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泥塑的制作流程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道工序,工序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挖泥是泥塑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整个泥塑的基础。大吴泥塑专以大吴村西田中半米深处无沙砾且黏性强的米黄色田泥为材料。
挖泥后,需将所挖泥土用大木棍反复锤捣、搅匀进行炼泥,然后把炼好的泥土切成块状,堆砌在屋檐下或储藏室中,并用湿布覆盖,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捏塑是大吴泥塑的关键工序,是模塑、捏塑、贴塑的总称。模塑是指用模具将常用的头、躯干、衣服等翻塑出来并组合成一个粗略的泥坯。捏塑时,艺人综合运用雕、塑、捏、刻、印、彩等复杂技法,按照设置好的情节和造型将泥坯捏塑成型。捏塑工序中的贴塑是大吴泥塑的一大特色。艺人首先用棍棒将泥团轧成薄片状,用各式图案造型模具压出衣袍上的基本纹路,然后将其包裹贴在泥偶身上,并依据身体的动态做出衣褶与翻转。接着,艺人又以其他大小不等的模具单独压制出浮雕层次较高的泥片,并将其贴附在衣袍纹饰上,作为衣袍的装饰。
捏塑完成后,进行的是烧坯工序。首先,艺人需对泥坯进行阴干。接着,用砖块围成土窑,在土窑内放上粟壳(俗称“粗糠”)并浇上燃料,然后把泥坯并排平放在粟壳上面,再盖上粟壳。泥坯之间的缝隙也需用粟壳进行填充。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艺人在窑的中间放置稻草绳作为导火线,在绳的一端点火,让粟壳充分燃烧,待其完全化为灰烬并呈乳白色时,完成烧坯工序。
最后,完成烧坯的泥塑还需进行彩绘,在业内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大吴泥塑在烧制前不上彩,所有颜色均直接绘制在烧过的素胎上。彩绘时,艺人根据泥塑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等选择恰当的颜色。同时,由于泥塑坯吸水速度快,要求上彩时,艺人必须一笔完成,不得修改,因此对艺人的技艺要求较高。
内涵丰富
大吴泥塑寄寓了民众祈望吉祥和扬善惩恶的思想感情。例如人物类泥塑中,有历代名贤淑女、英雄豪杰、戏曲人物,也有适应于寺观的佛道人物以及大型的造像。有歌颂、有鞭挞,也有对讽刺类内容的描绘。
用途广泛
大吴泥塑用途广泛,不但可以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使用,而且可以作为儿童的玩偶,更可以作为家中的陈设品,甚至成为艺术家的案头摆设和收藏的艺术品。不同文化层次和审美要求的人们皆有所悦,其思想内容,具有较强的渗透力。
乡土气息浓郁
大吴泥塑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自从700多年前身怀泥塑技艺入潮创乡的吴静山,发现村中可塑泥料,农闲以兹谋生伊始,大吴泥塑这门艺术及其作品,便与古代潮州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正因如此,大吴泥塑作品又成为了研究潮州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工艺技巧独特
在艺术手法上,大吴泥塑是雕、塑、捏、贴、刻、印、划、彩等手法的结合,特别是在贴塑方面,大吴泥塑更是有别于中国其他泥塑艺术。具有艺术表现的手法使大吴泥塑的造型多样而富于想象力,既能刻画阴柔之美,又能表现阳刚之气,色彩艳丽、明快、热烈,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大吴泥塑,又称“浮洋泥塑”“翁仔屏”“大吴安仔”等,因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习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南迁入潮州定居,并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大吴泥塑代代相传,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为大吴泥塑的鼎盛时期,约有1000人口的大吴村有400多个泥塑艺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
抗日战争时期,潮州沦陷,泥塑艺人纷纷转业,整个泥塑行业一片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泥塑一度遭到禁止,泥塑艺人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大吴泥塑濒临绝境。
直到21世纪初,中国国家加强了对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大吴泥塑才得以复苏。
A.备泥加工 把精选的泥土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太湿的泥,要先放...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
大吴泥塑的题材或取自潮剧情节、民间传说或章回小说故事,或直接来自日常生活。其作品形象可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是戏曲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真人肖像;第四类是神、佛像;第五类是儿童玩具,也称“杂锦”,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等。
大吴泥塑作品记录了潮州不同时期的民风习俗、人们的情感和审美需求。
清代末期,为了满足人们对潮州传统礼节及游龙庙会、拜老爷等民俗活动的需求,大吴泥塑艺人创作了大量“涂安仔”和潮剧人物作品,比如《曹操咬靴》《进身》《秦香莲》《王茂生进酒》等。
民国时期的泥塑艺人常用历史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题材来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如《张飞战马超》《薛仁贵征东》《十五贯》《李世民薛仁贵盖苏云》等。
进入21世纪,大吴泥塑则吸取了潮州枫溪陶瓷、潮州木雕以及中国国画艺术的营养,作品常被注入现代元素,表现出新的艺术活力,泥塑艺人常用大型场景泥塑歌颂美好的新生活,如吴东何的《打花鼓》、吴光让的《花鼓舞》等。
传承价值
