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刀剪产业

五金刀剪产业是阳江市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完整、产品种类丰富的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五金刀剪行业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2020年,全市五金刀剪相关市场主体45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行业产值超过550亿元,产量约占全国70%,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金刀剪产业是阳江市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完整、产品种类丰富的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五金刀剪行业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2020年,全市五金刀剪相关市场主体45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行业产值超过550亿元,产量约占全国70%,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金刀剪产业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配套门控五金 MG.1581 STS 铜 防尘座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广州市现代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五金配件 地弹门拉手(样式由甲方确认)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固诺

13% 深圳市固诺建材有限公司
五金 38主吊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龙牌

13% 长沙胜青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五金配件 地弹门拉手(样式由甲方确认)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立兴(杨氏)

13% 立兴杨氏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五金辅材 50mm人造草坪辅材品种:人造草坪辅材;类型:五金辅材;型号:50mm;说明:不含施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宇首

13% 上海宇首实业有限公司
五金套装 品种:五金套装;型号:RFTZ18005;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金牌卫浴

13% 云南八道科技有限公司
五金套装 品种:五金套装;型号:RFTZ18004;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金牌卫浴

13% 云南八道科技有限公司
五金浴霸 品种:五金浴霸;规格:YQ4318-15;说明:锦上添花;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阳光

13% 云南昆灯商贸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9年10月信息价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9年8月信息价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8年6月信息价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8年1月信息价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7年9月信息价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6年12月信息价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6年11月信息价
五金铁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kg 韶关市2006年10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洁具五金 洁具五金|1个 1 查看价格 广州陈蓝合展建材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市 2017-09-22
隔断五金 隔断五金配件不锈钢 T004|1套 3 查看价格 广东雅洁五金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市 2020-09-02
暗门五金 参考:海福乐五金927.03.070|500套 3 查看价格 深圳市世邦建材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3-19
五金配件 推拉门五金(含 双轮滑轮,执手,锁扣,锁钉等一切推拉门所需五金)|300套 3 查看价格 萨威奥五金贸易(上海)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2021-03-01
五金 AS7207-ZD375702|20个 1 查看价格 广东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5-25
五金 镜后纸巾盒&给皂器|1套 3 查看价格 深圳市华龙威实业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1-20
五金 L型扶手|1套 3 查看价格 深圳市华龙威实业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1-20
五金 布帘杆|1套 3 查看价格 广州市百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1-20

五金刀剪产业常见问题

  • 五金剪刀多少钱一把?

    家用五金剪刀价格在10块钱左右,特殊器材的五金剪刀就相对贵一些,20-40块不等

  • 五金剪刀一把要多少钱?

    五金剪刀一把要10—25元一把。 五金剪刀在加工技术中采用了钒的金属特性,钒是钢铁工业重要的合金添加剂。钒可提高钢的强度、韧性、延展性和耐热性,一般使用这种剪刀可以免除修磨剪刀刀轫的。 价格来源于网络...

  • 五金指的是哪五金

    常说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五项金属材料之称。五金为工业之母;国防之基础,五金材料之产品,通常只分为大五金及小五金两大类。大五金指钢板、钢筋,扁铁、万能角钢、槽铁、工字铁及各类型之钢铁材料;小五...

五金刀剪产业文献

中国阳江(五金刀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正式运行 中国阳江(五金刀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正式运行

格式:pdf

大小:680KB

页数: 1页

评分: 4.7

中国阳江(五金刀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正式运行

立即下载

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12月15日,注册地位于阳江高新区福冈工业园科技五路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大楼首层,法定代表人为张瑞华。经营范围包括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科学研究;搭建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与相关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与服务。

对低碳产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多位学者的阐述和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低碳产业概念是:指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为主要特征。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他在1935年所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按“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二产业能源工业

世界能源与经济发展

回顾人类开发的历史,能源的需求总是随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时能源的供应状况又反过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正是由于能源提供了高效的动力,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新飞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表明:能源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同步增长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否则会给生产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能源消费量的高低又与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如1988年世界人口平均能源消费量为1371公斤(折成石油),发达国家高于平均值,而发展中国家却低于平均值。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袭来,曾引起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普遍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这个侧面反证能源生产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升降呈正相关。

