限公司
电气附件 iSD/适用于iC65,iC60 LMA,iDPN,iID,RCA,ARA的电气附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常州起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附件 iMSU 275V/适用于iC65,iC60 LMA,iDPN,iID,RCA,ARA的电气附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常州起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附件 iMX+0F 48V/适用于iC65,iC60 LMA,iDPN,iID,RCA,ARA的电气附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常州起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附件 iMX 12—24V/适用于iC65,iC60 LMA,iDPN,iID,RCA,ARA的电气附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常州起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附件 iOF/适用于iC65,iC60 LMA,iDPN,iID,RCA,ARA的电气附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常州起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附件 iMX 48V/适用于iC65,iC60 LMA,iDPN,iID,RCA,ARA的电气附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常州起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阳江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阳江市2022年9月信息价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阳江市阳西县2022年9月信息价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阳江市海陵岛区2022年9月信息价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潮州市饶平县2022年8月信息价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阳江市2022年8月信息价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阳江市海陵岛区2022年7月信息价
机械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W·h 潮州市饶平县2022年5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始端箱(东莞市锐盛电气有限公司) 630A(品牌:西门子)|2台 1 查看价格 0 广东  东莞市 2010-04-06
始端箱(东莞市锐盛电气有限公司) 800A(品牌:西门子)|2台 1 查看价格 0 广东  东莞市 2010-04-06
终端箱(东莞市锐盛电气有限公司) 630A(品牌:西门子)|2台 1 查看价格 东莞市锐盛电气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市 2010-04-06
终端箱(东莞市锐盛世电气有限公司) 800A|2台 1 查看价格 东莞市锐盛世电气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市 2010-04-06
海虹老人牌涂料有限公司 硅丙抗碱底漆E1090、外墙滚花中间漆E921、三加一压光乳胶漆E8930|20t 1 查看价格 赫普(广州)涂料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市 2012-08-22
布艺窗帘(品牌:飞鸿国际有限公司) 4m高|200m² 1 查看价格 广州莱轩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市 2015-09-21
广东华昌铝厂有限公司 门窗铝材|100t 1 查看价格 广东华昌铝厂有限公司 广东  清远市 2012-09-03
秦皇岛安丰钢铁有限公司 一级钢筋 8mm|1000t 1 查看价格 秦皇岛安丰钢铁有限公司 广东  清远市 2012-03-02

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常见问题

  • 温州海亿电器有限公司怎么样?

    嵊州市欧亿厨卫电器有限公司产品外形新颖潮流,做工精细,摸起来手感很好很细腻的,产品材料很好,不偷工减料,耐用,耗电量很低的,节能环保,产品价格便宜,性价比高,是一家很高档的电器产品公司,值得推荐。

  • 温州朗威电器有限公司怎么样?

    主营产品包括建材加工、电热管、发热管、草坪灯、投射灯等,其产品种类丰富,它依托古镇LED产业优势,积极开发传统灯具替代产品,LED玉米灯珠/LED投光灯/LED超薄面板灯/客厅灯/LED球泡等产品纷纷...

  • 温州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怎么样?

    温州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梯质量非常好,使用便捷舒适,外观漂亮且性价比高。该品牌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首先从价格方面来说,它的价格是比较便宜的,因此性价比非常高,所以如果比较重视价格...

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文献

温州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温州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格式:pdf

大小:1.0MB

页数: 2页

评分: 4.6

温州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2010年改制为集体企业。公司具备电力工程总承包二级资质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注册资金5500万元。公司承担着温州地区主网建设的重任,从事35~220 kV变电、配电设备的安装、技改、大修等工作和35~220 kV架空线路、10~110 kV电缆以及通信设施的安装、技改和大修等工作,同时承担着部分变电所的土建施工任务,是温州地区输变电工程建

立即下载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徐强

从1984年进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至今,徐强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总工程师,他和他的团队在建设工程领域中硕果累累。不过,徐强并没有骄傲自满、就此止步。用他自己的说,他只是在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协调中做了一些工作,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个“符号”的作用。而如今,这个“符号”,还在继续引领着整个建筑科学行业和越来越多的后辈。

视作己任,推进科技创新

在建筑科学院多年,徐强一直明白一件事:创新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推进行业科技进步看成自身的社会责任,制订实施院科技创新战略,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开展技术创新,则是一名工程师最重要的责任。

