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是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报告,总结了2005年连云港市政府的主要工作及成绩,并整理了2006年的工作计划及工作重点。

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信息

中文名 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性    质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单位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06年

报告全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同时根据市委 “ 十一五 ”规划基本思路,市政府制定了《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一并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和2005年工作回顾

“ 十五 ” 时期是奠定新世纪发展基础的重要五年,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洪涝灾害和非典疫情等影响,适应宏观环境变化,探索经济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向富民强市目标迈进,较好完成了

“ 十五 ” 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

一、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1.9% ,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核算,预计 2005 年生产总值达 453.9 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0.6 ∶ 43.9 ∶ 35.5 。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 26.7% , 2005 年一般预算收入24.6 亿元,同口径增长 36%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10 亿元,是 “ 九五 ” 时期的 2.5 倍, 2005年完成 320 亿元,增长 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 11.8% , 2005 年达 165 亿元,增长 15.3%。国家统计局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全国百强排名,我市从 2001 年 83 位提升到 2004 年 55 位。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水产养殖、高品质粮棉、林木园艺等支柱产业形成一定特色优势,建成全省特色渔业、设施渔业、观光渔业基地,完成造林76 万亩,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 80% ,东海、灌云均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粮食生产百强县。林牧渔业产值比重提高 6.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 16 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168家,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 130个,四县全部成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农产品出口创汇位居全省前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79% 。提升实力壮大规模,工业经济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15.6% , 2005 年预计达到 14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年均递增 21.6% 。累计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 602.4 亿元,实施新电公司机组扩建等 23项国家技改项目。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成长性产业形成一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8.2% ,医药、化工、食品等五个支柱行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64%。大力推进临港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东方集装箱等临港型项目建成投产。 “ 奥神 ” 氨纶长丝等 3 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太阳雨 ” 热水器等 4 个产品成为国家免检产品。建筑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递增 15.6% 。增强功能优化结构,特色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港口加快向发展要素集聚港转变,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港口吞吐量连跨 4 个千万吨级,达到6016 万吨,集装箱运量突破 100 万标箱,开通至韩国客货班轮航线。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岛等4个景区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区,花果山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年均递增 18% 和 20% 。成功承办2005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暨首届陆桥国际旅游文化节。连续三年成功承办江苏国际农洽会。商贸、餐饮服务业形成集聚发展、品牌经营新格局,成交额过10 亿元市场 3 家。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开发房地产 1250 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年均递增 40.1% , 新建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初步建成社区服务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加快推进,电话普及率由 14.7% 提高到 55%,宽带用户发展到 9.5 万户。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信贷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437.4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1 亿元,分别比 “ 九五 ” 末增加 236 亿元和 180 亿元。

二、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加快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市属工业企业、非工业流通企业改革改制面分别达到 97.3% 和 92.4%,国有集体资本基本从中小企业退出,实现资产重组 45 亿元,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3.4 万人。 2 家股份公司成功上市,5 家公司通过上市辅导验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占全市经济比重达 49% ,比“九五”末提高 31.7个百分点。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日趋完善,组建港口集团、城建等14家资产经营主体,整合组建连云发展集团。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和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云台区和32个乡镇。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加快推进,社会公益型和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银企银政合作成效明显。

推进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招商,累计直接利用外资 8.8 亿美元,引进内联资金 270 亿元,是 “ 九五 ” 时期的 2.3倍和 5 倍, 2005 年实际到帐外资 2.6 亿美元,同口径增长 51% 。加快各类园区建设, 2005 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51%,园区载体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美国杜邦、法国罗盖特等跨国公司落户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批准运营。海洋经济开发区、堆沟港化学工业园、浦南开发区等特色园区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推动力。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 31.4% , 2005 年达 19 亿美元,外贸出口 9.1 亿美元,增长 20% ,地方产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 6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外经营业额和期末在外人数分别年均递增 16% 和 18.6% 。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五年来,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社会事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地区发展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海堤达标、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一批农村水利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整治工程。港口新建扩建4 个生产性泊位、改造提升 14 个泊位,扩建了 7 万吨级航道,实现第五代集装箱船舶全天候进出港,新增综合通过能力 1612万吨。连徐、汾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连盐高速公路完成桥梁路基和路面基层工程,改造国省道 495 公里, 92.6%行政村通水泥柏油路。民航候机楼投入运营,航线航班密度增加。东陇海铁路实施提速改造。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成为交通部规划建设的长三角地区7 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之一。完成城乡电网建设改造,伊芦、云台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料调试。实施电话扩容、连徐光缆、宽带城域网等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市急救中心、新图书馆、淮工教学综合楼、省海上训练基地等一批社会公共事业项目投入使用,市新博物馆、少儿活动中心、新闻中心基本建成。

强化城市规划引导,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港口总体规划、开发区发展概念规划、新海地区分区规划,一批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相继完成。组织开展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竞赛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82% 。协调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建设,五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 160 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 51.4 平方公里扩展到 69.6平方公里。新浦新区建设全面展开,道路网架基本形成,市行政中心主楼建成使用,配套服务设施快速推进。东部城区建设拉开框架,港城大道建成通车,撤除朝阳收费站,改建中山东路,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拆除危旧房屋234 万平方米,新建住宅 509 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城市道路 126 条,新增城市道路 123公里,新海城区一环、二环路网基本形成。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等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大浦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3% ,人均公共绿地 7.5 平方米,建成人防工程 12.8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初步形成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开展 “ 四城同创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通过省级验收。县城建设快速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市政配套工程同步实施。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城市化水平由28.1% 提高到 38.3% 。

四、科技教育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五年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 96 项、星火计划 243 项,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9 家、省高新技术企业 38家,形成海产品养殖加工等 8 个省级星火支柱产业。建成新医药、硅材料 2 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中电华威、恒瑞股份 2 个国家 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成为苏北地区仅有的 4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培育 5 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中国大陆第一口科学钻探井圆满完成综合测井任务。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推进。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 99.9% 和 99.7% ,对 8.2 万名农村贫困生实行 “ 两免一补 ” 政策。创建 5 所省四星级高中、 15所省三星级高中,高中段入学率达 87.3%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市调整撤并中小学 1015 所,迁建 5所高级中学,新海高中兼并东方中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新扩建中小学校舍 197 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校舍 84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淮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高校联合初见成效,高校在校生扩大一倍,培养本专科毕业生 4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长足发展,打破行业限制优化重组 10 所职业学校,创建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 15 所、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 5个。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各类人才总量达到 23 万人, 6 人荣获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加快社会事业进步,促进全面协调发展。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健康活跃,一批文艺作品和广播电视作品获省以上奖。发掘海州双龙汉墓,完成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防风化工程。启用数字电视中心大楼,完成中波发射台迁建,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68%。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市一院二院分别兼并东方医院和省盐业医院,中医院被评为三级医院。成功举办国际国内沙滩排球和十运会四个项目等重大赛事,获十运会最佳赛区和组织工作贡献奖,五年获省以上金牌 182 枚。建成全民健身工程 28 个、健身点 252 个,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口达 45%。完成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一次经济普查。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数字化测震台网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有效服务经济建设,档案、地方志、老龄、关心下一代事业得到重视发展。