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及趋势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愈来愈大,且增长迅速。无论就世界能源的总消费量或人均消费量均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势头。如1850~1950年期间,能源消费量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1980年又比1950年增加2.8倍,1988年超过100亿吨(标准燃料)。1850年~1950年人均消费从115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进入80年代后超过2000公斤。预测2000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146.6~181.7亿吨(标准燃料)。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迅速增长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1)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能源需求量增加;(2)人口增加也是影响世界能源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加快向重化工业转换,特别是能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也有较大发展,这更加大了能源消费量。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经济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及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等等,可能会使一些国家的能源需求量的增长放慢。当然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还会在大幅度增加。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能源消费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正酝酿走向第四阶段。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不发达,木柴等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18世纪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大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之后电力开始进入社会各领域,蒸汽机和火电站(烧煤)发展迅速,对煤炭需求量骤增,到20世纪初达95%,取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进入了能源的“煤炭时代”,完成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煤炭还占消费总量的1/2以上。早在20世纪初内燃机问世,汽车、飞机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为燃料的动力装置,在一些新型军事装置广泛应用石油为动力,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60年代初石油(气)的产量与消费量超过煤炭,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结构迅速转换的主要原因:一是石油产量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特大油田不断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勘探能力的提高,使大陆架的海底石油的开发成为可能。新油田多分布在以西亚地区为代表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采石油,增加出口换取外汇收入。因此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二是石油自身条件优越,可燃性强,单位热量高(比煤炭约高1倍),利用价值大;石油开采条件好,费用低,按热量计算,石油成本只等于煤炭的1/3;又便于运输,陆上的管道与海上的油轮,既方便又便宜。这些都为满足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为了从亚非拉地区掠夺大量廉价石油,控制石油贸易,压低石油价格,只等于煤炭的1/2。于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弃煤用油。从而加速了石油取代煤炭的进程。当然煤炭开采条件日益恶化也是一个因素。

影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能源资源条件。如50年代中期,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以石油为首位能源的国家。日本能源贫乏,60年中期实现转换。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展迟缓,到60年代、70年初,(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才相继以石油为主要能源。至今有些国家仍以煤炭为主,如中国(81.2%)、波兰(80.2%)、印度(67.9%)等。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60年代以来总的特点是煤炭基本呈下降趋势,石油(气)在70年代中达到高峰(占近70%)。煤炭略有回升从1975年的29%上升到1989年的32.9%,石油从46%降至38.6%(1990),天然气、水电、核能一直持续缓增。其主要原因:70年代中后期两次石油危机,两伊战争等国际市场石油供应锐减,许多国家为摆脱危机,加速发展新能源,重新启用煤炭和节能等措施。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矿物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为基础的持久能源系统,预计彻底转换需半个到一个世纪。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油(气)为主,煤炭和核能、新能源可望有所提高,将是能源的“多极化时代”。

煤炭工业

煤炭是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主要能源之一,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是最重要的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一)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地球上含煤地层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全球含煤地层含煤密度每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200万吨。按探明储量世界煤炭资源的储量、密度,北半球高于南半球,特别是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炭资源的96%。形成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中部;二是北美洲的中部。而南半球含煤率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发现较大煤田。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发现煤炭资源,共有大小煤田2370多个。硬煤探明储量以中国、美国、独联体最为丰富,合占60%,次为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波兰和德国等,以上共占95%。

(二)世界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煤炭工业是较古老的工业部门。从19世纪中期以来,煤炭产量增长迅速。按产量增长变化可分为4大阶段。

(1)1860~1913年世界煤炭生产大发展时期。1913年煤炭产量11亿吨,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此时在英国英格兰中部、德国鲁尔区、美国阿巴拉契亚区,沙俄乌克兰等地,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大工业基地。

(2)1914~1950年稳定增长时期。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吨,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3)1951~1974年煤炭生产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生产停滞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入50年代,石油发展迅速,60年代初发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二次大变革,结束了以煤炭生产的“黄金时代”。二是煤炭开发历史久,开采条件恶化,投资大,效益低。为此,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致使世界煤炭工业走向萧条。

(4)1974~1990年转为缓增时期。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为摆脱石油危机,寄希望于煤炭,于是出现了转机。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吨,比1976年增加50%。21世纪前夕,世界能源面临新的变革,预计煤炭产量会有所增加。

煤炭生产分布的特点:

