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信息

中文名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人 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
报告时间 2012年1月11日 背    景 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预计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0亿元,增长13%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46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分别增长31.2%和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4.7%、17.3%、4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6%。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来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

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沿海开发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港口航道、码头和集疏运体系建设。30万吨级航道完成投资14.2亿元,连云港区具备20万吨级船舶通航条件,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主体完工。连云港区氧化铝、散化肥泊位具备投产条件,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完成工可报告,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开工,燕尾港3万吨级码头竣工。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铁路电力机车直通进港,东疏港道路建成通车。全面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204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蔷薇河下游清淤、大型泵站改造加快实施,500千伏伊芦、220千伏灌河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沿海开发的硬件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开发园区产业承载功能有效提升。引导开发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市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园加快建设,恒瑞研发中心建成使用,康缘、豪森等一批医药产业园完成主体工程,中日纳米研究院揭牌成立。徐圩新区基本形成“四纵四横”路网框架,珠江钢管、宝通镍业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东海硅材料、赣榆海洋产业、灌南船舶、灌云农业机械等特色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省级共建园区增至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16.2个百分点。

重大事项取得进展。经过努力,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首个国家级区域合作示范区。积极参与省沿海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工作,编制完成省级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规划。徐圩新区规划环评通过审核。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园申报取得进展。国家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挂牌运营,全国焦炭期货交割库获批设立。两翼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大力争取炼化一体化、液化天然气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市成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产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工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基础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强。完成工业投资75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8个百分点。组建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硅材料、盐化工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临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着力增强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实施“百企培育工程”,规模企业达到1228家,过1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48家和3家。加大扶持力度,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新增中小企业贷款8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到60.4%。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抓手,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40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37项,申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28个,港口船用岸电系统成为全国水运节能减排推广项目。

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港口新开加密集装箱航线14条,新辟霍尔果斯、喀什过境通道2条,新增内陆物流场站1家,铁水联运成为国家首批示范项目,完成吞吐量1.66亿吨、集装箱运量485万标箱,港口服务中西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航新辟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和23%。加快商贸设施建设,沃尔玛、家乐福超市和义乌小商品城、华东物料城一期等建成开业。启动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新改建平价商店45家、农家店209家。浦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开业,实现金融生态县全覆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取得新成效。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克服冬春连旱不利影响,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增高效农业31万亩、高效渔业1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水果、苗木花卉、泥鳅养殖等规模不断扩大,东海县获得“中国花木之乡”称号,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4家、龙头企业5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5万亩。完成农产品出口3.4亿美元,增长14.5%。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乡镇全覆盖。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

城市形象稳步提升。协调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3%。东部城区展现新的海滨风貌,连云新城新增陆域面积10平方公里。新海城区加速互联东进,科教创业园区等新区开发稳步推进。实施南极北路、陇海东路等旧城改造项目57个,完成拆迁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昌圩湖、玉带河等景观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城市绿地520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城管开通运行。“四城同创”扎实推进,园林城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金海大厦、金港湾大厦竣工使用,润科现代服务业中心基本建成。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海湾路、汇海路大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完工,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南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新建改建自来水管道40公里、污水管网20公里,污水处理率82%。完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修建便民道路30条,整治人行道板2万平方米,新增人防工程16万平方米,新开优化公交线路16条,城市对人口、产业的承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强化城乡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县县城彰显个性魅力,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具有特色规模的小城镇加快形成,新增省级康居示范村4个、新农村建设先进村15个。积极兴办农村实事,建成农村公路884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率85%,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99.5%。解决了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完成11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258条县乡河道疏浚,完成绿化造林13.7万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4。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681平方公里。

四、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12家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化为特殊类贷款公司,新组建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公司,重组交通建设、城市建设和润财投资公司,对公共项目的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发行短期融资券15亿元,3家企业进入证监会发审程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7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组织483家,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城市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外资6.6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25亿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亿美元。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强外派劳务市场管理和应急处置。推进区域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南北共建机制,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海关、海事、国检、边检等单位加强整体联动,口岸服务进一步优化。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等部门积极发挥促进开放作用,与韩国群山市、光阳市缔结友好城市。

创新要素加快汇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跨越发展,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财政科技投入增长45%。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建成东海硅材料等国家和省质量检测中心3个,新增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8个。高校创新载体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70%以上大中型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获批项目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恒瑞伊立替康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注射液,“康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5%。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引进硕士以上人才749名,27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79名高层次人才获得专项资助,落实人才安置房100套。

五、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创业就业带动富民,实施全民创业助推行动、就业再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7.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31元,城乡低保人均月提高到300元和210元。持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公共财力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达66.7%。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上,覆盖率达95%以上。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均达99.5%。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989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917户。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前一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完善社会救助网络,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比例,健全价格动态补贴机制,开展慈善助困,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序推进,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使用,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完成迁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挂牌招生。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家,组建市级医疗集团3个,卫生监督机构全部达到省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在第七届城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全面做好人口管理服务,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及民族宗教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档案、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老区开发事业不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显著。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行动,市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开山岛夫妻哨”入选2011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县乡换届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创建活动,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信访维稳协调处置机制,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达到90%以上。加强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地沟油等专项整治,顺利通过省食品安全考核评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校车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实施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工程,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得到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43件、政协委员提案427件。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努力提升决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改革公文办理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坚持勤政廉政,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促进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共连云港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连部省属单位,向热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利用外资难度增加;城市功能还不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改善群众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投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少数部门和单位服务发展的主动性、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还不够强,政府整体执行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工作意见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战略部署、实现沿海开发三年突破的决战之年,也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不可低估,但就连云港而言,总体上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的机遇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国家已经释放出对宏观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积极信号,宏观政策环境将进一步趋好;我市拥有的四个国家战略聚焦叠加的效应不断释放,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全市上下抓转型、促发展的干劲更加高昂,加快崛起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克难奋进的顽强斗志,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奋起争先,昂扬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夺取新胜利!

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委“八项工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围绕“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转型升级”年度工作主题,坚持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原则,加快港口建设,做大做强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三农”工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不断增进民生幸福,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 : 47.8 : 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市政府将坚持把增进民生幸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70%以上的公共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扎实推进城市快速公交、饮用水保障、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校舍安全、农贸市场改造、专类公园、卫生信息平台、全民健身、社会福利中心等十大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示范区建设为带动、以政策项目为推动,着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把政策支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

加速“一体两翼”港口建设。启动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建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和徐圩、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灌河港区口门2万吨级航道主体工程。连云港区旗台防波堤投入使用,大堤作业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开工建设。加快徐圩港区防波堤、2个10万吨级散货码头建设。基本建成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并开港运营。建成连云港区中云内河港29个泊位。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全面加快北疏港道路、矿石输送机隧道工程建设,基本建成30万吨级矿石码头配套铁路专用线。加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临海高等级公路及310等国省道建设改造,完成盐河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连盐铁路征地拆迁,争取全线开工建设。加快500千伏临海、220千伏洋桥、110千伏中云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加快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编制建设行动方案,突出抓好先导区建设。强势推进徐圩新区重大产业、功能平台、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大陆桥合作论坛永久会馆、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全线开工建设徐新公路,贯通港前大道路基。开工建设热电中心。建成徐圩送水工程、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编制现代物流、产业合作、商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生态功能区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中西部需求分析,强化要素资源对接,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国家层面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陇海兰新铁路建立运输协调服务机制,推动陆桥物流、沿线地区口岸查验单位一体化发展。

加大政策和项目落实推进力度。围绕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园区载体和组织保障等五大类50个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积极对接争取。深入推进大型石化、钢铁基地、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沿海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一批重大项目和事项,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推动徐连客运专线、连淮扬镇铁路前期工作,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争取新机场立项、开通日韩航线和两翼港区开放,做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导区争取工作。

二、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提升并重,壮大新兴产业与发展临港产业并举,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