三项国策得到落实,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 90%。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复垦新增耕地 5.7 万亩。关停整治违法采石塘口,实施云台山封山育林,植被覆盖率达 73.9%,五年提高 12.5 个百分点,海域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 6.5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88.8% ,蔷薇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进入全国污染控制最好城市行列。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逐步加强

五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8% ,2005 年分别达 10006 元和 3780 元,增长 12.8% 和 8%。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耐用消费品数量迅速增长,汽车等贵重消费品逐步进入家庭,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比重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6.3 和 2.1 平方米。城市惠民工程得到实施,新建改建便民道路 130 条,发展管道燃气用户 2.3 万户,新增公交车 90辆。农村实施七件实事,基本完成草危房改造,新增改水受益人口 133 万人,建成农村公路 3800公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 90%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负担下降 79% 。实施 “四级联动 ” 等帮扶措施,投入帮扶资金 11.5 亿元,贫困户较 “ 九五 ” 末减少 8.1 万户。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就业平台,多渠道扩大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 以内。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 98.8 万人次,实施劳动力输出百万工程,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 10 万人。发放各类就业补贴 2603 万元,减免税收 2654万元,发放小额贷款 875 万元,政府购买就业岗位 2390 个,实现年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 2万人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 98% ,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 100%,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到 88% ,失业保险覆盖面达 96% ,工伤、生育保险范围不断扩展。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54.5万人。失地农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 11.2 万人,残疾人等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改扩建农村敬老院 56 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由 10.1% 提高到 35% 。

六、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五年来,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丰富的道德实践引导规范市民行为,培育和弘扬新时期连云港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凝聚人心参与改革发展实践。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龙头,整体推进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电信公司、柘汪镇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 雷锋车 ” 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抗日山烈士陵园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奥运 “ 申吉 ” 影响广泛。举办五届 “在海一方 ” 广场文化活动,开展共建文化先进村等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稳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注重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专家学者和人民团体意见,政府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实施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完成 “ 四五 ” 普法任务,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 ”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连云港创建扎实推进。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政风行风和廉政建设,依法治市有序推进。少数民族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宗教事务依法有序管理。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得到加强,两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开展农资、食品、药品、小化肥等专项打假,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落实信访责任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 大调解 ” 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五年,是市场取向改革取得突破、对外开放不断加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这些成就,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劳和智慧,也倾注着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连部省属单位和支持连云港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较小,财政实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带动发展的重大项目比较少;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行为不规范及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现象仍然存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必须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社会稳定、和谐共存;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更加注重真抓实干、高效廉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十一五”时期工作展望

“ 十一五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奋力推进我市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 十一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落实 “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 ”发展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跨越发展、致富百姓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动力,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切实加强 “ 三农 ”工作,加快建设城市,全面扩大开放,强力推进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三个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到 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6% 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 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1 ∶ 53 ∶ 36 ;财政总收入达到 140 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70 亿元,年均增长25%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600 亿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 4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 以上。 “ 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出的上述目标体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要求,既提出积极增长目标,又考虑现实可行性,抓住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各方面综合条件,实现提速赶超、跨越发展、争先进位;既提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实现产业发展新跨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产业经济,提升综合实力,工业增加值突破 45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实现翻番,逐步建成沿海工业强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沿海大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构筑 “一纵一横 ” 产业走廊,拉开 T 型产业框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突破临港大工业,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造船等产业,隆起沿线制造业,发展壮大硅资源加工、食品加工、机械、现代造纸等产业,形成临港沿线集聚发展、产业经济蓬勃振兴的新局面,建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和区域性重型工业基地。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打造医药、信息材料、化工、食品、机械、纺织、能源等七大产业群。加快发展都市型制造业,着力引办无污染加工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工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优先发展与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金融、信息、物流等综合服务能力,建立高效、开放、畅通、统一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塑造海滨城市新形象。以先进理念和国际水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市,构成城区各组团同步发展、山水园林生态融为一体的城市形态,建设空间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完备、环境秩序优良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快速突破东区,加快建设港湾服务区、中央商务区、滨海居住区、产业集聚区,把东部城区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商务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着力提升新海,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步伐,增强文化商贸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和综合服务水平。深度开发山海旅游资源,建设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居住生活、休闲娱乐设施,完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和信息网络,增强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承载力和对外影响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2010 年中心城市建成区突 破 100 平 方公里,人口突 破 100 万,形成沿海中部极具魅力和适宜人居的特色海滨城市和休闲旅游之都。积极发展赣榆,推进赣榆加快融入中心城市组团,形成环海州湾海滨城市三极带动发展态势。突出绿色生态和个性特色,推进东海、灌云、灌南县城向中等城市迈进。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 “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 的方针和 “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经济,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60% 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 35%以下。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出有所行、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对农村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行政村全部通客运班车。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域工业化、城市化、外向化、农业产业化,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争取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100 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互动、城乡融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深入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营造有利于投资兴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统筹整合港口、岸线、土地、自然资源等多种发展要素,强力推进新一轮招商引资,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国际财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突破一批基地型、带动性大项目,实际到帐外资增长2 倍以上,引进国内资金年均 200亿元以上。强化园区集聚效应,提高投资强度,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园区体系,市级以上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分别翻两番以上。提升外贸外经质量和效益,口岸进出口总额、地方自营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外经营业额年均增长20% 以上。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发展 “ 一体两翼 ”港口群,强化主港区,拓展新港区,加快向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方向发展。加快埒子口、灌河口、海头、柘汪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港口吞吐量1.2 亿吨以上、集装箱运量突破 400万标箱,显著提升在沿海港口中的地位。全面建成服务周边、辐射中西部的国际商务中心,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经济,确立在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地位。

迈向和谐社会新阶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重视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16000 元和 5600元。注重解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社会就业相对充分。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促并进的发展格局,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规划建设高教科技园区、市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新档案馆和传染病医院,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绿色消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绿色连云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社会应急救援体系,逐步确立社会信用体系。扎实推进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建设,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创建,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2006年工作意见

今年(2006年)是实施 “ 十一五 ”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2006年)的工作,对于落实新一轮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2006年)政府工作将牢牢把握夯实基础、全面提速两大主题,加大投入、会战东区、重抓环境、力促和谐,确保首战必胜。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4% ,外贸出口增长 16%,实际到帐外资增长 30%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 ‰以内,城市化水平提高 2 个百分点以上。

