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更新时间:2024.06.10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SHRIMP锆石U-Pb定年

格式:pdf

大小:1.0MB

页数: 7页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以含过铝质矿物为特征 ,是华南地区显生宙典型的 S型花岗岩岩带。虽然前人对该岩带的侵入年代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 ,认为其为海西—印支期产物 ,但由于以往测年方法和技术的一些局限性 ,对于华南是否存在海西期花岗岩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对大容山、旧州岩体和台马岩体进行了高精度锆石 SHRIMP定年 ,3个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 2 33± 5 Ma、2 30± 4 Ma和 2 36± 4 Ma,说明该花岗岩岩带形成于印支期 ,是由推覆构造引起地壳增厚、地壳重熔形成的。

华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体中石榴石成因以及麻粒岩包体变质作用研究

格式:pdf

大小:3.5MB

页数: 19页

根据石榴石不同的结构和化学特征,在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套旧州岩体中共识别出四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石榴石:岩浆型、转熔型、变质型和由于上升岩浆中溶解-再沉淀机制导致的从转熔型向岩浆型转变的过渡型石榴石。由于含不同的微域矿物组合,麻粒岩包体被分为两类。根据微区矿物组合识别,变质期次确定和变质反应分析,结合矿物化学和相平衡模拟计算,得到了两类麻粒岩包体内不同矿物组合的温压条件。麻粒岩包体源区的温压条件为800~830℃和7.2~8.0kbar,以含石榴石的矿物组合为代表,反映了源区部分熔融作用的晚期阶段。岩浆上升过程中石榴石或黑云母首先反应形成了Opx+Crd反应边组合,温压条件为810~860℃和4.6~5.2kbar。花岗岩中岩浆型堇青石的形成也可能基本与此同期。进一步减压在850℃和3.1~3.8kbar时形成了Spl+Crd组合。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确定一条顺时针的P-T轨迹以减压为主但伴随轻微的升温,随后为一个近等压冷却过程。这是由寄主花岗质岩浆上升和侵位造成的。本研究与有效的年代学资料相结合,暗示了花岗质岩浆和麻粒岩包体是下地壳源区部分熔融的结果,形成时代为250~260Ma,可能受到了同期峨眉山地幔柱的热影响。

热门知识

十万大山

最新知识

十万大山
点击加载更多>>
十万大山相关专题

分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