推动工业集中集聚发展。实施“双千双百”工程,重点打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石化、冶金等千亿支柱产业,培育市开发区、徐圩新区、赣榆临港产业区、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临港产业区、东海经济开发区等千亿园区,引导县区培育百亿特色产业、百亿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4家。突出高端引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三新”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培育壮大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海洋产业,注重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产值达到1300亿元。加快推进基础性、基地型临港工业集聚,抓好环球铜业、新海石化三期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石化、冶金产业产值均增长30%以上。开展“千企升级”行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重点实施100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完成工业投资92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

加快服务业扩张升级。重点抓好核心商圈、区域性专业市场、消费市场、特色街区建设,实施49个服务业项目,打造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扩量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培育千亿物流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启动航运中心集聚区建设,增辟6条集装箱航线,新增2条五定班列、1个内陆“无水港”,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和铁水联运等公共信息网络,完成港口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运量560万标箱。民航客运量增长10%以上。积极构建临港物流集聚区,加快金港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培育煤炭、矿砂、粮食等大宗物资中转配送基地,做大做强木材贸易加工等特色物流园区,完善两翼港区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商务中心建设,提升中央核心区商务功能。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市广电、报业、演艺集团等组建工作,扎实推进西游记文化产业园、广播影视城、联创酷歌动漫产业园建设,打造水晶文化、徐福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度开发山海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城市旅游策划和形象推广,推动花果山5A级景区创建,提升景区配套设施功能,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和20%。突出打造城区商贸集聚区,建设苏宁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布局。加快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态发展,强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鼓励扩大文化、娱乐、健身等多样化服务消费,切实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引导农业高效规模发展。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科技兴农水平,开展特色产业基地、粮食高产增效、一村一品、规模养殖、农业园区五大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50个。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发展优质林果茶基地4.5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建设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打造海州湾百亿现代综合渔业园区。推进食用菌、鲜切花、设施蔬菜等产业做强做优,争取四县各培育1个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每个乡镇争创1家市级农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集聚,新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农产品出口增长15%。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45%。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66%。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三、强化功能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把控建设时序,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注重规划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编制完善城市控规、修规和城市设计,细化城市组团及功能片区的建筑风格、色彩、结构形态、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优化深化连云新城商务中心区、科教创业园区、徐圩新区、滨河组团、盐河组团、龙河核心商业区等区域的城市设计。加强规划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建立城市规划分层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土地、岸线等要素资源,提升城市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

推进城市组团开发。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推进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东部城区着重彰显海滨特色,加快集聚商务、金融、航运、休闲度假等功能,为大港口、大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新海城区着重提升功能品质,增强面向居民生活的商业、文化、科教等宜居功能。花果山大道沿线重点拓展科研教育、文化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明确市、区共建城市的分工定位。市级层面,东部城区重点突破连云新城,抓好5平方公里的新城商务区建设,实施7个陆域形成项目、36个市政工程和2个公用建筑项目;新海城区统筹规划建设科教创业园区、行政中心片区、凤凰片区,实施34项道路桥梁工程,开工建设卡迪亚国际广场等重点项目,集中精力打造一片新城;徐圩新区适应产业发展配套需要,着力打造集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生活居住、旅游文化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高端配套服务区。区级层面,重点推进滨河组团、盐河组团、连云国际商务中心组团建设。中心城市完成城建投入283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5%。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围绕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实施路网改造、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等81个重点城建项目。推进城市快速公交体系建设,建成快速公交1号线,促进新海城区与东部城区融合发展。实施郁州路下穿等城市主次干道和桥梁工程100项,畅通城市道路“微循环”。开工建设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新增城市污水管网5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3%。提高配套设施便民程度,整治老旧道路、背街小巷30条,新建街头游园20个,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3%。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供电、供热、管道燃气、通讯、民防等设施建设。实施市档案馆新馆、公共卫生中心等文教卫配套项目15项,建成康达学院和全民健身中心。

提升城市特色和品质。充分挖掘城市内涵,做好海州古城、南城古镇、连云古镇等综合保护利用,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延伸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加快推进山海景观轴、云湖公园、孔望山公园二期、临洪河口湿地等一批生态公园建设,新增城市绿地3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抓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点道路的整治出新,加快推进黄海度假村、连盐铁路周边等改造项目,加大禁违拆违力度,完成旧城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加大对道路抛洒、乱涂乱贴乱放等重点问题的整治力度,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规范配置停车场、街巷路灯、交通标识,下大力气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违章行驶、占道经营等状况。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用开放创新的办法,汇聚优质要素资源,破解发展难题,为科学发展注入活力、拓展空间、增强后劲。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推进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国家口岸药品检验所。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连兴办研究院,建设5个专业化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七一六研究所与地方互动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600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30家。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争创自主品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3000件和1600件。积极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名、领军人才10名,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推进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力争东海县进入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浓厚招商氛围,全面打响招商引资攻坚战,境外招商主攻日韩港台、巩固拓展欧美,重点强化专题招商,充分利用承办第十二届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大型活动,提高招商活动针对性和组织化程度。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优势产业、临港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抓好72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争取早落户早投产。优化外企服务,促进增资扩股。直接利用外资8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60亿元。培育壮大机电产品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5%。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推进中小企业园建设。编制开发园区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健全园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提高投资强度。制定园区建设标准,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搭建物流、科技、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合理布点工业邻里中心。争取一批开发园区扩容升格,做好中德中小企业园、盐化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 设工作。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柘汪镇、安峰镇争创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径。稳步推进水电气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阶梯式计价。争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引进和组建金融机构10家以上,实现四县村镇银行和农商行全覆盖。推进“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争取发行企业债券2支。推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新增上市公司2家。规范融资市场秩序,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0亿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开展农村产权改革,每个县区选择1—2个乡镇进行试点,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自有住房抵押贷款等配套政策。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

五、促进绿色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彰显连云港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绿色之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审查、区域限批等制度,把住源头,严控增量,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开展冶金、电力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0个、重点减排项目30项,创建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0项。加大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日常监管,健全监测预警、统计和考核体系,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按照“双源双线双湖”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规划,实施蔷薇河沿线控污、治污等工程,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9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全面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建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完成20%的村庄整治任务。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抓好秸秆禁烧、废气污染等重点问题整治,增强对大气中细颗粒物的监测预警能力,控制灰霾等空气污染,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加强化工行业、重点园区等关键领域环境问题管控,保障环境安全。

强化生态建设。围绕创建生态市目标,切实加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东西连岛、秦山岛的生态保护性开发,扎实推进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加大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力度,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全面启动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规划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严格土地管理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健全依法用地长效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建5家国家级生态乡镇和10家省级生态乡镇。

六、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实施“一个计划”、构建“六大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实现新提升。

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大财税、信贷等政策对创业就业的支持,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以上,确保登记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城乡职业培训25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4万人,对农民创业培训辅导全免费。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00元和9300元。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淮海工学院做好硕士点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社区大学。推动职业教育提升水平、创出特色,连云港中专投入使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创建9个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上,适时提高失业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9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8%以上。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科医生队伍,创建三星级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家,建成市县一体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加强住房保障,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5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50户,确保分配管理公开公平公正。推进锦屏磷矿、金桥盐化棚户区改造,分别建成住宅1600套和2200套。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权益,大力发展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70%以上。

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各县在全省进位争先。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实施科教文卫等“十大下乡工程”,完成农业“三资”投入100亿元以上。提高四县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和集聚带动能力,确保新区开发见成效、旧城改造出形象。实施中心镇提升工程,稳妥推进镇村区划调整,重点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沿海重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加快建设美好城乡,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要求,每个县重点建设2个重点中心镇和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和评价考核工作,确保各项小康指标按序时进度推进并不断巩固提升,赣榆、东海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建设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娱乐新业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巩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成果,广泛开展“和谐文化进万家”活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城市十分钟健身圈”。打造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山海、淮盐、西游和民俗等地方文化内涵,策划、包装一批特色文化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文化品牌、文化名人,增强地域文化影响力。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落实信访责任制,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管理,推进“世代服务”提质工程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创建国家和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隐患治理制度化,加强中小学校舍、校车投入和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稳控物价水平,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新增10家“菜篮子”生产基地、20家平价商店,完成10个农贸市场改造,着力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的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引导工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升“法治连云港”建设水平。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继续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地方志、气象、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红十字、慈善、光彩事业再创新成绩。