全市认真抓好十项重点工程:⑴完成海堤达标防护工程,建设海堤公路。⑵建设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⑶实施新海地区南西入口整治工程。⑷建成机场路、东方大道和花果山北路。⑸建设25万吨级矿石码头和客运码头工程。⑹启动建设港口南港区疏港通道。⑺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高教科技园区,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⑻开工建设新沂河50 年一遇工程。⑼实施连岛风情区、国际游艇俱乐部、白沙综合娱乐城工程。⑽建设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工程。

全市重点做好十件实事:⑴城镇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2.5 万人以上,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20万人次。⑵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50%以上。⑷建成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 60 万平方米。⑸完成 40 条城市主次干道和便民道路改造,开通新浦至连云地区公交车,建成通村公路800 公里。⑹实施中山东路以南旧城改造。⑺墟沟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⑻有线电视行政村联网率 80% 以上、入户率达 40%。⑼建成市救护总站紧急救援中心。⑽完成 48 个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总体规划和 300 个村建设规划,启动 50个样板村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为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为核心,加快壮大经济综合实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工业主体经济。做好沿海开发等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进沿海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重化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发展一批投入产出比高、投资回收期短、上下游产业链长的工业项目。推进 50 个重点竣工项目如期建成投产,促进 30个重点开工项目顺利开工实施,推动浮法玻璃二期、益海油化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杜钟氨纶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完成工业投资210 亿元以上, 100 个新增长点项目对工业增长贡献率 70% 以上。引导优势产业扩大规模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 4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规模扩张,争取有 7 户企业营业收入过 10 亿元。进一步培育壮大建筑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20 亿元。按照 “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外向、安全 ”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县域规模特色农业,强化优质稻米、高品质棉等主导品牌,提升林业经济效益,扩大特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县,增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新增农产品品牌 10个。推进园艺、蔬菜、海产品等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外向品牌效应,建设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出口示范区。重点发展一批都市生态观光、农村田野风情和休闲渔业项目。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16 家省级以上和 37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市场化组织程度,发展 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市级农牧业生产、经营、出口协会,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增强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强化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稳步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流通业态下乡,加强农村生产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提升功能打造特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中心,强化口岸 “ 大通关 ”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功能,增加远洋和内贸航线航班,推进中云物流园区和货物交易中心建设。完成港口吞吐量 7000 万吨,集装箱运量 130万标箱,力争 150万标箱。加快推进空港建设,增辟新的航线航班,争取开放航空口岸。整合旅游资源,申报成立花果山影视基地,建设旅游大厦、花果山游客服务中心和云台山数字化风景区,组织 “ 连云港旅游万里行 ” 活动,进一步打造旅游城市品牌。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 77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67亿元。加快发展以专业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8 亿元。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工建设住宅 300万平方米。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完善社区服务网点,新增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积 100 万平方米以上。加快 “ 数字连云港 ”建设,加快开发口岸、物流、地理等信息系统,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注重培育发展商务会展经济,积极承办各类重大节庆经贸活动。建设苏北烟草物流中心。培育商务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等中介服务业。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提高财政支撑保障地方发展能力。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银行信贷和银企合作制度,扩大有效信贷投放,促进保险创新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地方发展功能。

二、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为取向,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

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和破产企业土地、财产变现,加快破产企业职工清偿安置,实施改革发展项目 12 个,实现资产重组 2亿元。进一步整合提高国有资产运作能力,发挥连云发展集团集聚效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骨干企业,启动 “微小企业成长计划 ” ,开展创业辅导服务,重点培育 10 个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新注册私营个体企业注册资本增长 20%以上。注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重点扶持一批骨干担保机构,开展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积极组建完善行业协会、商会,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推进政会分开,促进健康发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推进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归并整合、精简规范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

强力推进新一轮招商引资,继续突出日韩、港台地区,充分开拓欧美、东南亚市场,重点抓好南方资本和环渤海湾地区资本的转移承接,实际到帐外资3.4 亿美元,内联到位资金 190亿元。依托产业布局调整招引重大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在谈的码头建设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产业转移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园区合作模式,增强产业承接能力,力争突破一批产业转移项目。依托自身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提高市场化资本运作水平,开展新能源、硅资源、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产业链招商,努力招引一批见效快、带动力强的龙头基地型项目。结合东部城区加快发展、“ 一体两翼 ”组合港建设,科学规划各类园区,在柘汪、海头、燕尾港和灌河口一线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加强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建设,着力提升东海、海州等都市型工业园,推进昆山工业园、江宁工业园、上海奉城工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沿海临港各产业区道路建设,加快污水处理、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申报保税物流园区。增强园区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构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主体、中心镇园区为基础的园区群。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扶持和培育特色出口商品,引导企业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壮大外贸出口主体,着力引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建立一批规模化大宗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完成外贸出口10.5 亿美元。广泛开展外经合作,推进金海公司境外投资项目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引导有对外承包权的企业提高劳务合作层次。

三、以构建国际海滨城市为龙头,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围绕凸显国际性海滨城市个性特色,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拓展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成果,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抓好城区出入口、干道两侧重点地段的布局规划和单体设计。修编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实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决策水平。健全规划法规体系,增强规划指导、协调、控制能力,强化违法建设查处。

以提升港口综合功能、配套临港产业发展、拓展海滨城市空间为重点,全面掀起东部城区和基础设施会战热潮。按照 “ 延伸一体、扩展两翼 ”发展思路,启动主体港区功能调整和陆域整合,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15万吨级航道扩建,开工建设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墟沟二期 5 万吨级通用泊位、墟沟三期焦炭码头,加快推进 10万吨级氧化铝泊位围堰工程。构筑港口集疏运快速通道和基础支撑体系。规划扩建云台山隧道。实施东陇海线电气化改造,推进客运东站建设和连盐铁路前期工作。启动建设连临高速公路,续建323 、 236省道。做好海河联运前期工作。实施一批河道整治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包庄、虎山、龙尾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全面推进东部城区建设,启动海滨新城抛填工程,加快西墅海滨新城建设,完成大港路、中山路、海棠路环境改造,加大旧城拆迁力度,抓好平山花园、滨海花园等安置小区建设。

完善新海城区路网,加快建设改造凌州路、人民路、新建路等城市主次干道。加强城区拆迁整治,推进新华广场、龙河广场周边地块开发改造,开发建设凤凰新城。加快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道路、公园、滨河重点绿化工程,推进企业、校园、小区园林式建设,新增绿地 150 公顷。西气东输工程投入使用,发展天然气用户 6000 户。加快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深入开展 “ 四城同创 ”活动。注重加强城市细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贴近群众生活。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对重点地段市容环境实施精细管理。加快 “ 平改坡 ”步伐,美化亮化市容,实施亮化项目 35项。净化环境卫生,新建改建公厕、垃圾房等一批环卫设施,实行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推进城管进社区,减少城区环境卫生死角。

