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棕栽培技术
太平洋棕均采用播种繁殖。从15年以上老株上采种,采后去果肉阴干, 用沙土埋藏至来年2月,先浸种催芽,待种子胚根露出后在苗床内点播,然后搭设小棚遮荫,或播于花盆中放置于蔽荫处。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当年生长非常缓慢,第2年春季移栽1次,5月以后追肥2~3次,第3年上盆。
在我国南方可地栽,选沙壤土为宜,同时施入大量有机肥料。北方地区均应盆栽,要用腐叶土加河沙作栽培基质。每年夏季施液肥4~5次。注意遮荫,并加强浇水,切勿受旱。10月中下旬入室越冬,室温在1℃以上即可。盆栽每2年换盆1次。
中型盆株可供大型厅堂陈设。叶可制作蒲扇。叶、种子根均可入药,具止血、抗癌的功效,治外伤出血、血崩、有关癌症。 繁育栽培:以播种为主,但种子不耐贮藏,要随采随播。生芽温度以26~28℃之间为宜。太平洋棕生长较快,营养水平要求较高,栽后若需定期追肥,则生长更好。
太平洋棕物种分布
它主要生长在斐济和萨摩亚。它可以长到十几米的高度。我国有Areca ,Arenga,Calamus,Cocos,Livistona,Pinanga,Rhapis,Trachycarpus 等属。以经济的观点来说,棕榈类植物在热带地区中是非常重要的,且为该地植物界特有的景色。如椰子和枣椰子的种子或果子可食;桄榔和有些种类的茎内富含淀粉,可提取供食用;砂糖椰子和某些鱼尾葵种类的花序刈伤后可流出大量的液汁,蒸发后制成砂糖或经发酵后变成烧酒;有些种类的木材很硬,可为建筑材料;叶可为屋顶的遮盖物或织帽或编篮等;蒲葵的叶可为扇;叶鞘的纤维(即棕衣)和椰子的果壳的纤维可编绳或编蓑衣或为扫帚;椰子肉可榨油供工业用或食用;槟榔子入药或为染料;油棕的果皮及核仁可榨油,供工业用或食用。
性喜阳光充足、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稍耐寒,较怕旱,不耐荫,生长适温为24~30℃,对栽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为好。太平洋棕生长较快,营养水平要求较高,栽后若需定期追施肥料,则生长更好。
油棕没有休眠期,只要连续在38℃高温的作用下,就能开始发芽,在40℃时,发芽最快,低于36℃时发芽缓慢。选择油棕,应选择活力高的,籽粒饱满,无病害无缺损的。前提是已确定在当地可以正常生育的高产优质栽培...
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通畅、管理方便的灵芝大棚,棚内要求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灵芝棚的大小视培养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树林、房前屋后林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培养料入棚前菇棚...
移植宜在早春2-3月进行。小苗需多带宿土,大苗要带土球。温室盆栽,春、夏水分宜充足,保持湿度。夏季高温时要避免阳光直晒。秋、冬应稍干燥。生长期施液肥1-2次。此花在亚热带、长江流域盆栽,冬季应入温室越...
太平洋棕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植株高大,茎干通直,表面泺,可达9~10米,叶簇生茎顶,掌状,扇形,叶 面皱褶,先端细裂, 穗状花序腋出,花两性,核果近球形,褐色。
体态均匀,树冠优美,适于列植于街道两侧,孤植于庭院中或从植于湖边池旁,均有良好的观赏效果。
花小,通常淡绿色,两性或单性,排列于分枝或不分枝的佛焰花序上,此花序或生于叶丛中或生于叶鞘束之下;佛焰苞1至多数,将花序柄和花序的分枝包围着,革质或膜质;花被片6,2列,离生或合生;雄蕊3~6或极多数;子房上位,1~3室,很少4~7室,或心皮3个而分离或于基部合生;胚珠单生于每一个心皮或每一子房室的内角上;果为一浆果或核果,1~2室,或成果的心皮分离,外果皮常纤维状或覆以下弯的鳞片;种子离生或与内果皮粘合,胚乳均匀或嚼烂状。
太平洋棕科中文名:棕榈科科拼音名:zonglvke,科拉丁名:Palmae描述:Palmae. 棕榈科,单子叶植物,约217属,2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有约22属,72种,主产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此外引入栽培的亦有多种。灌木或乔木,有时藤本,有刺或无刺,叶束聚生于不分枝的干顶或在攀援种类中散生于茎上;叶大,掌状或羽状分裂,很少全缘或近全缘的,裂片或小叶在芽时内折(即向叶面折叠)或背折(即向叶背折叠),叶柄基部常扩大而成一纤维状的鞘。
太平洋棕体态均匀,树冠优美,适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露地种植
西洋杜鹃是一种观赏价值高的盆花。该文总结了西洋杜鹃设施栽培中的快速繁殖、栽培管理和花期调控的关键技术。
木棉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向阳的、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实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阴凉处。过 数天,摊开晾晒,果裂种脱,除去絮毛杂物,阴干后贮存。早春 2-3 月间播种,播前催芽, 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顷用种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强管理,待幼苗长 至 5-6cm时,可进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达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开花,后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后结椭圆 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术 用播种、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 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 2cm,平均气 温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齐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进行, 用长 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