八、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增强狠抓落实、服务发展的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进一步增强制度约束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又快又好地推进工作落实。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加强跟踪检查和评估反馈。严格执行规划管理、土地储备与出让、重大资金使用集体会办等制度和机制,提升规范管理和整合利用水平。完善目标管理,明确工作标准,量化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解,加强绩效考核。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坚持勤政为民,优化政务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跟踪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基层和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切实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健全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充分发挥12345服务热线作用,及时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大力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始终保持清廉务实的良好形象。健全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新闻发布等制度,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责任制,健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严控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于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的关键时期,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扎 实工作,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连云港 168路灯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东莞市勤上光电有限公司
连云港市景观膜结构停车棚 标准/JG PVC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希运

M2 13% 徐州景观膜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连云港纤维水泥板吊顶板 2400*1200mm/OLD-A 水泥 任性纤维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欧拉德

13% 山东欧拉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连云港地面裂缝修复剂益旭建材国际品牌 20KG*20KG/FLD-001 聚酰胺环氧树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思达一

kg 13% 苏州益旭建材有限公司
连云港汗蒸房,淮安汗蒸房,盐城汗蒸房 重量:10kg/m-1 杉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沈阳创新

13% 沈阳创新世纪桑拿设备有限公司
电气石汗蒸房、硅胶汗蒸房,连云港电气石汗蒸房 重量:10kg/m-1 杉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沈阳创新

13% 沈阳创新世纪桑拿设备有限公司
连云港韩式汗蒸房,淮安韩式汗蒸房,盐城韩式汗蒸房 重量:10kg/m-1 橡木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沈阳创新

13% 沈阳创新世纪桑拿设备有限公司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ZXSEC US13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中兴

13%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高空工作 GTC14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NKR55LLW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BJ1041QC4S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EQ1050T2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度×冠幅)80×80cm 盆苗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惠州市2022年9月信息价
(高度×冠幅)80×80cm 盆苗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惠州市2022年7月信息价
苗高120cm 冠幅80cm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梅州市2022年2季度信息价
自然形片植灌木,【自然高】×冠幅20-30×15-25,土球直径10,容器苗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22年6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A4|106幅 1 查看价格 广州三三标识制作有限公司 广东  云浮市 2022-03-17
连云港168路灯 连云港168路灯|7880副 1 查看价格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市 2015-06-04
2012柴油 0#柴油|1L 1 查看价格 陕西志成实业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市 2014-12-19
2012空调 落地式2.0HP|4台 1 查看价格 东莞市广顺空调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  清远市 2014-08-29
2012空调 挂墙式1.5HP|7台 1 查看价格 东莞市广顺空调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  清远市 2014-08-29
2012空调 挂墙式2.0HP|5台 1 查看价格 东莞市广顺空调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  清远市 2014-08-29
2012空调 落地式1.5HP|1台 1 查看价格 东莞市广顺空调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  清远市 2014-08-29
2012空调 落地式3.0HP|3台 1 查看价格 东莞市广顺空调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  清远市 2014-08-29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人

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时间

2012年1月11日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背景

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常见问题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文献

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9KB

页数: 30页

评分: 4.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 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与总结 刚刚过去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 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的压力 和挑战前所未有。 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 我们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形势,从容决策应对,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抢抓重大历史机遇, 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 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35亿元,增 长 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00亿元,增长 28.6%;社会消费品 零 售 总 额 369.4 亿 元 , 增长 19%。 三 次 产业 结 构 调 整 为 16.2:47.3:36.5 。 ———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完成财政总收入 232.3 亿元,增长 28.6%

立即下载
2011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9KB

页数: 31页

评分: 4.8

杨省世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 年工作情况 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 委的领导下,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 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 1410 亿元,增长 13%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 462 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 180 亿元,分别增长 31.2% 和 27.4%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 额、出口额分 别增长 24.7% 、17.3% 、 42.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4% 和 16%。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 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来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 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沿海开发三年 行动方案,大力推进

立即下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同时根据中共连云港市委“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一并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连云港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是创造重大机遇、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创业创新,谱写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一)、十一五”的五年,是致力推动跨越崛起、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区域发展格局高起点构建。坚持高端定位和谋划,成功推动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重视规划引领作用,编制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完成新一轮城市和港口总体规划修编,制定专项规划140余项,构筑了“一心三极”国际性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产业走廊的发展布局。加快市临港新兴产业区建设,推进柘汪、板桥、燕尾、灌河等沿海产业园区和沿东陇海线都市工业带产业集聚,大规模启动徐圩新区开发,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连云港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应对。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出台稳定工业生产、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贸稳定系列工作措施,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兑现税费减免政策,办理减免各项税费20亿元、出口退税24.8亿元。加强财政金融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国际市场开拓等专项资金2亿元,为5000多户中小企业担保各类贷款总额10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经济稳定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5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941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工业利税年均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0.5:44.2:35.3调整为15.3:47.4:37.3。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区域性航运、商务、金融、信息、物流、旅游六大中心启动建设,四县县城加速向中等城市迈进。全市城市化率达45%,较“十五”末提高6.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总量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4.3%、41.9%,总量均翻两番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4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43.8亿元、贷款余额946.3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和3倍。中心城市入选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四县经济总量全部实现翻番,市开发区在54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位次前移10位。

(二)“十一五”的五年,是着力突破重大事项、展开新一轮沿海开发、区域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

港口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完成港口建设投入19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8倍。主体港区15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30万吨级航道先导试挖工程完成阶段性目标,30万吨级矿石码头试运营,12个生产性泊位建成投产。赣榆港区防波堤开工建设,灌河口航道整治有序展开,燕尾港3万吨级散货码头加快实施。港口新增吞吐能力5400万吨、集装箱200万标箱。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建成南疏港、东疏港通道和内河港中云台作业区一期工程。新辟内外贸航线40条,设立内陆“无水港”8个,新亚欧大陆桥过境集装箱运输西延至北欧。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港口带动沿海开发的龙头作用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市域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基本形成,新增通车里程112公里,连盐高速公路、连临高速公路连云港段建成通车,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563公里,临海高等级公路加快推进,完成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连盐铁路,建成使用民航机场国际候机厅。在全省率先完成海堤防护达标任务,建成新沂河整治、大浦河调尾、盐灌船闸等工程,城市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供给能力得到提升。新建高压变电所37座,地区电网新增规模较“十五”期间翻一番。完成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互联网普及率较“十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承载功能进一步提升。

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发展。五年新上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0多个,过10亿元项目28个。田湾核电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市开发区建成中海集装箱、国电联合动力等装备制造项目,风电装备形成完整产业链。徐圩新区、板桥园区珠江钢管、环球铜业、甲醇制烯烃、镍合金制造、益海化工等基地型大项目成功落户。北翼新海石化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南翼灌河口船舶产业集聚地初步形成。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太阳雨太阳能、晶海洋半导体等光热光伏产业快速发展。重大项目储备后劲增强,超超临界机组、炼化一体化、精品钢铁等一大批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三)“十一五”的五年,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的五年。

科技创新深入实施。与20多家高校院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校企联盟”发展到330个,共建研发机构120家,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形成研发能力,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全市企业院士工作站达4家,拥有国家和省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4家、工程技术中心26家,硅产品、高性能纤维和风力叶片3个检测中心加快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9项,新上火炬、星火等国家计划23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全市科技孵化器面积达12万平方米,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3%,科技进步贡献率40%,较“十五”末提高0.46和6.3个百分点,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555”工程,全市人才保有量年均增长11%,有力支撑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先进制造业快速成长。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创建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入省“双百”工程,4家医药企业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万吨级碳纤维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22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三番。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获批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市。新型临港基础产业培育力度加大,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39%,较“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深入实施,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6%,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件,企业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