四、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出发,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把科教兴市战略落到实处,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发展智力支撑。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做强星火支柱产业,组织实施火炬计划 20 项、星火计划 50 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75亿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计划 20项。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完成农村中小学 “ 六有 ” 工程,推进 “ 校校通 ” 工程,新扩建中小学校舍 10万平方米。加强高校硬件设施建设,提升高校办学层次,推进地方高校申本工作,增强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助推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重点职业技术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延长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抓好公共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筹建境外人才培训基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 1600 人。统筹兼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完善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启动建设老年大学。继续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建设市二院东院区综合楼、传染病院一期工程,加快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 80% 。全面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认真备战省十六届运动会。积极应对第四次生育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遏止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计划生育率 90% 以上。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清洁生产,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发展农村沼气 3000 户。完成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修编,建立土地节约利用机制,落实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强矿山塘口植被恢复,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四县全部通过生态示范区验收。开展农业普查,着手地方志续编。抓好外事、侨务和对台事务,做好气象、防震减灾、新闻出版工作,重视发展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事业。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安定有序的法制环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道德水准和城乡文明程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着力营造讲求实干、崇尚先进的社会风气和互帮互助、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坚持重大问题与人民政协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扩大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启动

“ 五五 ”普法,推动法治连云港建设,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市应急指挥中心。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恢复重建海清寺。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搞好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 五连冠 ”,建成人防应急指挥中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农资、食品、药品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畅通民众诉求渠道,强化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把富民优先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注重解决群众增收、就业、保障等实际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引导企业建立在岗职工收入随效益增长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多层次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做好失地农民补偿、农村税费减免、城市动迁居民安置等工作。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关爱弱势群体,重视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问题,抓好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通过增加培训经费、购买岗位、就业补贴、税费减免等形式,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实行

“ 五保合一 ” 征缴模式。稳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保持在 90% 以上。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五、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重点,加快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面临跨越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弥足珍贵的发展机遇,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牢记宗旨,为民行政。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带着责任抓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层次,提高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带着使命促发展,本领用在干事业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加快推进连云港的跨越发展。带着感情帮民富,以工作实效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确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创新管理,高效行政。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该管的切实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职能部门审批机制创新。大力改进机关作风,认真解决条块分割、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平公正、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决策效果评估制度,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利益。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继续推进政务公开,使政府工作更加“阳光”透明。

严格自律,廉洁行政。坚持从落实制度抓起,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职能,加强招投标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建设,强化权力制约。坚持从逐级监督抓起,把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艰巨而光荣,崭新一年的政府工作繁重而紧迫。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开创连云港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连云港 168路灯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东莞市勤上光电有限公司
连云港市景观膜结构停车棚 标准/JG PVC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希运

M2 13% 徐州景观膜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ZXSEC US13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中兴

13%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 品种: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产品说明:规格定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YH

13% 四川雨禾源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ASA5520-K8 4个千兆端口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思科

13%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旋转铜门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 1014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上海如雅铜门

13%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西海棠 Ф15公分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西安海川

13% 西安海川苗木专业合作社
西海棠 Ф10公分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西安海川

13% 西安海川苗木专业合作社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高空工作 GTC14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NKR55LLW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BJ1041QC4S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EQ1050T2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10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8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7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A4|106幅 1 查看价格 广州三三标识制作有限公司 广东  云浮市 2022-03-17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28个 2 查看价格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4-26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60个 2 查看价格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4-26
连云港168路灯 连云港168路灯|7880副 1 查看价格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市 2015-06-04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1台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蕴创电气有限公司 全国   2021-05-10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接入交换机1 交换容量≥330Gbps,包转发率≥130Mbps,48 端口千兆以太网电口,4 个万兆光口;支持 802.1X,支持 IPv4/IPv6 静态路由,支持 RIP/RIPng,支持 OSPFV1/V2/V3|20套 2 查看价格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4-26
政府钱广场标志 详见图纸|1套 1 查看价格 广州冠庆广告制作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0-12-14
政府公益广告布 -|1200m² 2 查看价格 广州市交点广告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   2018-06-15

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常见问题

  • 连云港市政府到解放东路的路线

    公交线路:121路 → 25路,全程约7.0公里1、从连云港市政府步行约620米,到达市政府北站2、乘坐121路,经过7站, 到达万润花园站3、乘坐25路,经过6站, 到达新浦农场站4、步行约100米...

  • 连云港市政府采购网2015年定点印刷开始招标了吗

    这个你直接到这个网,他们有发布消息的,要注意关注哟,要不然就错过了这个机会了,所以要每天看看的,如果要得到准确消息,还可以找他们的工作人员套套近乎,问问相关的消息就可以了。。。。。

  • 泰安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计生委市审计局市环保局...

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文献

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9KB

页数: 30页

评分: 4.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 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与总结 刚刚过去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 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的压力 和挑战前所未有。 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 我们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形势,从容决策应对,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抢抓重大历史机遇, 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 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35亿元,增 长 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00亿元,增长 28.6%;社会消费品 零 售 总 额 369.4 亿 元 , 增长 19%。 三 次 产业 结 构 调 整 为 16.2:47.3:36.5 。 ———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完成财政总收入 232.3 亿元,增长 28.6%

立即下载
2011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9KB

页数: 31页

评分: 4.8

杨省世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 年工作情况 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 委的领导下,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 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 1410 亿元,增长 13%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 462 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 180 亿元,分别增长 31.2% 和 27.4%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 额、出口额分 别增长 24.7% 、17.3% 、 42.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4% 和 16%。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 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来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 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沿海开发三年 行动方案,大力推进

立即下载

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及“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121.2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163.9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121.9亿元,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8533元。粮食总产203万吨,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实现利润10.4亿元,分别增长24%和111.3%。全社会用电量30.3亿千瓦时,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2亿元,增长13.9%。

财政和金融实力明显增强。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3.98亿元,在全省提升3个位次,增长38.2%。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6.05亿元,增长4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5.1亿元,贷款余额203.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9%和12.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9亿元,增长48.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3亿元,增长48.7%。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进出口总额1.09亿美元,增长46%,其中出口创汇6795万美元,增长2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06万美元,增长28%;引进省外资金44.5亿元,居全省第3位。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5万人,其中“4050”人员1.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0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2714元,增长1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五”期间开封发展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性跨越,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了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发展的成效突出表现在:

五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7.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8%。城镇化率达到33%,比“九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尉氏县、开封县、杞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了亿元。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比“九五”末增加247万亩。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9万亩。人均畜牧业产值居全省第3位。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肉类、乳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4.2万吨和1.3万吨。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劳务输出达到95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46亿元。去年旅游接待量16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6亿元,比“九五”末分别增长133%和107%。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7个。龙亭湖、包公湖景区分别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风景旅游区。

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2%,累计完成369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3倍。新建重点项目124个,完成投资143亿元。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完成了黄蔡河、涡河、贾鲁河整治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实施了9项国家级和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近2亿元。城乡电网改造投资10.6亿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7万千瓦、变电容量1086兆伏安。投入141.5亿元新改建公路3381公里,新增“村村通”行政村1666个。公路通车总里程73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7公里。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盘活存量土地1605亩,保障了建设用地需要。