2000年,徐强同志作为东海大桥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的首席咨询专家,利用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专项技术成果,为东海大桥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为确保我国第一座30公里跨海大桥的设计寿命(100年)和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他不仅整体提高了建科院在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系统服务能力,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打造生态建筑,将打破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传统发展模式,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彼时,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进入其中者寥寥无几。在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中,徐强作为项目的主要策划组织者和技术负责人,敏锐地提出了生态建筑“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针对我国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气候特征、当地资源条件和建筑人文背景,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建筑关键技术集成、设计、评估研究和集成示范及应用推广,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和上海特色的生态建筑集成技术体系。

早在十一年前,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的建成,不仅成为首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建筑,为我国生态建筑关键技术产品后续研发提供实验平台,同时,徐强带领的课题组还制定了生态建筑设计指南、评估体系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标准性文件。这些成果不仅整体提高我国生态建筑技术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生态建筑领域的科技进步,也奠定上海建筑科学院作为中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的行业地位。

引领尖端,编制行业规划

作为上海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权威,徐强也为政府主管部门的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十一五”初期,他就开始参与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十一五”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建筑节能工程”的筹划工作。负责和策划开展了上海市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市级示范实施方案、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案等多项城市级项目。其中,他围绕高性能建材和绿色建筑等领域节能技术,组织策划实施了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率先开展建筑用能定额制定方法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节能量2.8万吨标煤。

同时,他还负责编制了《上海市“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和上海市“十二五”推广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参与编制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建筑节能领域“十二五”等专项规划研究,牵头2个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负责6个课题,参与11个课题,其中他承担科技部十二五“上海气候适应型建筑节能围护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等重点课题,积极推广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节能运行和节能改造示范,为全面推进城市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言传身教,培养科技人才

2013年5月,上海建科集团成立了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徐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徐强带队成立了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专家工作小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及专业方向,覆盖了暖通、制冷、材料、规划设计、环境工程等多学科,有的擅长模拟分析、有的精于试验测试、有的长期从事工程实践的,整体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工作室根据项目需要组成不同的项目组或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定期进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发掘行业前沿及热点。

作为整个工作室的“老大”,徐强以渊博的学识、高瞻远瞩的视角和眼光、耐心细致的带教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团队每一个成员,“徐总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在他的帮助下,我们进步很大”,团队中最年轻的博士潘黎说。

主要负责绿色城区方向的高月霞博士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1年,绿色建筑领域正开始从单体发展到城区,绿色生态城区概念刚刚萌芽。从事绿色城区方向研究的高博士手头上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材料,却苦于材料的零散与杂乱,一时找不到研究的突破口。一个周末,她将所有的资料交给了徐强同志,三天后,徐强将整理好的思路与高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一通长谈,高博士豁然开朗,“徐总给了我几条非常清晰的线索,我们的发展方向一下子就明晰起来”。至今回想起来,高博士仍难掩敬佩与崇拜。

从1984年进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至今,徐强说,自己这30年的从业经验,一路走来觉得自己很渺小,所有的成果和贡献是团队共同努力得到的,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也许在其他领域当中,个人作用更多一些,而在我们建设工程领域,涉及的专业面特别广。我最初是研究建筑材料的,从材料延伸为建筑构建,再延伸到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个人主要是在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协调中做了一些工作,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我只是起到一个符号的作用。”

徐强说,自己希望的是通过团队的努力,不断凝聚青年工作者的创新热情,给他们锻炼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如今,不少成员已经成长为团队的骨干,晋升为高级科技人员。徐强也在筹划着,把劳模工作室在集团内部再进行扩大,已与团委达成合作,把工作室和团委的青年科研工作室进行对接。将来,除了建筑技术以外,更会把多方面科研人员以这个形式进行集合,让青年工作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上海市建筑科学院高工 徐强

徐强,男,196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建筑科学院(集团)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高性能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作为主要技术策划的“上海市生态建筑办公示范楼”获国家建设部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零能耗生态住宅示范楼”获国际可持续建筑大赛豪瑞奖(Holcim Award)。他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奉贤区南桥新城的一个大型居住社区正在建设之中。在这里,装配式建筑将不低于总住宅面积的25%,住宅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15%,外墙采用预制墙体式叠合墙体面积不低于50%。

装配式建筑能够减少资源能耗,被认为是今后的技术趋势。《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到2016年,外环以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凡技术上适合的,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南桥新城虽在外环线外,但属于上海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之一。因此,南桥未来居民都将住在用节能技术建造的绿色住宅中。