服务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快速增长,吞吐量迈入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运输进入全国十强,年均增长17.6%和30.8%,分别翻了一番多和两番。民航年客运量达42.3万人次,是“十五”末4.3倍。现代商贸流通业态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2%。举办国际西游记文化节、江苏沿海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新增国家AAAA级景区6个,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8%。完成房地产开发63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53.9%。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初具规模,商务、会展、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市开发区成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比“十五”期间提高3.7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规模扩张,面积分别达210万和85万亩,占耕地比重37.5%和15.2%。建设国家级粮食万亩高产示范项目20个,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产丰收,东海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农业园区化发展快速推进,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7家,赣榆海水工厂化养殖、东海鲜切花、灌云设施蔬菜、灌南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集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6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不断加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420万亩,创建农畜产品品牌470个。农业外向化水平提高,利用外资领先苏北,农产品出口居全省前列。

资源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清理收回闲置建设用地8700亩,复垦开发农用地18.8万亩。坚持科学用海、合理开发,海域管理不断加强。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关停化工生产企业80家,实施150项节能技改项目,建成8个污水处理设施和6处集中供热设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完成省定目标,淮河流域治理工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完成绿化造林1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2%,较“十五”末提高7.1个百分点,四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四)“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活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实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徐圩新区管委会,推进云台山景区和科教创业园一体化发展。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扫尾,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8400余人,实现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建立公益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成立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平台4家,实现港口股份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48.5亿元,创立中科黄海股权基金。城市商业银行重组并入江苏银行,完成3家农村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市县邮政储蓄银行、东海村镇银行,引进外地5家农商行设立分支机构,建立8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土地流转119.9万亩,发展农民合作组织2289家,带动农户58.6万户。东海县安峰镇列入省级“强镇扩权”改革试点。

开放型经济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开放兴市战略,组织开展沿海开发系列推介,连续举办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33个,实际到帐注册外资40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4倍,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600亿元,年均增长23.8%。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9亿美元,年均增长19%;完成出口99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国际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8.7%。有效规范出国劳务市场,完成外经营业额9亿美元。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7个,是“十五”期间的6.4倍。各类开放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带动能力提高。出口加工区二期建成运营并实现保税功能叠加,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化学工业园和连云、海州、灌云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新增南北共建园区5个、省级特色产业园4个。10个综合类开发区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8.3亿美元,年均增长38.8%。

(五)“十一五”的五年,是积极打造国际性海滨城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显著加快的五年。

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大力推进城市建设重心东移,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600项,累计投入资金96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建成花果山大道城市主轴和海宁大道、东方大道、北崮山大道等骨干路网,打通242省道,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拉开了三极互动的特大城市框架。连云新城10平方公里示范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起步区海州湾商务中心、胜利湖等重点工程建成,东哨西墅片区初具形象。科教创业园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高校科研区、公共体育区初具规模。孔望山新城、凤凰新城开发加快推进。东部城区形象加速刷新,中央商务区建设、连岛开发加快推进,在海一方公园、鑫港大厦、金海商务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海棠路立交、铁路连云港东站投入使用,山海景观轴、滨海休闲带有序推进,海滨特色风貌初步展现。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强化公用设施及配套建设,新建改建主次干道130条,发行公交IC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40条,开通新浦至连云地区公交车,新增自来水管网380公里、集中供热250万平方米,发展管道天然气用户5万户,燃气普及率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7%。建成民防应急指挥中心,新增人防工程59万平方米。实施旧城改造项目260个,拆迁改造面积600多万平方米。加强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新增省级优秀物业管理小区26家。建成青年公园、东盐河风光带等一批景观工程,市区绿地率达37.1%。有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重大污染隐患治理,建成大圣湖应急水源。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增加垃圾转运站28座,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45.5万平方米,完成美化亮化面积85万平方米,市区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91.4%,公众环境满意率达85.6%。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通过技术评估、卫生城创建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坚持县当城建、镇当城建,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灌云新城展现良好形象,灌南县城规模扩大,赣榆新城核心区有序展开,东海县城湖滨特色逐步显现。创建省、市级城市化示范镇和新型小城镇79个,东海温泉镇创成省级园林小城镇,赣榆海头镇成为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灌云燕尾新城初具规模,灌南半岛新区开发全面铺开。实施农村改革发展“六大行动计划”,扎实兴办新一轮实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200多公里,解决13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9.4%,完成中低产田改造93.2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72.5%。完成400多个村庄整治,疏浚县乡河道900多条,发展沼气用户12万户,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19.7万个。加强康居示范村建设,新农村服务中心村级全覆盖,食品、日用消费品、农资乡级“农家店”覆盖面10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面貌明显改变。

(六)“十一五”的五年,是加强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城乡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就业33.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5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9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推动以创业带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新增私营企业1.4万家、注册个体工商户13.9万户。组织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等支农活动,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12.1%。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价格水平总体平稳,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和健康消费比重提高。城市每百户家庭电脑、移动电话拥有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135%、182%,汽车拥有量5.5辆。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5.4、33.5平方米,较“十五”末增加3.8和9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较“十五”末降低4.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5.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8%和99.5%,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均达95%,在职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6万人,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1.3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56亿元,累计投资24亿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8万套,筹集、建设廉租住房1791套,2.8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城市低收入无房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70%。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帮助3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红十字“博爱”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慈善事业、光彩事业得到新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支出累计达223.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馆、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二院东院区、一院综合楼、中医院门诊楼、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等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投入使用或基本建成。城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市区新建成5所中小学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段毛入学率96.9%。创建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学校10所,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师范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完成迁建,淮海工学院办学层次提升。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新增三甲医院3所,城市社区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文艺创作、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有线电视入户率80%。组织创作演出《大潮连云》、《梦境西游》等优秀剧目,“和谐文化进万家”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新增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实现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6.9‰。在苏北率先成为省体育强市,全民基本健身设施城乡全覆盖,举办国际和全国性赛事13项,在省十七届运动会等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148枚。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平安连云港”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科技强警示范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群众治安满意率为97%。灌南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大执法管理力度,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督体系,开展农资、食品、药品、乳制品等专项治理,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建立12345政府服务热线,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侨务、外事、对台工作有效服务经济建设,防震减灾、老区开发、档案、地方志、残疾人、老龄、关心下一代事业不断发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突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1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690余人被评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市各行各业首席员工,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完成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任务,积极开展援疆工作。法治连云港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五五”普法工作。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清理精简审批事项42项,建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自觉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32件、政协委员提案1824件。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推进,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7%。建立“大调解”机制,实施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工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民族宗教、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得到加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十一五”发展划上圆满句号。这一年,经济总量跨上新的台阶。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财政总收入352.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亿元,分别增长51.8%、5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4.2亿元,增长23.4%;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400亿元。这一年,沿海开发三年行动初战告捷。新开工和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0个,中彩多晶硅、东茂矿业、风力发电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两家企业产值超过百亿元,通榆运河通水通航,空港实现临时对外开放,完成港口吞吐量1.35亿吨、集装箱运量387万标箱。这一年,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编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创新药物研究院等6个重大创新载体立项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园入选省级创新园区,创建省创新型企业20家,康缘药业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5兆瓦风电叶片等创新产品成功下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95亿元,增长48.4%。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有特色的五个典型城市之一。这一年,支撑跨越发展的资源要素加快汇聚。与郑州、西安等陆桥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建设大陆桥物流联盟,成功举办中日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论坛、江苏民营企业家高层论坛。引进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1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435亿元,完成出口26亿美元,增长33.1%。发行企业债券23.5亿元、公司债6.5亿元,吸引异地金融机构投放贷款余额130亿元。引进各类人才7000余人。这一年,城乡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均增长1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长10%以上,实现与上海异地就医结算,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和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省控标准。

回顾“十一五”的工作,我们不仅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创造了连云港发展的一个黄金期,而且提高了在经历考验中砥砺奋进、在创新思路中破解难题的能力,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下加快发展、在后发情况下推动跨越的宝贵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高端定位,引领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为连云港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驻连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矛盾,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结构还不尽合理,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机关服务软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连云港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科学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展望未来,今后五年正是连云港推进沿海开发的关键期、建成全面小康的攻坚期、奋进后发先至的加速期。世界经济调整复苏的趋势仍将继续,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仍将持续,我市多重叠加机遇的带动效应仍将延续,特别是“十一五”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全面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还面临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转型发展困难交织的压力和挑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豪气、强力推进沿海开发,保持浴火重生的勇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开拓创新的锐气、矢志推动跨越崛起,就一定能够夺取“十二五”发展的新胜利!