五年来,改革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实行了“区带乡”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40家国有企业通过改组、改造、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完成了新一轮市、县(区)、乡(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乡财县管”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干线公路养护体制等交通改革任务。市政、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都迈出了新步伐。

五年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效能革命和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建立了外来投资企业“绿卡”服务制度,开通了企业信用网。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和投资项目代理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以小时为单位的行政审批承诺。行政审批事项由1485项精简到207项。通过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赴香港、厦门、大连、杭州、温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及举办菊会,广交了一批客商,签约了一批项目,引来了一批资金。“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804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7%。平煤集团、晋煤集团、北京汇源、杭州开元、南京雨润、吉林皓月、辅仁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开封。扩大对外贸易,“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出口创汇2.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9%。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永川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五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编制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100余项。投资30多亿元,完成了东京大道、内顺城路、大梁路和宋城路向西延伸等70多公里道路建设工程。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开工建设。整治了金明广场至东司门道路景观,改造市区背街84条。城市人均道路面积7.9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3.7平方米。新增供水管网155公里、排水管网58.4公里、燃气管网291公里。新建了森林公园、午朝门广场、大梁门绿地和环城公园一期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1.1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88.3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27.4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7平方米。出让土地5370亩,土地纯收益9.1亿元。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完善了城市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了创“三城”工作,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荣获了省园林城市称号。

五年来,社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科技计划911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级288项,4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我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省政府下达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金奖115个、银奖108个,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被列为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首批重点剧目。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级比赛金牌8枚、省级比赛金牌300枚。夺取抗击“非典”重大胜利后,启动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城镇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尉氏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达到59.6万人,兰考县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购买假冒伪劣药品先行“1 1”赔付的措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统计、对台、侨务、人防、气象、档案、史志、残疾人事业、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加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落实了奖励扶助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五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70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均分别在5万人和3万人以上。为扶持下岗职工就业,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4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成了10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养老保险费年征收突破5亿元,失业保险费年征收突破4000万元。10.7万名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8万多名农村特困群众享受到定期定量补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资金4324万元。免除了农业税,为种粮农民兑现直接补贴6480万元。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积极成效。取得了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完成了兰考县谷营黄河滩区1.15万人的移民迁建工程。修建沼气池1.16万座。完成了145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投入4881万元,解决了2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再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完成了第四届、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深化政务、厂务、村务“三公开”,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市、县、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组织干部驻村和下访,实行公安机关“开门大接访”,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和热点问题。以争创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为目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打掉了一批涉黑、涉恶、涉霸犯罪团伙,有效治理了社会治安环境。强化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实现开封复兴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值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各界人士以及关心、支持开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开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系开封长远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消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很重;经济外向度较低,经济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亟待增强,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较为困难;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社会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开封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这都给我市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经过“十五”的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自身优势在展现,发展活力在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珍惜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保持“十五”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让开封在中华大地上重现光彩。

根据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汴、开放引进、旅游带动、加快城镇化步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在创新中跨越,在开放中振兴,在奋斗中崛起,为实现开封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年达到7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7:48: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0年达到39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达到27亿元。城镇化率提高到48%。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6亿美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创新型城市和文化强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始终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汴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五是坚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彰显宋都古城特色,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提升开封核心竞争力。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活力,构建和谐开封。

“十一五”重点抓住八大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高工业竞争力

抓住省委、省政府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的机遇,以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优势企业团队为核心,促进工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效益提高。优化工业布局。高标准做好杏花营工业区、汪屯工业区、边村工业区、黄龙工业区和尉氏县、兰考县、杞县工业区的规划工作,引导新上工业项目和搬迁企业向工业区集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产业培育、辐射带动、研发孵化的作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壮大纺织、食品、化工、医药和机械设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尉氏县、兰考县、通许县纺织工业带建设,支持尉氏棉业集团、天隆纺织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提升纺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果蔬饮料、粮食、肉类、大蒜、花生深加工业,抓好皓月集团肉牛加工、汇源三期等项目。以平煤集团、晋煤集团投资开封为契机,加快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的发展。支持开药集团、天地药业、康诺药业、前锋制药厂、河大制药厂等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医药生产能力。以空分集团、仪表有限公司、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提高专用设备制造水平。整合工业资源。运用市场、政策、行业自律等手段,整合汽车配件、空分设备、空间结构和预应力设备等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多渠道引进外来资本参与企业改制和新产品开发,加大投入,培育品牌,逐步改变我市工业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的状况,使企业做强、做精、做久、做大。抓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1.3亿元。引导企业狠抓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放心、放开、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充实资本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节约。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从严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广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清理整治砖瓦窑场,逐步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二)加强“三农”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搞好试点,积极推进,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借鉴先进经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开封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抓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村容村貌规划、和谐村建设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措施。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兑现奖惩,支持五县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用好新增大工业项目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壮大二、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质小麦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组建涉农产业链技术促进中心,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提供关键技术、现代工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龙头企业达到11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20个。发展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和畜产品加工业,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成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打造劳务品牌。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其中免费培训5万人;实现劳务输出100万人次,劳务收入50亿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通柏油路建设任务,建成82个乡镇汽车站和400个行政村招呼站。抓好涡河、贾鲁河、黄蔡河骨干河道整治和赵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农业灌溉三期工程。继续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让10万农民喝上洁净水。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10%。完成5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抓好造林绿化工程,努力实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2007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好准备。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创新农村供销社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和合作经济组织。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转变乡镇机构职能,确保乡镇机关事业人员只减不增。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文明进步。

(三)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抓住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成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在沿线展开产业、商住、文化、生态建设布局。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及郑州市相关部门的对口交流与合作,推进郑汴两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对接互动、共同发展。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我市聚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人人为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的浓厚氛围。加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编制宋都古城复建规划和2006年至2010年城市建设规划。严格规划审批管理,规划审批事先经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和公示,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加快汴西新区建设,完成夷山大街和黄河大街南北延伸工程。改造和完善东区基础设施,建成曹门至阿深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启动边村工业区建设,加快城市向东拓展延伸。通过西区和东区建设,推动老城区机关、企业和人口外迁。以开封城墙保护、水系工程建设和历史街区修复为重点,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努力形成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的城市风貌。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抓好县城和朱仙镇等省定8个重点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我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以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理顺政府管理部门与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关系,使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对公益性文化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重点拉开分配档次,创新管理机制。对经营性文化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网络服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推介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封分中心。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保护和发展开封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对19家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和转企改制,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加快宾馆、酒店、旅游购物中心的改造和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建设,开发县郊旅游资源,丰富“夜游开封”活动,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促销相结合的旅游促销机制。全年旅游接待量达到18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亿元。改造和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卖代理等新兴流通方式。