(1)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

(2)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总产量的3/4。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发展迅速,相继跃居世界前列,成为生产大国。中国1950年只产4300万吨,1989年已过10亿吨大关,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

(3)生产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以采煤业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炭—火电,煤炭—化学—火电,煤炭—选煤—焦化—火电—钢铁—建材以及矿区经济综合发展等地域类型。

(三)世界煤炭消费与贸易地理世界煤炭消费量与生产量基本吻合,两者相伴涨落;同时也随着其它能源,特别是石油消费量的增减而变动。世界煤炭年消费总量为30多亿吨。

煤炭消费与生产已基本一致。煤炭自身的特点决定以就近消费为主,故多内销。煤炭国际贸易量较小,长期以来维持在2亿吨左右,超过了3亿吨。

煤炭消费以工业用煤为主,多占80%~90%,特别集中在发电与炼焦,合占总消费量的80%。长期在煤炭贸易结构中炼焦多于动力煤,近几年钢铁产量下降,炼焦煤需求减少,使动力煤超过炼焦煤。进入80年代,澳大利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次为美国、加拿大,三国合占出口量的80%。中国的出口量也名列前茅。日本是最大进口国(占世界的27.7%),次为西欧各国和韩国,基本在发达国家间进行。海陆运输各占贸易量的1/2。

石油工业

石油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基础最重要的能源。60年代中期取代煤炭登上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冠军。70年代,世界石油年贸易量为15亿吨,约占世界总贸易量的1/5,占海上商品吨位的53%;油轮占商船吨位的40%。作为燃料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铁路、汽车、轮船、飞机)以及军事和国防建设,同时成为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部门结构的转换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以及地域经济的开发。虽然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的油价下跌,海湾战争,以及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能源的开发,多极化能源消费构成的形成等等各种冲击,但到本世纪末,石油仍是重要能源。

(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利用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其探明可采储量受资源的发现和开发状况所制约。近40年来,世界各地竞相找油,50~60年代是世界“石油大发现”时期,探明储量从104亿吨增到720亿吨,净增6倍。70年代以来进入稳定增长期,1990年底达1365亿吨。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特点分布集中是最大特点。具体表现:

(1)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现油田多集中在东半球,现已占80%以上。

(2)地区分布不均衡。过去欧美地区占80%,从50年代开始向亚非拉地区转移,现已占70%以上,波斯湾沿岸几乎富集了60%,享有“世界石油宝库”称号。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现已是世界大储油国之一。60年代以来,非洲相继发现一批油田,70年代拉丁美洲产量也有较大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储油区。东欧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阿塞拜疆。西欧是新崛起的油田区,储量不大而意义重大。北美洲的储量比重呈下降趋势。世界上拥30亿吨以上储量的国家共11个。其次世界石油开发重点由大陆转向海洋。60~70年代以来,随着开发技术的改进,海洋石油资源贮量丰富,加速了重点转移,几乎所有的大陆架成为勘探、开发石油的场所。现有4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产油或气,其探明储量已占全球总储量的42%。

(二)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人类开发利用石油资源早于煤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做为商品性的现代化生产,始于1857年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接着美国、以及(前)苏联、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开采石油。到194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2.6亿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石油产量增加迅速。50~70年代一直是上升趋势,1960年、1969年、1978年分别突破10亿吨、20亿吨、30亿吨,197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31.2亿吨),约等于战前的12倍,每年以8.6%的速度增长,是“石油的黄金时代”。80年代出现了下降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的特点与储量地域分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得到扩展,但仍高度集中,地域分布不均衡。战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前)苏联和委内瑞拉三国,合占90%以上,其中美国约占70%(1937年)。50年代初西亚超过前苏联和委内瑞拉,成为第二大产油区;1965年产油超过4亿吨,占世界的27.9%,又跃过美国,成为最大产油区。同年非洲产量达1亿吨(占7.4%)。70~80年代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的发展,使亚太地区石油产量骤增。西亚的腾飞,非洲的崛起与亚太地区的发展是影响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石油产量下降、波动,曾退居东欧、北美之后。1990年中东占世界总产量的26.8%,又成为最大产区。依次为东欧、北美、拉美、亚太、非洲。随着秋明油田的开发,(前)苏联石油产量明显增加,197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一亿吨还有美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墨西哥、中国、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等,8国合占1990年世界总产量的62.8%。说明集中程度也有下降。