根据市委十届十次全会部署,全市“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港城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为动力,认真落实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措施,加快实施港口龙头牵引、新型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支撑、城市功能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构建工程,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后发先至,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基础。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翻一番以上;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冲刺百亿美元。发展速度在全省争先,经济总量在全国沿海进位。四县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沿海开发取得新突破。完善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体系,建成30万吨级航道、30万吨原油码头等一批重大工程,徐圩新区港产城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赣榆、燕尾、灌河港区和空港实现对外开放,保税港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港口吞吐量达2.5亿吨和800万标箱,基本实现再翻番。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基础产业,培育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

——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半导体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创新药物和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争取主要科技创新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城市建设彰显新形象。区域性航运、商务、金融、信息、物流、旅游六大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连云新城、科教创业园、徐圩新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快速突破,“一心三极”城市功能区融合发展,海滨特色风貌进一步展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56%。基本建成面向东北亚、沟通中西部的区域性特大型国际海港中心城市。

——生态文明得到新提升。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倡导使用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申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持续加强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达到国家控制要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5%,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争创生态城市。

——和谐构建开创新局面。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六年翻番。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法治连云港、平安连云港建设,成为全国、全省最安全地区之一,不断提高港城人民的幸福指数。

连云港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着重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强劲增势,扎实开启五年发展新征程

突出需求拉动,强化运行调度,着力巩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强化投资拉动作用。坚持扩大有效投入,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引导资金投向产业发展、重点片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市级重点投资项目,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开展工业项目“三百工程”大推进活动,建设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开工项目100项、重点竣工项目100项和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工业投资达到9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实现建筑业产值增长15%以上。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提高民间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稳定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着力培育消费热点,抓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拓展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信息通讯等多样化服务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550万平方米。加快改善消费条件,推进苏宁广场、家乐福、沃尔玛等商业综合体开发,加快建设华东物料城、义乌小商品城等大型专业市场,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健全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和风险补贴制度,保障市场供应。市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巩固提升外贸出口。启动“十百千”工程,培育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10家、超500万美元企业100家、超100万美元企业1000家,完成出口33亿美元,增长25%。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外贸市场开拓,全市开展电子商务企业达到400家。新兴市场出口商品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特色培育,加快建设5个机电产品出口基地、2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推进木材等专业化交易市场建设。创建省级以上出口品牌2个。

加强经济运行服务。完善会办服务机制,密切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有效协调要素供给,积极帮助基层和企业化解生产运营难题。强化项目建设服务,完善协调督办机制,加强立项审批、土地供应、资金保障等方面的跟踪协调,支持引导企业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努力缓解结构性用工矛盾。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落实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多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00亿元。

二、大力推进重点突破,不断扩大沿海开发成效

强化政策推动,完善基础配套,加快实施沿海开发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港口、园区、产业发展。

加速组合大港建设。全面推进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加快浚深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建成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防波堤,灌河港区2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启动建设大堤作业区一期、墟沟作业区3个泊位和赣榆港区码头工程,建成主体港区氧化铝、散化肥泊位,积极推进30万吨原油码头、徐圩港区散货泊位等项目。南疏港公路、东疏港公路全线通车,北疏港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矿石码头皮带机输送系统,实现港区铁路电气化。完成港口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

加固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推进310、204、226、242等国省道和临海高等级公路、新浦至徐圩公路建设,推进区域路网互联互通。加快实施连盐铁路工程,力争徐连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推进盐河航道整治,建设板浦内河港、中云台作业区二期和新安港区码头工程。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亿元。建成新沭河治理主体工程,实施蔷薇河下游出口段治理、徐圩新区输水支线及一批闸桥工程,开工建设东温庄水库。实施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项,推进智能电网试点。

加快新型临港产业园区打造。强力推进徐圩新区开发,全面开工建设区内供水、热电、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快进口资源深加工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建成产业服务中心和云湖商务服务区主体工程,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0亿元。加快市开发区临港产业区项目集聚,提高投资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提升柘汪、板桥、燕尾、灌河等沿海临港产业区开发水平,培育做大主导产业,形成一批以装备制造、新型化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

加强政策和重大项目争取。推动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获批建设,申报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导区和保税港区。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银行总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强化重大项目对接,推动精品钢铁基地、炼化一体化、两翼港区和航空口岸开放、区域性大型机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或专项规划。完成连淮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国电大型火电等项目尽早具备建设条件。

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临港产业集聚、服务业攀升和现代农业拓展工程,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增强产业竞争力。

致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意见,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着力培育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新兴海洋、新型临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市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做强做优。推进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基地、新医药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园,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园10家,加快培育创新药物、清洁能源、风电装备、高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创新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2%。

强力集聚“两基”型临港产业。依托港口、岸线、临港产业园区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基础性产业、基地型企业,加快百亿企业、千亿产业打造。新增年销售额过30亿元企业5家、过50亿元企业3家。开工建设田湾核电扩建、新海电厂超超临界机组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甲醇制烯烃、镍合金制造、益海化工、德邦联碱、新能源汽车、航天光伏基地、亚邦产业园、索普工业园、博世汽车测试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投产新海石化三期、金桥盐化氯碱等项目。造船、冶金、石化产业产值增长均超过40%。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攀升,提升机械、纺织、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着力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启动建设航运交易市场,建成口岸一站式服务中心,增辟内外贸航线12条,打造金港湾国际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平台,完成港口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运量450万标箱。民航客运量超过50万人次。加强10家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培育,抓好42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旅游项目深度开发,启动国家AAAAA级景区创建,加快邮轮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2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出台振兴文化产业政策,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项目带动,强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动漫产业园、西游记文化产业园、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和做强做大,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开展高效设施农业、畜禽规模养殖和特色水产示范点创建,推进食用菌、鲜切花等五大特色产业板块做大做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发展高效渔业10万亩、工厂化养殖5万平方米,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等载体建设,加快生态观光农业、城郊都市休闲农业开发。新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16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增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出口额增长10%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个、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品牌100个。稳定粮食生产。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四、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坚持以科技为引擎、人才为关键、教育为基础,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大力培育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

重抓创新能力建设。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鼓励引导创新领域投入多元化,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健全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建设淮海工学院、河海大学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科技研发机构。建成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新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30个。新增科技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加快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康缘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检测中心、6家高校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建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家,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争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800件和1000件。

重抓人才引进开发。整合优化人才事业投入,促进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发展。继续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海外人才集聚等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人。探索更加开放灵活的柔性流动方式,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完善激励保障创新创业、创造创优的人才机制,建立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家。安排人才安置房100套。注重发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作用,完成引智项目14项。

重抓教育基础支撑。充分发挥教育在引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引进南京医科大学等国内高校来连合作办学,促进在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促进职业教育优化发展,加快打造一批重点专业群和实训基地,提高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市区义务教育学校3所,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以上。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95%以上。