(五)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为前提,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对缺乏战略投资者参与的已改制企业要积极寻求战略投资合作伙伴,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严格考试录用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依法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队伍管理体系。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做好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搞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完成市污水处理中心和供水、公交、环卫、园林系统改制任务。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扩大和规范政府采购,做好国库集中收付工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抓好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本重组、资产优化和业务创新。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开封发展。

(六)实施对外开放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督查认定机制,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坚持利用外资与引进内资、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并重,着力在引进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招商引资专业队伍建设,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长珠闽投资贸易洽谈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招商活动,办好菊花花会。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扩大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医药、化工、耐火材料、服装、机电和农副产品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服务和国际劳务输出。着力建设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舆论等手段,优化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和信用环境。深化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继续开展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理顺外商投诉受理中心和外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职能,发挥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作用,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加大企业周边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治理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诚信开封。

(七)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项目带动,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介、上报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把服务项目、建成项目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局面。今年全市共安排113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省定重点建设项目13个。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阿深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段和开封至通许段分别投资8.1亿元和9.5亿元。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要建成使用。五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八)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构建和谐开封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进步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整合科技资源,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开封经济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分配制度,实行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好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确定的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试验站等四大科研基地。教育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建设。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推进开封大学、开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院校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全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建设和谐开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发展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培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保险费征缴力度。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和特困重保。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督促各类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秩序,强化医院管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认真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规范信访秩序,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平安开封”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以“两抢一盗”(抢劫、抢夺和盗窃)为重点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搞好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地逐步撤销城市街道办事处,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工作机制,完善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区。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惠济河、涡河、贾鲁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抓好水、空气、噪声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在省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继续做好统计、外事、对台、侨务、人防、气象、档案、史志、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评制度,增加衡量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发展电子政务,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精简办事程序,履行服务承诺。察民情、解民忧,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搞好行政复议工作。实行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健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严格执行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项目招投标、土地“招拍挂”、国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等制度,严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府。

求真务实,加强政风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防止急功近利,力戒心浮气躁,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标准,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在创新中跨越,在开放中振兴,在奋斗中崛起,为建设繁荣、兴旺、发达的新开封,实现开封复兴而努力奋斗!

2003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呈现积极变化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克服“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万众一心,奋力拚搏,顺利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结构调整

一、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经济质量有效改善

全力推进工业强市,主体经济地位快速提升。东陇海产业带规划建设,临港开发正式启动,益海粮油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三期油化工项目得到落实,榆嘉制药、亚邦化工等一批临海特色型项目进展迅速,一些大型临港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各类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在建过千万元的180个工业项目80%以上进入园区,投资过亿元项目18个,工业经济加速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聚。60个新增长点项目对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贡献率分别为66.1%和72.8%。完成工业投资120亿元,中电华威环氧模塑料、东海硅微粉等2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电公司2台33万千瓦机组、罗盖特精细化工等30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2户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质量工作得到新提高,新确认江苏名牌产品24个,长江三角牌纯碱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三资企业、私营工业产值分别增长32%和30.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左右。国内外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4.5%。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改革创新进展

二、改革领域不断拓展,体制创新取得突破

三年改革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市属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95%,90%中小企业国有集体资本退出,有效重组存量资产11亿元。恒瑞医药完成国有股权转让,燃气公司出让70%股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4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153户,注册资本过百万元的企业774户、超千万元的企业85户,涌现了太平洋石英制品等一批骨干企业。企业上市稳步推进,完成港口股份上市申报和如意股份配股申报,正大天晴、德邦兴华、豪森药业通过上市辅导验收。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监督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市资产经营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等投资主体保持良性运作,新组建港口集团、商业资产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和东海、灌南、连云等县区资产经营公司,国有资产市场化运营步伐加快。

各项配套改革整体推进。事业单位评聘分开和竞争上岗全面推行,100多家单位试行分配制度改革。市级部门预算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快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税收扶持政策明显优化,外贸出口退税政策得到落实。实施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和重点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取消、调整审批事项366项。在全省率先建立市招投标中心。商贸流通、土地流转和户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医疗卫生药品三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招商引资情况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进程加快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倍增计划",认真开展“日韩招商年”活动,积极发挥友城、侨眷资源优势,注重加强对台招商,务实组织东南沿海、陆桥沿线等境内招商,成功承办第五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举办临港产业合作恳谈会和东海水晶节,引进外资内资均实现倍增目标。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9.3亿美元,其中出口5.6亿美元,增长12%,外贸依存度提高2.3个百分点。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项目建设

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带动能力增强

着力实施项目大推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增长15.2%,实施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社会服务等36项重点项目。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东盐河整治、大浦河应急治理、烧香河北闸拆建等重点水利工程顺利推进。连徐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连盐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国省道146公里。完成港口10万吨级散货泊位水工工程,2个第五代集装箱泊位、10万平方米保税库开工建设。民航候机楼主体竣工。核电站1、2号机组主体设备安装调试,220千伏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展开,建成场外核应急指挥中心、核电环境监测中心和地震监测网。双湖、玉带变电所等12项重点电网项目进展顺利。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34万门、宽带用户1.3万户,小灵通市县乡镇联网,联通综合通信楼建成,江苏通信和中国卫星通信连云港分公司成立,电子政务快速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监测网建成使用。市新图书馆、淮工体育馆和教学实验综合楼交付使用,新海高中综合训练馆、东方医院门急诊楼主体建成,市妇儿活动中心、新博物馆、新闻中心、广电中心二期、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开工建设。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科教社会事业

五、科技教育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项目21个、星火计划项目44个。

文化、广电、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女子民乐团成功出访欧洲五国,市少儿图书馆对外开放,广场、社区和“全民读书月”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物保护得到重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可持续发展协调推进。计划生育“十五”创建活动全面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东海县被确定为全国“关爱女孩行动工程”试点县。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思想法制建设

六、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开展,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奖。“抗非”典型耿文灿精神得到重点宣扬,“6000元现象”宣传讨论促进了社会风气转变,文明诚信、关爱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陇海步行街被命名为省“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推荐奥运吉祥物、“神奇浪漫之都”巡回摄影展、中央电视台《西游记》专题片等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了连云港的海内外影响,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双拥工作社会化有序推进,连续第四次获国家双拥模范城称号。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生活水平

七、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继续加强

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0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增长8%。人均储蓄增加523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个百分点。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0部。归集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2.5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130户特困户住上廉租房。全面实施农村七件实事。改造草危房9588户,帮助灾民建房4635户。新增改水受益人口31万人。建成农村道路707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35%。取消农林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实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农民负担监督卡入户率99.4%。四级联动帮扶到户4.5万户。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7626万元。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投入资金1.5亿元。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生活保障向就业保障转变,成立特困群体再就业援助中心,创建再就业一条街等再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87%。多渠道输出农村劳动力68.6万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9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78万元、失业保险金5800万元,投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90万元。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心得体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结果,是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连部省属单位和支持连云港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必须强力推进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地区发展的第一成本,思想解放越深刻越到位,发展成本越低、发展步伐越快。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地区发展的第一成本,思想解放越深刻越到位,发展成本越低、发展步伐越快。过去一年,在工业企业和社会公共产品国有股权转让、吸纳外来资源等方面勇于突破,初步建立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集聚的政策新机制,进一步夯实了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基础,激发了创业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