70年代以来,海洋石油产量增加较快,现已占总产量的27.2%。波斯湾、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中国沿海、欧洲北海、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近海,都是海洋石油开采的重要海域。

(三)世界炼油工业发展与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炼油能力增长迅速。50~60年代是大发展时期,与产量增长基本吻合。从70年代开始,世界炼油能力脱离石油产量自行增长,出现了逆差。如1980年炼油能力达40亿吨,而产量不足30亿吨。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消费国竞相建厂。世界炼油能力与产量情况有三种类型:发展中的石油生产大国炼油能力小于产量;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炼油能力多大于产量;中国与俄罗斯基本持平。

世界石油加工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极不平衡,高度集中在大消费区。北美、东欧、西欧和日本分别占总炼油能力的23.6%、20.3%、19.3%和6.6%,合占70%;依次为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而西亚和非洲仅占5.5%和3.5%。

(四)世界石油贸易与运输世界石油的储、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国际石油的流动加剧。国际石油贸易中以原油为主(占4/5),油品为辅。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量高达12~17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50~60%。1990年国际贸易量15.51亿吨,占总产量的49.3%。原油贸易具有地域广,运距长的特点。西亚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区,曾占出口总量的60%。70年代,非洲发展成为第二大出口区。原苏联石油产量增加后,自给有余也成为出口区之一。东南亚、中国、英国都有部分出口。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多元化出口地域结构特点。西欧、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三大原油进口区。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除挪威、加拿大和英国自给有余外,都需大量进口。这种贸易格局暂时不会改变。

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1973年海运原油18.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占海上货运量的1/2以上。以波斯湾为中心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输往世界各地,称为“石油海峡”。其次以波斯湾为中心,由油田到油港形成输油管道网络。

世界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是转化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现代工农交各业发展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持续上升,特别是60年代以来因为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电量增长迅猛。1990年世界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24.6亿千瓦,发电量110170亿度,比1950年增加11.5倍多。

电力工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50年代初火水发电比重为6∶4,之后火电发展快于水电, 60年代变成7∶3,70年代火电、水电核电之比为74.6∶23.7∶1.6。石油危机袭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核电比重上升较快,199O年变为64.6∶18.9∶16.8。由于各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大致形成几种类型。煤炭丰富的地区,多以火电为主,如波兰(占97.3%)、澳大利亚(87.2%)、南非(96.2%)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多以水电为主,如巴西(96.6%)、加拿大(66.3%)等;能源贫乏的国家,多以进口石油为燃料的火电为主,如日本(61.8%)、意大利(71%),或大力发展核能,如法国(占70.4%)、瑞典(50.9%)等。

世界电力工业分布特点高度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约占世界发电量的90%以上。特别是美、俄、日、德、加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1.5%,其电力却占53%,中国发展迅速,1990年末装机容量达1.35亿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大火电中心建在煤炭丰富产地,往往形成综合性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俄罗斯的库兹巴斯、乌克兰的顿巴斯、中国的山西省、辽中南工业地区等为典型代表。且广泛分布着坑口电站。电站建在消费地和港口区的以日本和意大利最为典型。

水力发电是潜力大的能源,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2.6亿千瓦,现只开发4.92亿千瓦,发电约2万亿度。世界各国开发利用程度不一,多集中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巴西等,约占世界水力发电的1/2。水力资源6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开发较迟。近些年,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等水电发展迅速。世界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分布在巴西的巴拉那河、委内瑞拉的卡罗尼河、美国的哥伦比亚河、俄罗斯的安加拉—叶尼塞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等12座。世界水电向大中型、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从接近用电中心向边远地区布局的趋势正在发展。

核电站始建于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1990年占总发电量的16.8%。预计本世纪末将达到30%。现有30多个国家建成424座,正在建设中的有173座。美国、法国、俄罗斯、瑞典、德国、日本等较为发达。核电站多分布在海边、江滨、湖畔以及缺能源消费区。

第二产业钢铁工业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工业发展缓慢,产量有限,生产国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美国和西欧共占总产量的3/4,再加上原苏联则达87.5 %。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地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发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发展与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各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迅猛地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60年代是世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而1968、1972、197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79年达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扩大了钢铁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计划经济国家为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都相继扩大生产设备。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促使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等等,致使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或下降。产量维持在6.7~9亿吨。