重抓资源环境保护。多措并举扎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行业项目准入,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实施重点节能项目30项。建设柘汪临港产业区等污水处理厂3座,完善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低碳园区、低碳企业试点工作,开展通榆运河水污染防治,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5家。进一步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集约节约水平,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推广使用节能节材节水设备技术和材料,建成一批绿色工程、绿色建筑。完善海域使用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启动生态市建设,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3%。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围绕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扩大开放合作,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与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财税价格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创新投融资体制,规范国有资产经营平台运营,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股权、风险和创业投资,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推动3家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探索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抓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100%。加快小城镇改革创新,探索新型基层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城镇社会建设水平。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征收征用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提升对外开放和合作水平。把招商引资与创新转型结合起来,推动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进产业链招商,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单一项目集聚向产业链集聚转变。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推进重大项目招引,抓好65个投资3000万美元或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强化服务推动,促进百家重点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引进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2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480亿元。引导各类园区强化功能开发,建立投融资、技术研发、科技创业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加快日本生态产业园、深圳新型产业园建设。争取3家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新增南北共建园区1家。加强与霍尔果斯等陆桥沿线口岸协作,做好对口合作支援工作,增开阿拉山口至连云港“五定”班列,增设内陆“无水港”2个。健全外派劳务管理机制,新增获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企业3家。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200个,完成投入450亿元,城市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强力推进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新城开发拓展工程。全面加快连云新城建设,推进19条道路和14座桥梁工程,完成投资38亿元。加快实施科教创业园60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全面建成体育中心,3所中高职学校建成使用。加快孔望山新城、凤凰新城开发进程。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30平方公里。

二是老城拆迁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新海城区西南出入口景观改造和墟沟老城区整治改造,实施锦屏磷矿、金桥盐化棚户区和南极北路、猴嘴片区等旧城改造,完成拆迁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

三是海滨特色打造工程。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推进花果山大道城市主轴功能带、山海景观轴、滨海休闲带开发,开工建设金海滩项目,建成“城市之眼”主体工程,完成中央商务区整治出新,建设商检大厦等项目。加大连岛开发力度,改造大路口中心街区等服务设施。

四是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徐圩水厂一期工程等供水项目,新增城市自来水管道40公里、污水管网15公里。发展管道天然气用户1万户、住宅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新增人防工程15万平方米。完善城市干线路网,实施市政路桥工程55项,修建便民道路30条,整治人行道板2万平方米。新辟优化公交线路5条,新增更新公交车50辆。

五是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快推进“四城同创”,实施玉带河景观带、猴嘴公园、街头绿地游园等一批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3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8%,申办省园博会,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着力提高居住满意度,推进省级无障碍城市建设,创建优秀物业管理小区15个。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抓好市区机动车停放设施建设和规范管理,新增一批环卫设施,促进集贸市场优化布点、提档升级,改善重点场所、行业卫生条件和秩序面貌。推进蔷薇河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开展市区河流污染治理,改善水质。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污染,空气质量优于国家创模标准。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四县县城建设,加快新区开发,完善承载服务功能。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温泉镇、杨集镇等6个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新增市级城市化示范镇10个,加快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体系。四县完成城镇建设投资220亿元。扎实兴办农村实事,建成农村公路200公里,完成228条县乡河道疏浚、1900个河塘整治和19个乡镇农田水利设施集中连片治理,整治119个村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增加受益人口15万人,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3万座。开展“百村示范”工程,推进康居示范村、农民居住点规划建设,创建省、市级康居示范村34个。继续实施脱贫攻坚,力争在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七、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5万人、城镇就业4.8万人。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私营企业5000家、注册个体工商户2万户。健全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完成职业培训25万人次、创业培训3000人次、实用技能培训3.4万人次、农民培训12万人次。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市区、四县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150元、130元,指导企业在岗职工工资适度合理增长,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提高10%。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新农保参保率达98%。加快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6%,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住院实际补偿比超过45%。推动城乡养老服务事业多元化发展,开工建设市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开展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免费为5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加快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房3710套、廉租住房777套,增加公共租赁住房3280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2500户,人均居住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运作,组建市一院集团等3家医疗集团,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市东方医院病房楼。加快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50%县区卫生监督机构通过省级考核评估。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历史文化传承、文化设施完善、文化精品打造和文化惠民利民“五大工程”,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推进农村有线数字电视转换和影视文化城建设,建成开放市革命纪念馆,加快建设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启动市工人文化宫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发展,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惠民文化活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组团参加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群保持在50%以上。构建“大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重视加强气象、防震减灾、地方志、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推动妇女儿童、红十字、关心下一代事业再上新台阶。

重视加强社会管理。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价格调控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落实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制,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高居民素质和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深化村民自治、社区共治,强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国防教育和动员,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切实维护和谐稳定。推进法治连云港、平安连云港建设,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完善维权保障机制,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大调解”机制,强化法律援助和服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6%以上。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和信访代理制度,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愿景、完成开局之年的工作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执行效力,提高服务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是坚持服务为民,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服务机制,深化政务公开,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做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整合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数字化城管平台资源,建成运行应急便民服务指挥中心。密切联系群众,更加注重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扎实办理市长信箱,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是坚持执行为要,重抓落实。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工作督查考核,认真落实行政问责制。以分解细化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为抓手,加强绩效管理。建立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扎实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开展行政机关选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特约人员工作。

三是坚持效率为先,提升效能。进一步规范和减少审批许可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成市县乡三级联网,逐步实现网上电子审批。深化机关软环境建设,改进机关作风,严格控制会议、文件、庆典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创造良好服务环境。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水平,增强服务发展本领。

四是坚持廉洁为本,从严治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加大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深入开展纠风整纪专项治理。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继续对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实行量化指标控制,有效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努力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连云港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新的五年黄金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激情拼搏,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打造幸福美好新港城而努力奋斗!

报告人:连云港市市长 杨省世

报告时间:2011年1月24日

报告背景: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2013年1月11日连云港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市长杨省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重大自然灾害侵袭等严峻挑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结构为13:48:39,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9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3%、14.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控制性目标,较好完成了市人代会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谋划,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深化思路促发展。把握又好又快工作导向,从抢抓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港口、产业、城市、农村、民生、生态、创新、文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远近结合、重抓当前的操作性思路,制订完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和发展。围绕港口转型升级、综合发展、做大做强,同步推进港口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和功能完善;按照制造业出城、服务业进城的思路,拓展和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框架,加快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突出规划引领,明确“两新一老五组团”布局,全面深化完善规划体系,迅速掀起城市建设热潮;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目标项目化、任务阶段化、工作责任化”管理,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工作节奏,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多措并举稳增长。加大经济工作组织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存量、培植增量、扩大总量。狠抓项目带动,组织开展工业投资“双强双促”、项目集中开工等推进活动,50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923亿元。积极促进需求拉动,及时研究制定对策,进一步刺激消费、扶持外贸发展。强化要素保障,抓好土地、资金、用工和煤电油气运调度。多元拓展融资渠道,着力增强金融支撑,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286.7亿元,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90亿元、涉农贷款83.7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家,企业直接融资总额113.8亿元。落实财政奖励、挂钩帮扶等措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支持企业扩销挖潜、减负增效,累计减免退税30亿元。全市实体经济总体保持了效益提升、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重抓港口建设,沿海开发成效明显

“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加速形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正式通航,30万吨级矿石码头获批对外开放,氧化铝、散化肥码头建成试投产。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和2个10万吨级泊位加快建设,东防波堤开工建设。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实现开港运营。灌河港区灌河口拦门沙治理一期工程完工,2万吨级航道通航,海河联运区和燕尾作业区一批万吨级泊位加快建设。主体港区转型升级实质性启动,港容港貌整治出新初显成效,散杂货实施标准化堆放,船用岸电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获批建设国家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全国低碳试点港和科技示范港。

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旗台作业区铁路专用线主体完工,矿石带式输送机工程有序推进。北疏港公路、徐圩港前大道、徐新公路、242省道、310国道加快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埒子口至青口段简易通车。全长120公里的港产城联动发展交通大动脉海滨大道开工建设。盐河航道建成通航。连盐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8条,3条铁路班列纳入全国客车化运营,率先开通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的集装箱班列。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5亿吨、集装箱502万标箱,客运量12万人次,海铁联运量居全国首位。

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徐圩新区“一区七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示范区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二期封关运作。列入省、市沿海开发三年计划的180个重点项目如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269亿元。新机场建设、空港开放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炼化一体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神华能源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新电公司首台百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珠江钢管、益海盐化、华乐合金等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徐圩新区送水工程、三洋港挡潮闸等重点水利工程完工。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我市电网升级为独立的分区电网。