上海市建筑科学院(集团)总工程师徐强正是上海市“十一五”“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的主编。他带领的团队承担了上海保障房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包括奉贤南桥项目)的课题研究。通过绿色建筑这个最终产品,徐强的工作与大众的生活产生密切联系,甚至可能影响几代人。

研究一度电和0.1℃的建筑师

通俗地说,徐强是一名建筑师。特别之处在于,他得设法精确控制建筑的能耗数字。他的每一点成就,都影响着上海在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科技含量。

上海对先进的节能技术有着迫切需求:上海气候夏热冬寒、高温高湿;居民多采用间歇式的空调使用模式,喜欢开开停停。这样的城市如何走好建筑节能之路,在全球都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徐强的工作,既是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生活。

建科院集团共有3300名成员,新技术事业部有340人,建筑节能板块有110人,徐强的核心工作室有九个人。他是站在建筑节能技术顶峰的那一位。

徐强领衔开发的太阳能追踪定位系统,每天可为一个三口之家省一度电——一般太阳能采集装置每天正对太阳时间为3小时,他的太阳能追踪定位系统像向日葵追着太阳,可以保证每天正对太阳时间在6小时以上。室内温度是影响建筑能耗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对建筑隔热的研究中,对于保温材料到底是放在墙体夹层中间以形成一种三明治式结构,还是包裹在墙体外侧更为有效?徐强团队进行了反复论证与实验,最终设计的标准能将室内温度的变化精确控制到0.1℃。

寿命100年的东海大桥怎么造

徐强职业生涯中的标志性成就之一是东海大桥。研究材料出身的他,不仅让大桥造得坚固,而且令建造过程更节能。

2002年,我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开工建设。徐强是东海大桥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的首席咨询专家。他接到的要求是——克服海水侵蚀,保障大桥100年的设计寿命。

在建筑行业内,还从来没有一个类似条件下的建设标准。开工几个月后,水泥供应商跑到了东海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是不是出了问题?原来定好的嘛,该我们供应这么多的水泥,可现在的供应量还不到计划的一半。这不是工程出了问题吗?”

问题最终由徐强解释。要让大桥有100年的设计寿命,就得延缓海水、氯、氧接触到钢筋的时间,由于混凝土包围着钢筋,所以关键在于改善混凝土的致密性。经过严谨计算,徐强团队设计出添加粉煤灰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混凝土新配方,不仅提高了混凝土桥墩的致密性,而且大幅节约了原来配方中水泥的用量——要知道,水泥是生产过程中资源能耗最多、碳排放最多的材料之一。

这真是一座好桥!

徐强的这项技术创新,不仅整体提高了建科院在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系统服务能力,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凭借以高性能海工混凝土为主要关键技术之一的“外海超长桥梁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徐强获得了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节能建筑要让居民得利益

建科院里有一幢三层办公楼,倾斜的玻璃屋顶可以提高采光率,中庭培土营建了一个植物园——闷热的夏日,楼内颇感清凉。这是上海首座生态办公示范楼,建于2004年,徐强是首席技术策划。

十年过去了,上海已成为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累计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综合节能改造项目70余项,覆盖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改造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累计共有951栋建筑安装了能耗监测装置,并实现了与市级平台的数据联网,覆盖建筑面积4248万平方米。

其中自然有徐强和同事们的努力。他们在努力提高节能技术的同时,尽量让节能技术惠及更多普通人。

一个建筑师不但要研究建筑本身,更要考虑住在房子里的人的感受。

几年前,在崇明县瀛东村的节能建筑改造项目中,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说服村民接受改造。

当地的农宅并不宜居。墙体不能隔热保温,冬天室内温度甚至低至0℃。陈旧的钢窗漏水、漏风。屋梁是传统的结构,年久失修。然而,村民并不乐意接受改造——农民是重视实际利益的,比起免费改造房屋,他们更想拿现金补贴。

因为谈不拢,工期一拖再拖,徐强只得先到村干部家做改造,搞“样板房”,修缮了墙体和外立面,提高了窗子的密闭性……改造效果很好,既能保温,也不漏风。

村民看到改造后的“样板房”,态度有了180°的转变,徐强有喜又有忧。喜的是村民接受改造了,忧的是村民不仅积极要求改造,而且搭出了“灶披间”、柴草棚,请他做个人情,“把这小房间也顺便改了吧!”徐强感到为难,如果算上“灶披间”一起改,原来的预算就超支了;如果不改造,又伤了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村民的情面。最后,徐强团队在为村民改造主体住宅之外,还额外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基础维护服务。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徐强