世界钢铁工业地域结构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了过去高度垄断局面,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到198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原苏联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于1971年超过美国,登上“冠军”宝座。进入70年代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日益壮大,产量成倍增长。亚洲的中国、印度、朝鲜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1982年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四钢铁生产大国,1990年生产6400多万吨。拉美的巴西年产2600多万吨,居第6位。阿根廷、墨西哥产量增长也较快。过去非洲除南非外,埃及、阿尔及利亚都有发展。实际上又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展的新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明显走向大型化、现代化。它适应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要求,经济效益高。设备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有50多家,占世界钢铁厂生产能力的1/2以上。

世界钢铁工业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从内陆资源指向型向临海消费地指向型布局是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钢铁工业布局多属内陆资源指向型。在煤炭炼铁时代,工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中,煤铁复合区是最理想的区位。随着冶炼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铁焦化的下降,则又多由就煤而转向就铁布局。于是形成三种钢铁工业地域类型区:在煤田区建钢铁联合企业,以德国鲁尔区、乌克兰顿巴斯区,美国匹兹堡区等为代表;在铁矿区形成钢铁工业基地,以法国洛林区,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我国的包钢、马钢、武钢等为代表,介于煤铁资源运输结节点(钟摆式),以美国五大湖沿岸钢铁工业基地为代表。

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向消费区布局成为主导方向。新厂多建在工业中心,形成钢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布局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如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海上运输的发展,运输工具的革新,新资源来源地出现等。以铁矿石生产为例,战前开采加工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几个国家。60年代后,在南三大洲相继发现大型铁矿区。如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跃居世界的二、三位,并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铁矿石出口区。还有委内瑞拉、秘鲁、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以及加拿大、印度等都有出口。老的铁矿石产地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如法国原为净出口国,1/3靠进口,使钢铁工业与铁矿石生产地域脱节,而靠进口原料、燃料和钢铁厂多趋向消费区。其次是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既节约时间又减少运费,可以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最高。日本走出一条无资源国家靠进原料、燃料在消费区建大厂的成功之路。

钢铁工业日益向沿海、河、湖发展

战后以来新建的钢铁企业多向沿海、河、湖布局。全世界大型厂的3/5在沿海分布,其中半数以上是50年代后建成的,这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如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德国的不来梅,意大利的塔兰托,美国的雀点厂,中国的宝钢,特别是日本大型钢铁厂几乎全部建在沿海地区。德国鲁尔区经过调整,钢铁工业逐渐向莱茵河畔集中。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原料、燃料靠进口,沿海港口就一定意义上是接近原料地;其次钢铁原料与成品笨重,体积大运费高;加之战后原材料的长距离运输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以海运最为便宜,故多选沿海区位。再次是港口设施和运输业务的日益先进,如人工挖深水港湾,建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船舶大型化、装卸现代化等都为降低运费创造了条件。最后,接近消费区有利于形成综合性工业区,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和亚洲太平洋沿岸钢铁工业基地。尽管各地区钢铁工业发展条件有差异,但都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这里大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第二产业汽车工业

世界汽车工业起步于19世纪末期的德国。本世纪初(1913)在美国进行现代化批量生产,迄今仅80年历史。但世界汽车年产量已达4967.3万辆,总保有量超5亿辆,是世界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世界汽车工业自兴起后,发展一直较为迅速。到20世纪初达200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640万辆(1937)。战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达1000万辆,特别是60年代以来发展更快,1977年超过4000万辆,20年间产量翻了两番。进入80年代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产量一度有所减少,但从1983年开始回升,1985年达4515万辆。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汽车自身的优点是前提条件;石油市场供给充足,提供大量廉价的能源;战后钢铁、橡胶、玻璃等相关工业相当发达,形成相互促进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世界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兴起,极大地扩大了需求量;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汽车普及化等等。世界汽车以生产小轿车为主(占72%),有些国家比重更高,如德国(占93%)、法国(87%)、意大利(89%)。