三、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增量提质

工业经济加快壮大。大力实施“双千双百”工程,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利税增长31%。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较快发展,石化、冶金等临港产业实现产值1650亿元,“三新一高”产业实现产值1600亿元。新医药产业增势强劲,产值增长41.3%,硅资源等5个特色产业和新海石化、益海粮油等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产业集中集约效应逐步显现,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4个,100个新增长点项目形成产值400亿元。市开发区率先建成千亿园区,六大园区销售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70%。14个中小企业园、20个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26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2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3.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4%。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酷歌动漫产业园、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进出货值14亿美元。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太仓农商行新浦支行等5家金融机构开业,东方农商行、灌云农商行挂牌运营。民航增开至香港等3条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积极构建“大云台山”旅游格局,花果山5A级景区创建和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扎实推进。新增国家级景区11个,大伊山景区、羽泉景区成为4A级景区,东海温泉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20%。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兴隆商贸广场等一批商贸项目建成营业。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10.3万亩,建成千亩连片基地81个、万亩连片基地8个。燕尾港获批为国家一级渔港。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2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65%。农业标准化、外向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48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达7个。灌南县获批省级食用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花果山蔬菜和赣榆泥鳅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级认定。完成农产品出口4.1亿美元,增长10%。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3个乡镇财政收入过亿元,赣榆、东海两县达到全面小康标准,赣榆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四、实施组团开发,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城市形象快速提升。新一轮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加快改造升级,完成旧城改造72万平方米。全长34公里的BRT一号线建成运营,瀛洲路等7条道路开展整治,城市主干道面貌焕然一新。连云新城建设全面加快,完成投资60亿元,三级路网基本形成,海州湾国际会议中心、美食水岸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新海新区33条道路基本建成,市体育中心一场三馆全面完工,市公共卫生中心、广播影视城、花果山国际酒店、福利中心主体封顶,科技创业城、景观湖公园开工建设。市开发区创智街区建设加快,徐圩新区城市功能配套快速完善,滨河组团、盐河组团、国际商务中心组团有序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6万。全市城市化率55%。

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实施市政道路桥梁工程120项,金海大道、秦东门大桥建成通车。完成排淡河治理工程,新改建雨水管网100公里,南城污水处理厂和沙板桥污水泵站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82%。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扎实推进,蔷薇河下游段完成清淤,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自来水深度处理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实施东盐河景观绿化、新浦公园改造等重点园林绿化项目111项,新增绿地380公顷。苏宁广场、振兴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四城同创”积极开展,获批为国家园林城市。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四县实施城建项目500项,完成投资300亿元。统筹城乡发展镇村规划工作全面启动,完成首批11个试点乡镇、19个试点村规划编制任务。实施215个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灌南县汤沟镇、东海县白塔埠新镇区和赣榆县柘汪镇王坊新社区等一批新型镇村建设初见成效。惠民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462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9.7%,“农家店”村覆盖率97%。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完成128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新增20个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四县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赣榆县青口镇获批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市林木覆盖率26.6%。秋季秸秆实现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86%。

五、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得到增强

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复神鹰T700高性能碳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恒瑞医药成为全国首家制剂产品进入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企业。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开展科技研发。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实施星火计划项目70项。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1.3%。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7%。组织实施“三百引才”等人才集聚工程,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00人、领军人才48人,1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支撑不断强化。

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成立新城开发等指挥机构,组建市旅游发展集团。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产公司专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价格改革逐步深化,居民阶梯式电价全面实行。农村产权、土地、户籍、金融、就业和社保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东海县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所,柘汪镇获批为国家第三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100%。

开放型经济工作得到加强。以更高的水平“请进来”,高标准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暨沿海开发经贸洽谈会、首届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暨西游记文化节等经贸活动,吸引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客商、3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连投资洽谈。以更大的步伐“走出去”,设立5个境外招商机构,在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高质量举办大型经贸招商活动,港口、物流、旅游等49个项目成功签约,71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序推进。全市直接利用外资8.1亿美元,增长32.6%。内联客方到位资金611亿元,增长15.9%。完成外贸进出口78亿美元,增长13%。国际服务贸易达到13.2亿美元,增长62%。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5个,对外直接投资1.1亿美元。

六、着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认真落实十大民生工程,民生领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2%。推动就业创业富民,开展创业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32万人次,实现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1.1万人。加快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建设,组织开展创业贷款助推和充分就业“双创”行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实现1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40个经济薄弱村达到省定脱贫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元,分别增长14.5%、15%。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173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1%和70%。新农合实现应保尽保,支付方式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重大疾病救治病种增至20个。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和医疗救助比例,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1亿元。新建平价商店33家、“菜篮子”生产基地16个,改造城区农贸市场12个。采取集中公开收购、发放货币补贴等方式,拓宽保障房筹集渠道。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874套,竣工7390 套,住房困难保障标准扩大到人均18平方米。落实惠老助老政策,为10万名80岁以上老人按时足额发放尊老金。慈善募捐和红十字救助工作得到加强,老龄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66%,公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建成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任务基本完成。连云港社区大学成立。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贫困生资助制度全面落实,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级示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至32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0类41项。在全省率先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放居民健康卡6万张。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建成运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现全覆盖。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发展,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举办惠民展演活动400多场,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和新闻出版工作有效推进。加快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赣榆县获评中国拔河之乡。人口管理服务措施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关心下一代和老区开发事业取得新进步。

2013年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的部署,今年(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项目推动、重点突破,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港产城联动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着力在港口建设及港容港貌、重大产业项目及特色产业和园区建设等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着力推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大民生工程,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直接利用外资9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7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新的一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强化跟踪分析、动态监测,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攻坚,对消费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4个难点指标强力组织推进,对已经达标的21个指标继续巩固提高,把各项指标分解为具体工作任务,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逐项落实责任,落实措施,确保按序时进度达到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赣榆、东海做好达标验收和巩固提升工作,支持灌云、灌南加速小康建设进程,为明年(2014年)全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开拓沿海开发新阶段

全面启动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二阶段建设,加快做强港口引擎,优化硬件支撑,增强承载能力,在港产城联动发展上取得突破。

加快港口综合发展。以港口功能提升和港容港貌出新为重点,完成港口建设投资35亿元,全面形成“一体两翼”港口发展格局。连云港区建成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加快旗台作业区液体化工等泊位建设,建成新客运码头和客运站。徐圩港区进一步推进航道、防波堤、码头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开港运营。赣榆港区实现正常运营,开工建设10万吨级航道,继续实施码头和防波堤工程。灌河港区着力推进航道疏浚和码头建设,实现燕尾港开港运营。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建成公路中心货运站和内河港中云作业区一期工程,推进航线开辟、班列增设和物流场站建设,大力拓展航运市场、货源市场。继续推动港容港貌出新和货种布局结构调整,新建改造一批港口服务设施,完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推广应用船用岸电技术,建立港口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积极培育加工贸易、航运服务等港口经济,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取得新进展。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运量540万标箱。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体系、增强支撑为重点,实施交通、能源等49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59亿元。开工建设204、310国道市区段,启动建设235省道改线工程,实现242省道全线通车。加快北疏港隧道和墟沟互通工程建设,建成临海高等级公路和徐圩港区港前大道,完成徐新公路路基工程和大港路中期改造。推进连淮铁路、连徐客专及两翼港区铁路支线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连盐铁路。完成新机场选址和项目立项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推进灌河航道整治,实施连云新城段海堤达标和徐圩新区防洪除涝等重点工程。加快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建设,完成输变电工程11项。

加快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以五大功能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区域合作服务平台。突出抓好先导区建设,加快热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开工建设27条道路,建成40公里水电管网。争取建立示范区建设部省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共建共享和产业转移政策,加快构建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等功能平台,积极引进中西部地区参与示范区建设。全力突破重大政策事项,推动国家和省支持政策发挥效应。力争空港正式开放,加快赣榆、徐圩和灌河港区一类口岸申报工作,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推动组建江苏沿海发展银行总部,做好招商银行连云港分行设立工作。

二、积极增创转型升级新优势

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发展互促并进,在重大产业项目、特色产业和园区建设、创新发展及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