二是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新途径,是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过去一年,为优化工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全市注重特色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重大项目向临港地带集中;为有效经营城市,适时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城市大开发大建设;为推进临港开发,坚持实施东部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港口与城市全面融合,开创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必须着力营造发展氛围。抓住时机营造乘势而上氛围,是释放生产力实现快速崛起的必备条件。过去一年,全市深入开展发展项目大推进、服务环境大建设活动,组织实施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和临港产业大开发,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倍增计划,着力强化重大事项督查督办,全力打造投资成本洼地、客商兴业热土,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是必须狠抓关键发展措施。把握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是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过去一年,全市以项目化推进为重点,确保各项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以国企改革攻坚克难为突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以宣传推介为手段,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以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劳务输出等为途径,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重点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是必须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效能,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过去一年,为广揽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各级政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手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为市场主体服务;为切实改善民生,着力实施七件实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努力体现执政为民宗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体竞争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发展还缺少大项目支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需要持续改善,政府职能有待继续转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条例全文

2005年工作的回顾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构建和谐营口为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2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亿元,增长14.6%;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9009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4503元,增长16.4%。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9.5%。粮食总产量67.5万吨,增长11.6%,水果、水产品、蔬菜、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新建、扩建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20个,总投资达5.5亿元。完成农用地环评225万亩,推进了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和市场准入制度试点工作。新建灌溉工程26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万亩。完成人工造林6.4万亩,植树1605万株。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有效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全年免征农业税2877万元,取消不合理涉农收费205万元。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95.4亿元,增长2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0.9亿元,增长40.4%;利税总额38.1亿元,增长25%。实施国有企业改制54户,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改革任务。民营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快速发展,实现企业增加值249.6亿元,增长24.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5%。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54项,开发新产品755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3.7亿元,增长71.3%。全市省以上名牌产品达到32种,盼盼集团、三征公司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名牌牵动作用显著增强。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8家,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41%;引进内资85.2亿元,增长19.6%。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48项,其中5000万元以上109项。完成进出口总额15.1亿美元,增长27.9%,其中出口10.2亿美元,增长30.3%。先导区作用不断增强,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9300万美元,增长28%;出口创汇4.6亿美元,增长30%。高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33个,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4亿元,增长1倍。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港池油品及液体化工码头等工程顺利投产,全年完成吞吐量7537万吨,增长26.1%;集装箱运量78.7万标箱,增长35%。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列入省政府“十一五”规划,一期40平方公里土地整理工程已全面展开。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综合功能明显提升。棚户区改造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7个,拆迁占地面积133.8万平方米,回迁楼开工面积达52.3万平方米。重点工程得到全面实施,滨海热电厂、西部污水处理一期、市区供水管网改造一期、中水回用土建工程等项目如期完成;取缔污染严重的小锅炉42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84万平方米。年初确定为市民办的15件实事已完成10件,其余5件跨年度工程正按计划实施。全年出让土地使用权26宗,成交金额9.5亿元。城市综合治理效果明显,亮化、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得到提高,大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水平。

切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集中支付等项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打造“阳光财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2亿元,增长25.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2亿元,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262亿元,增长13.5%。商业性保费收入9.2亿元,增长23.5%。不良贷款比率比年初下降18.6个百分点,金融安全区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不良贷款置换,农村信用社在全省率先完成增资扩股任务。

强化就业和扶贫帮困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8.8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2%,在全省提前半年率先解决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1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1.9%。新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12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扩面5.19万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5万人。对6.8万名城市困难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并对重点低保对象实施了分类救助。全年共接收社会捐赠款物1117万元,救助城乡贫困群众3.05万户。

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2项,引进和推广科技新品种42个、新技术13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3%。教育事业发展较快,高考、中考工作取得新成绩,“双高普九”工作扎实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和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展顺利,消灭了现存D级危房。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成功举办了母亲节等重大节庆文艺演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重视,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广电事业取得新发展,开通了数字电视业务,实现了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计划生育取得新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9‰。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9件,政协提案234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9.6%。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三五”依法治市工作,“法治营口”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进警务改革,强力开展破案攻坚和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被评为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市。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实行重点案件领导包案制度,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0%。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加强了政风、行风建设,政务环境得到改善。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双拥成果得到巩固。

各位代表,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弘扬昂扬向上的发展气势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经受了经济体制转轨的重大考验,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的严峻挑战,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因素,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任务。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九五”期间增长2.45倍。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03倍,经济总量由全省第9位上升至第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7倍;港口吞吐量增长2.32倍。过去的五年,我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了全面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驻营各单位对政府工作监督、帮助、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向驻营部队和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营口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很重;二是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利用外资的规模不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项目较少;四是地方财政供给不足,债务负担沉重,收支矛盾突出;五是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很困难;六是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不够,少数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政不勤、为政不实、为政不廉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06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2006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按照省委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速推进营口经济的全面振兴。

2006年市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实现“沿海率先崛起”和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构建和谐营口,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3.12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0%;出口创汇12.75亿美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951元,增长1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增长。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50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8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3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8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年均增长10%。

突出战略重点,把握发展大局。坚持总量扩张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的原则,以改革促开放、促调整、促发展;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营口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二)深入开展“工业发展年”活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积极营造氛围,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振兴营口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把“工业化”作为实现经济总量扩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发展大工业为目标,通过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高技能劳动力输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项目为纲,强化项目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建立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和领导责任制,把全社会的各种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项目开发建设上。坚持大小项目并举的方针,加快鞍钢营口新区、五矿中板、重交沥青、钛白粉等重大项目推进,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项目,全年新开工建设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其中亿元以上80个。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紧紧围绕“抓产品、上项目、壮企业、兴产业”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精心打造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促进中小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形成骨干带动、产业密集、链条完善的产业体系。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按照《营口市深化企业改革实施方案》,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全年完成列入省考核范围的国有企业改制10户,列入市考核范围的国有及集体企业改制80户。要进一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其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促进民营企业的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全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加速培育科技先导型企业,新建企业技术中心10个,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开发重点新产品20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60亿元。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并实施奖励政策,加强对重点产品和骨干企业的扶持,积极培育和壮大品牌优势。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制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高度重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在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抓好6户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20个重点节能项目实施,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提高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大力开展水、土地、能源等的综合利用,积极倡导建设环境友好企业和争做环境友好公民。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三水一牧一菜”为重点,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在140万亩。提高水产业精养水平,全年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正确处理林畜矛盾,加快畜牧饲养小区、饲养场建设,畜牧业产值增长10%以上。推进盖州国家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果品质量。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全年新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无公害生产品种20个。建立和完善柞蚕、水果等10个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9000万美元,增长12.5%。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18%以上。全年新建续建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20个,兴建大型综合市场6个。搞好以库塘井窖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全年完成造林4万亩,植树800万株。强化小城镇和村屯的规划、管理,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坚决制止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积极扩大外引内联,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力拓展招商领域和渠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加快沿海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的需求,策划包装100个市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强化对重点国家、地区及重点企业外资项目的服务和推进。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政策,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指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的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加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合作,主动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全年组织内联招商团组100个,落实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联项目200项,力争引进内资100亿元。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出口新增长。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外贸资金,确保各项鼓励出口政策落实到位。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商品交易会和博览会,寻求出口商机。积极参与商品配额招投标工作,扩大纺织品和镁制品的出口份额。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规范企业行为,有效规避贸易风险。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区要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项目的集聚区、港口城市经济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谐社会的先行区”的要求,充分依托港口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扩大外引内联。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确保达到1.2亿美元,出口创汇5.66亿美元。高新区要利用土地储备丰富和邻近主城区的优势,以开发高科技项目和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