世界汽车工业地域的分布

20世纪前半期,美国汽车产量一直独占鳌头,被称为“汽车王国”。 50年代中期后欧洲发达国家汽车产量明显增加,到60年代中期达1000万辆,超过美国,其中以原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原苏联和意大利为代表。60年代中后期,日本汽车工业腾飞,到1980年产达1000万辆,首次超过美国,之后逐步增长,1989年为1238万辆,到今一直是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美国退居第二位。进入7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崛起,巴西、韩国发展最为迅速,现年产都超过100万辆。近些年中国、墨西哥、印度、西班牙奋起直追,都跃居世界前列。世界汽车工业集中分布在东亚、北美和西欧,合占总产量的90%以上,其生产地域进一步向东、南扩展,尽管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还不大,但发展潜力很大。世界汽车工业多分布在机械工业基础较好,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便于实现生产协作和专业化,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交通便捷并接近优质钢产地或港口地区。在地区内多相对集中,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城或工业区域。并多与大工业地带紧密相连。如美国以布法罗、辛辛那提和珍尼斯维尔为顶点的“汽车三角区”,以底特律最为密集,誉为“汽车城”。日本中部地区形成丰田、刈谷、名古屋“ 汽车三角区”,丰田是著名的“汽车城”。

世界汽车流通网络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产量的60%用于输出,约占世界汽车贸易量的40%,主要流向北美洲、西欧和东南亚。美国是最大汽车进口国,也有少量出口,净进口占世界总贸易量的30%以上。西欧是第二大出口和进口区,多在洲内调济余缺,少量输往北美洲和非洲。俄罗斯、乌克兰也有汽车出口,主要输往东欧各国。韩国、巴西已成为新的汽车出口区。

第二产业造船工业

船舶是庞大的海上建筑物,是大型综合性水上运输工具。海上运输是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占世界贸易量的2/3,对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世界造船工业的发展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建立起现代造船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出现两次生产高峰,即1913~1920年,1942~1943年,显然是战争的需要刺激了造船量的增加。1918年和1943年世界商船建造量达到546.2万总吨和1388.5万总吨。第三次生产高峰出现在战后,特别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展最为迅速。1964年突破1000万总吨,到1975年达到3589.7万总吨,比1950年增长10倍,创历史最高记录。其迅猛增长原因主要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革,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和贸易量骤增,海运业的发展等等,都为船舶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船舶建造的三次低潮发生在经济危机或战争停战后初期。如1931~1934年,1946~1949年,1978~1980年代初。1986年世界船舶建造量只1310万总吨,只等于1975年的36%。1988年后逐步走出谷底,造船业开始复苏。由于油价降低,国际贸易有发展,谷物、铁矿石、煤的运量都有增加,使一批旧船启用。(过去旧船多拆掉,1982~1985年拆了30%的旧油轮。)随着运费与船价的提高,船舶市场争夺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争抢地位,采用新技术,如超导电磁推进船试验船即将试航,德国、日本增加设备投资等。

世界造船工业布局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舶生产地域明显地自西向东转移。西欧是世界现代造船业的源地,历史悠久,英国是传统的“造船王国。”战后,日本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充分发挥其生产船舶的有利条件,于1956年取代了英国,夺取“造船王国”的桂冠,直到今日,常占世界总建造量的1/2。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造船工业崛起,特别韩国和中国发展最为迅速,一跃成为仅次日本的第二、三生产大国。这样东亚成为世界最大船舶生产与出口基地,共占总建造量的3/4。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丹麦等国发展较快,西欧约占世界的15%左右,是世界第二大船舶生产中心,多以区内销售为主。还有巴西与东欧也有发展。世界造船工业以分布高度集中为总特征,世界造船工业集中在亚欧大陆东西两侧中纬度优良港湾与水陆交通枢纽之地。这里宽阔的水域宜于操作与试航,以及对外联系方便;造船工业是多部门的综合组装工业,需要众多生产部门和零件生产配合,特别消耗大量原料,多接近钢铁工业与机械工业中心或综合工业地带。造船厂没有完整的厂房,露天作业多,要求适宜的气候环境,不宜过热、过寒、过湿的地方。如日本的广岛、德国的不来梅、韩国的蔚山、中国的上海等即是。造船厂多兼营修理业务,在航线多的贸易港、工业港设厂最为适宜,如英国的利物浦、日本的大阪、德国的汉堡、中国的大连等都是重要中心。