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坚持以项目为纲,有效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组织实施500个年度重点投资项目,开展难题会办等项目促进活动,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0亿元、工业投资1150亿元。完善落实扩大消费的政策,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文化、信息等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强化存量挖潜和增量培育,落实企业帮扶措施,切实保障要素供给,着力推动80家行业代表性企业稳定发展,工业20强企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金融服务日”等银企对接活动,设立中小企业融资超市,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积极拓展直接融资。争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市贷款增幅,新增企业直接融资30亿元。

加快工业经济扩量提质。以临港产业突破、新兴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实施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开工和竣工项目各100项,投资过3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年销售过5000万元新增长点项目100项,完成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加快推进醇基多联产、宝通镍业等临港产业项目,力争开工建设炼化一体化等基地型大项目。石化、冶金产业销售收入分别突破800亿元、600亿元。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开工建设正道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奥神环保纤维等项目建设。推动光伏产品终端应用,引导光伏产业实施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深入实施“双千双百”工程,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和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六大园区年销售总额达到3900亿元,百亿特色产业达到8个,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力争新海石化产值超过200亿元。

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链和居民行为需求链,重点培育15个服务业集聚区,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工业邻里中心、服务外包基地等载体建设,促进企业快速集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建成一批大型商贸设施,培育做大特色商业功能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健全城乡流通网络。提升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水平,推进花果山国家标准化景区试点和5A级景区创建,建成海州湾国际会议中心、花果山国际酒店等一批旅游配套设施,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和15%。实施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推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中心、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城市“智慧小区”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引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

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创新引领作用,引进高级管理人才100人、高端专业人才100人、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人。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2家。启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3800件和1800件。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技术平台、省海洋资源利用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组建全国电子封装材料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市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建成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城一期实现运营。全市新增创新创业载体面积60万平方米。推动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东海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兴市战略,推进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争创省名牌产品10个,采用国际标准30项。

三、全面塑造海滨城市新形象

围绕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在新城建设、老城改造和环境整治上取得突破。

高标准推进组团开发。制定并全面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加强精细管理,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容积率、停车位等强制性指标。连云新城加快打造金融商务、休闲度假核心区,完成投资120亿元,重点实施85个项目,加快建设时尚文化街区、企业总部功能区和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新海新区全力打造科技、文化、旅游等功能板块,完成投资120亿元,重点实施65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区医院,建成科技馆、海洋馆。市开发区继续抓好创智街区建设,沿花果山大道高标准建设一批地标建筑。徐圩新区加快建设大陆桥资源采购中心、高级人才公寓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新浦滨河组团、海州盐河组团、连云国际商务中心组团开发,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推动建筑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0亿元。

全方位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实施63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83亿元。进一步优化城区路网,加快BRT支线建设,实现海滨大道全线贯通。大力构建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开工建设取水口上移工程,同步推进蔷薇湖生态净化工程。加强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建设,完成第三水厂扩建,新增供水、污水和燃气管网各20公里。新增人防工程13万平方米。组织实施花果山截洪沟、大浦河下游拓浚、临洪西泵站改造等城市防洪排涝重点工程,努力提升城区防洪水平。推进市区热源点规划整合,加快完善供热供暖设施。快速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开工建设新苏天地等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市开发区工业展览中心等一批商务服务设施。

大力度提升城市品质。强力推进老城区拆迁改造,重点实施幸福村、外仓街等90个旧城改造项目,年内完成房屋征收面积45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完成210万平方米,四县完成240万平方米。大力改善老城区道路、管网、卫生、绿化等配套设施条件,实施14条主次干道和30条背街小巷整治出新,美化亮化城区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花果山景区出入口综合整治,推进海州古城、南城古镇、连云古镇保护与修复建设。启动西盐河、玉带河清淤工程。开工建设动物园,实施苍梧绿园升级改造等园林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300公顷。规范和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四城同创”,加大违建查处力度,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切实解决渣土抛洒等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

四、着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增活力,在重点领域改革和外资招引上取得突破。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国家推进财税、收入分配、户籍、价格等改革的系列政策。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资源整合,组建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增强资本运作能力。严格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涉农价费公示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土地、税费等制度改革,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政策,积极开展“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稳步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县区和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创新体制,充实队伍,着力抓好66个重大招商项目的协调服务。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推进省级开发区申报扩区。瞄准日韩港台新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和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推进项目洽谈对接。高质量办好“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强大的招商攻势,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突破。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点培育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突出做好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新增长点企业的服务,创建省级以上出口品牌3个,完成外贸进出口80亿美元以上。支持优势企业 参与国际合作,建立海外研发和生产基地。继续加强外事、侨务、港澳、对台事务等工作。

五、扎实迈出统筹发展新步伐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取得突破,着力打造美丽港城、生态家园。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四县县城进一步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稳步实施乡镇区划调整、行政村撤并和自然村整合,加快优化城镇体系。扎实推进新镇区、新社区、新农居建设,配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增强重点镇辐射带动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26个城乡统筹试点乡镇、69个试点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农村公路400公里,完成20万农村居民饮水健康工程。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02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启动5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文化、教育、卫生、人口等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推进扩权强镇,推动乡镇经济壮大规模、培育特色,加快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活动,实施区域性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水闸泵站改造等重点工程。疏浚县乡河道1038公里、村庄河塘2869条,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9万亩。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设施渔业2万亩、优质林果茶基地3万亩,着力培育畜禽、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浅海域渔业4个百亿产业,每个县建设1个规模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个乡镇建设1个特色农业园区。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加快裕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雨润生猪养殖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新增专业合作社2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省级以上农业园区科技服务超市全覆盖。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农副产品三级流通网络,促进农超、农贸和农企对接。农产品出口额增长1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开发水资源,科学开发海域海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积极控制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整治工业园区和化工集中区环境。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开工建设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着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取得更大成效。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目标考核和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实施节能重点技改项目30项、减排重点工程20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广泛开展低碳全民行动,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创建花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强化临洪湿地生态保护,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市区5个开山采石塘口的整治复绿工程。建成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新增绿化造林1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7.1%。

六、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新发展

顺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上取得突破,使公共产品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扎实推进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启动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特殊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和改造校舍2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师专二附小新校区、海宁中学滨河校区等重点工程,建成新海实验中学新海新区分校。推进职业教育规模特色发展。启动广播电视大学搬迁工程,支持淮海工学院硕士点建设,加快提升地方院校办学层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拓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深化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全科医生团队与家庭医生制度。加强疾控机构达标建设,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市传染病医院创成三级专科医院。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启动健康港城促进行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开工建设新海新区文化艺术城、市艺术学校新校区。继续办好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两大节庆活动。加强文艺创作生产,扩大文化品牌效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户户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障文化市场安全有序。加快建设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做好十二届全运会参赛组织工作。加大对各类文化企业、重点产业项目和新型文化业态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全市免费婚检率达70%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全覆盖。加强人口发展研究,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和弱势妇女儿童实际困难,推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妇女儿童之家”建成率达100%。开工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民政公共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推动民族宗教、地方志、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和红十字事业再上新台阶。

七、大力推动民生质量新改善

坚持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根本建体系,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在富民惠民上取得突破。

加快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充分就业、勤劳创业、发展实业作为增收的主渠道,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推进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村村通”工程。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个,完成城乡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创业培训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深入开展农村扶贫,完成1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100个经济薄弱村达到省定脱贫目标。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和保障水平。重点抓好非公经济组织从业者、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的参保工作,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8万人以上。城镇居民医疗、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6%、98%、98%以上。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减轻参保群众负担。适时调整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发放社会保障卡50万张。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共有产权式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创新试点,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全市新建和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8000套,其中公共租赁房5065套、经济适用房1245套、限价商品房1690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650户。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健全惠民平价网络,新建平价商店20家。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完成城区10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市、县全覆盖,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9个,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强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依法做好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民主权利。深化平安法治连云港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成147个老小区安全防范建设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格局,健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规范民间融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开展药品安全示范县区和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开工建设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强道路交通、工矿企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做好校车安全保障工作。推进气象、防震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雷锋车”精神,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