从1984年进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至今,徐强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总工程师,他和他的团队在建设工程领域中硕果累累。不过,徐强并没有骄傲自满、就此止步。用他自己的说,他只是在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协调中做了一些工作,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个“符号”的作用。而如今,这个“符号”,还在继续引领着整个建筑科学行业和越来越多的后辈。

视作己任,推进科技创新

在建筑科学院多年,徐强一直明白一件事:创新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推进行业科技进步看成自身的社会责任,制订实施院科技创新战略,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开展技术创新,则是一名工程师最重要的责任。

2000年,徐强同志作为东海大桥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的首席咨询专家,利用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专项技术成果,为东海大桥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为确保我国第一座30公里跨海大桥的设计寿命(100年)和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他不仅整体提高了建科院在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系统服务能力,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打造生态建筑,将打破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传统发展模式,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彼时,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进入其中者寥寥无几。在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中,徐强作为项目的主要策划组织者和技术负责人,敏锐地提出了生态建筑“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针对我国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气候特征、当地资源条件和建筑人文背景,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建筑关键技术集成、设计、评估研究和集成示范及应用推广,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和上海特色的生态建筑集成技术体系。

早在十一年前,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的建成,不仅成为首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建筑,为我国生态建筑关键技术产品后续研发提供实验平台,同时,徐强带领的课题组还制定了生态建筑设计指南、评估体系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标准性文件。这些成果不仅整体提高我国生态建筑技术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生态建筑领域的科技进步,也奠定上海建筑科学院作为中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的行业地位。

引领尖端,编制行业规划

作为上海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权威,徐强也为政府主管部门的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十一五”初期,他就开始参与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十一五”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建筑节能工程”的筹划工作。负责和策划开展了上海市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市级示范实施方案、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案等多项城市级项目。其中,他围绕高性能建材和绿色建筑等领域节能技术,组织策划实施了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率先开展建筑用能定额制定方法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节能量2.8万吨标煤。

同时,他还负责编制了《上海市“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和上海市“十二五”推广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参与编制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建筑节能领域“十二五”等专项规划研究,牵头2个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负责6个课题,参与11个课题,其中他承担科技部十二五“上海气候适应型建筑节能围护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等重点课题,积极推广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节能运行和节能改造示范,为全面推进城市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言传身教,培养科技人才

2013年5月,上海建科集团成立了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徐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徐强带队成立了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专家工作小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及专业方向,覆盖了暖通、制冷、材料、规划设计、环境工程等多学科,有的擅长模拟分析、有的精于试验测试、有的长期从事工程实践的,整体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工作室根据项目需要组成不同的项目组或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定期进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发掘行业前沿及热点。

作为整个工作室的“老大”,徐强以渊博的学识、高瞻远瞩的视角和眼光、耐心细致的带教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团队每一个成员,“徐总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在他的帮助下,我们进步很大”,团队中最年轻的博士潘黎说。

主要负责绿色城区方向的高月霞博士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1年,绿色建筑领域正开始从单体发展到城区,绿色生态城区概念刚刚萌芽。从事绿色城区方向研究的高博士手头上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材料,却苦于材料的零散与杂乱,一时找不到研究的突破口。一个周末,她将所有的资料交给了徐强同志,三天后,徐强将整理好的思路与高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一通长谈,高博士豁然开朗,“徐总给了我几条非常清晰的线索,我们的发展方向一下子就明晰起来”。至今回想起来,高博士仍难掩敬佩与崇拜。

从1984年进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至今,徐强说,自己这30年的从业经验,一路走来觉得自己很渺小,所有的成果和贡献是团队共同努力得到的,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也许在其他领域当中,个人作用更多一些,而在我们建设工程领域,涉及的专业面特别广。我最初是研究建筑材料的,从材料延伸为建筑构建,再延伸到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个人主要是在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协调中做了一些工作,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我只是起到一个符号的作用。”

徐强说,自己希望的是通过团队的努力,不断凝聚青年工作者的创新热情,给他们锻炼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如今,不少成员已经成长为团队的骨干,晋升为高级科技人员。徐强也在筹划着,把劳模工作室在集团内部再进行扩大,已与团委达成合作,把工作室和团委的青年科研工作室进行对接。将来,除了建筑技术以外,更会把多方面科研人员以这个形式进行集合,让青年工作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温州徐强电气有限公司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