第二产业电子工业

电子工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新科技革命的核心部门。现已成为发达国家重要工业部门之一。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人类探索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质基础。电子产品已进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宇航、科学教育、国防建设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

发展历史短、速度快

1904年揭开电子工业的序幕,近20~30年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超大集成电路几个阶段。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如1950~1980年发达国家电子工业产值增长近50倍,1990年比1986年又净增72%,在工业产值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一般占10%左右。在各国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电子工业结构类型

世界产业设备电子产品约占1/2,日用消费类和电子元器件各约占1/4。由于各国发展进程、条件与水平的差异,其内部结构则各具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起步早,基础好,以生产电子设备为主(占70%),多为军事和工商业服务,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日本的电子工业源于生活消费品,家用电器产量多。因日本起步晚于美、英,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落后于西方,为此日本从生产日用消费品入手,填补了电子工业的“空白区”,占领了家电的世界市场。发展中国家基础较弱,资金有限,多利用进口元部件进行组装,发挥劳动力的优势,生产日用消费电子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多发展成出口贸易型工业。

世界电子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科技发达国家,北美、西欧、东欧和日本,合占90%以上。其中集成电路工业更为集中,1990总产值为34616万美元,美国(占34%)、日本(37%)和西欧共占89.7%。8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发展迅速。根据电子工业自身的特点,其布局多采用工业群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众多临空型与内陆型的尖端技术工业区、科学城和科学技术园地等新的工业地域类型。布局多在科技发达、人才聚集、交通(特别是空运和高速公路)便捷、水电充足稳定、气候温和适宜、地理环境优美的大城市周围或附近地区,以美国的硅谷、硅三角和日本的硅岛为代表。

第二产业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是古老的传统工业部门,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部门。

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

18世纪70年代以动力和大机器的使用,带动纺织工业的第一次飞跃;20世纪50年代,以原料和纺织机改革为基础,带来纺织工业的第二次飞跃,致使世界纺织工业的产量、产品结构和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一)世界纺织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种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纺织工业发展异常迅速。1989年纤维品总产量为3717.6万吨,比1950年净增2.95倍,特别是合成纤维从6.9万吨增加到1423.9万吨,净增205.3倍;世界人均产量由3.8公斤增加到7.15公斤。纺织产品由4种增加到100多种。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石油为原料的生产技术的突破与纺织原料结构的改变;其次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机械的革新等。

(二)世界纺织工业部门结构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过去单纯依靠天然纤维(棉、毛、麻、丝)为原料。60年代以来廉价耐用的化学纤维在原料构成中的地位直线上升。1989年已占46.1%,特别是合成纤维从1950年占0.7%增加到38.3%(1989)。纺织工业部门结构从以棉纺为主,走向棉纺与合成并重为主体。过去是纺纱与织布两大部门,战后维纤生产、印染,特别是针织和成衣等部门发展迅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针织业多占纺织业的1/2。香港、中国台湾省、韩国和新加坡等的成衣出口是重要创汇来源,并居世界前列。

(三)世界纺织工业由高度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转向分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战前美、日、英、法、德等国集中世界棉纺纱锭的50%和化纤的70%。到二次大战后80年代末,上述五国只占棉纺织品产量的12%和化纤产品的30%。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两大棉织品生产国,分别占总产量的36.3%和15.6%,合占1/2以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韩国、土耳其、泰国、巴西等发展迅速。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开发重点的转移,属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以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其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战后世界纺织工业地域结构的特点

由于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与变化,世界纺织工业生产地域专门化日益明显。传统的棉纺工业多分布在劳动力充足或棉花产区,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和埃及等国已成为世界棉织品出口国,是棉纺工业的专业化地区。毛纺工业多集中在欧洲发达国家,开发历史久,工艺先进,加之民族服饰习惯等成为专业化地区,还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欧各国较发达。丝织工业由于受生产工艺、原料和消费习惯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是传统的丝织品生产国。麻纱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相一致,如中国、印度、孟加拉黄麻工业发达;亚麻工业多集中在原苏联、法国和中国等。化纤工业与炼油工业相联系,战后美、日、苏、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1988年合占世界化纤生产的45.4%;次为中国(包括台湾省)、韩国合占17.2%,化纤工业分布较其它部门相对分散。成衣生产是西欧的专业化部门,近些年亚洲“四小龙”发展极为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五金刀剪产业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