(五)继续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速沿海经济带建设

进一步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全面提高集疏运能力。以打造港口经济平台和建设服务东北的物流基地为目标,加速推进鲅鱼圈港口四期、航道改造、仙人岛港区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改造营口老港区,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着手谋划港前物流保税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信息服务系统,实施好“大通关”工程,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货源开发,加大航线密度。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9000万吨,集装箱运量100万标箱。

积极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打造营口经济重要增长极。以营口港为辐射点,以沈大高速、哈大公路和滨海公路为框架,科学制定沿海1600平方公里“金三角”经济区宏观规划。6月底前完成120平方公里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发展战略规划和40平方公里起步区详规,当年实现基本建设投资10亿元,确保完成土地回填10平方公里。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的原则,包装、储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同时,加快兴建仙人岛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等各类园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乡综合服务功能

改造提升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依托,优化城市商业布局,着力构建多层级的商品流通网络。积极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全年发展农村便民连锁店300家。完善社区连锁和配送便民服务网络,努力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强市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搞好企业信息化试点和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法律、会计、保险、审计、公证、咨询等中介组织,努力为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强化物流服务功能。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促进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营口港综合物流区、大石桥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等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原材料和商品批发、配送、运输和仓储服务物流企业。

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全面提高旅游业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海上旅游、温泉旅游和生态旅游,重点抓好西炮台遗址公园、鲅鱼圈月亮湖公园等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第十二届望儿山母亲节。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7亿元,增长15%,力争年内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七)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

加强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要按照争创国家卫生城和环保模范城的总体部署,完善“门前五包”责任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解决好小街小巷、非物业小区和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建立环卫保洁长效机制。严格实施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搞好城市烟尘、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以扩大城区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为切入点,重点抓好辽河两岸、新建道路和住宅小区绿化,加强永远角区域生态保护,全年完成市区植树20万株,新增绿地50公顷。

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好实事。今年(2006年)要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办好15件实事:(1)改造棚户区30万平方米;(2)建设市区南部排涝工程;(3)改造市区供水管网150公里;(4)改扩建市区小街小巷道路9万平方米;(5)改造市区供热管网100公里;(6)新建和改造环卫公厕85座;(7)改造住宅小区7个;(8)改造河北街城区和渡口设施;(9)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0)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网;(11)新建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12)新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3)新建食品检验中心;(14)构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15)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同时,要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滨海热电厂二期、营柳路、庄林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竣工、早受益。

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促进城市资产经营。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好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开发区规划修编、小城镇规划完善和农民新村规划引导工作。强化规划管理,坚决查处违章乱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建筑市场、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地段的经常性管理,保持顺畅的交通秩序。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规范房地产开发和交易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制度,提高国土资产收益水平。深化环卫、绿化、公交、水务等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努力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发展产业化。

(八)切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财政收入级次,建立健全奖惩约束机制,促进增收节支,壮大县乡财源。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抓好重点财源,努力挖掘小税种的增收潜力。理顺财政体制,整合财力资源,壮大政府可控财力。转变财政对企业的支持方式,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坚持科学依法理财,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项改革,建立收入征收权、财力分配权、资金使用权、财政管理权相互制约机制。调整财政资金投向,重点向“三农”、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倾斜。加强市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制止税收返还等不规范的补助形式。大力压缩消费性支出,节约公用经费等项开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举债、担保行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偿债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和实施股份制改革。做好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条件吸引外埠银行进入我市。加强与国家开发行、农发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促进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辅导工作,完成港务股份股权分置改革。

(九)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把增加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就业政策,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确保为每个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6.5万人。全面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进一步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

积极规范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提率和扩面为重点,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确保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记清率和上解率达到100%。实行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步伐。研究制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参保人员负担。巩固城市低保成果,提高对重点地区、重点对象的救助水平,规范农村低保工作。

更加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救助方式,加快建立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今年(2006年)围绕解决特困群体生活困难,市政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台帮扶政策。(1)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在乡老复员军人和7-10级伤残军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应急医疗救助。(2)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资助体系,由市、市(县)区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筹集资金,对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行资助。(3)对棚户区改造安置中的特困户给予适当补贴,对特困家庭给予供暖补助。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突出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生产扶贫,着重增强其“造血”能力。

(十)积极发展科技、教育等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机制,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科技兴企、科技兴农进程,逐步完善区域科技服务网络,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40个,推广实用技术15项。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申报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确保增长30%。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坚持以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为目标,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工作,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区域化、特色化的原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和校企合作,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重视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形成各类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完善吸纳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教育培训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机制和以利益分配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加速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

重视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繁荣和净化文化市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重点公共卫生机构的技术装备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坚持依法治育方针,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新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3‰。大力推进广电事业发展,积极拓展广播电视业务,不断提高节目编播质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营口的热情。加强诚信教育,提高社会公信度。以未成年人为重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拓展精神文明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推动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创建活动再上新水平。

(十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体系。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增进社会和谐。

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四五”依法治市活动,促进各项工作依法管理。以打造“平安营口”为目标,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治安秩序,增强城乡居民的安全感。搞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加强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做好社会拥军、科技拥军工作,争取再次进入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矿山、石化、易燃易爆品等生产企业、重点建设项目、交通运输和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搞好消防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排查整改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切实做好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落实《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不断完善各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强化民本意识,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敢于触及矛盾,善于破解难题,认真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人员队伍建设,引导干部以超常规的思路谋划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全面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建设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施联合审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绩效评估制,促进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力求做到创新体制,增强活力。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实话、办实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继续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提高行政效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真务实风气。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从严治政,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充分发挥监察、审计、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等监督机构的作用,加强对行政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营口振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力量,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奋力开拓,确保圆满完成今年(2006年)的各项任务,努力开创“十一五”营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连云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