大吴泥塑展示了潮州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状况,是广东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潮州大吴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内涵与社会发展的积淀,对研究潮州的历史文化和推动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大吴泥塑色彩鲜艳自然,艺术风格清新雅致,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艺人有较高的技艺和艺术修养,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大吴泥塑这一民间艺术一直未能形成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潮安县当地的泥塑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大吴泥塑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吴维清,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泥塑(大吴泥塑),广东省潮安县申报。
吴光让,男,1948年1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泥塑(大吴泥塑),广东省潮安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市潮安区文化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泥塑(大吴泥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展览
2009年,大吴泥塑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2018年10月,潮州组织了“文化古城·乐享名街”牌坊街文艺活动,大吴泥塑在活动中展出。
重要活动
2016年5月12日,第二届“人文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交流周在福田区得一轩启动,大吴泥塑第25代传承人吴维清向观众讲解和分享了泥塑制作经验。
荣誉表彰
大吴泥塑作品《搜楼》获得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
大吴泥塑作品《回书》获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北京·2008)”金奖。
大吴泥塑作品“高级陶艺布娃娃”获得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银奖。
大吴泥塑作品《钟馗踏马鬼》获得“首届中国(吴川)‘吴川杯’泥塑艺术邀请赛专家组”铜奖。
大吴泥塑作品《王伯当大战程咬金》《金花牧羊》获得“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银奖。
大吴泥塑作品《西厢记》获得“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
作品影响
潮州大吴泥塑对其他民间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潮州枫溪陶瓷的发展就受其影响,枫溪的人物瓷塑、动物瓷塑都曾借鉴和吸收大吴泥塑的技艺,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品,如《薛丁山与樊梨花》就是吴金福将大吴泥塑中的贴塑技艺应用到瓷塑上而创作出的一件艺术品。 2100433B
水泥直塑制作工艺: 1、水泥直塑定位放样:根据图纸、模型及现场情况进行定位放样。 2、预埋件埋置: 现浇板块采用 70×100×6的预埋件,间距 1.5-2.5m 埋置;框架柱身采用 70×100×6 的预埋件,间距 2m 埋置。 在埋设前均应将其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上的锈、 油渍、油漆清除干净, 埋件在覆盖前均应加固牢靠, 并搭接到混凝土钢筋上, 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及埋入深度均应符合设计图的要求。 3、骨架制作: 主材料为 50×50×5 角钢,次要处用 30×30×3角钢,涂刷锈漆进行防锈处理。先进行塑石方形骨架制作,骨架角钢的间距尺 寸一般控制在:横向间距 1.3m ,GRC假树,竖向间距 1.3m。,连接采用焊接方式;然后根据模型进行左右斜拉,做出假山的 大致形状。 4、钢丝网片: 水泥假山制作采用的钢丝网一般为: 6mm 的网孔、 丝径在 0.3-0.5mm 之间为合适。 在
红泥沼气材料覆皮质轻,运输、施工方便,运行管理简单,气收集更为容易,且在需要时池体易于改造,尤其在旧沼气池的改造中非常方便,且不会破坏池体的结构。采用新型红泥沼气材料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禽畜粪便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能够降低粪便处理成本,提高粪便利用率及产气率。除了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其产生的优质沼渣可用于农田、林地和果园的施肥,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石膏像 陶器 瓷器 景德镇
玉田泥塑:从远古人类在狩猎实践中“灼土为埙”,到创造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的民间泥塑工艺,玉田泥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玉田泥人坯模造型与秦汉时期的陶俑相似来看,它的历史相当久远。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以戴家屯刘凯为代表的泥玩具艺人就已蜚声于世。此后,经过历代泥塑艺人的不断努力追求,使玉田泥塑延续至今。玉田泥人与天津泥人张的泥人不同,玉田泥人体现了更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体泥彩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强烈而协调,在我国民间泥塑领域以风格独特而占有一席之地。 自199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玉田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以来,愈加不言自名。2100433B
苏州泥塑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
江苏除了无锡惠山泥塑外,苏州泥塑也有较大影响。清顾禄著的《桐桥倚棹录》记载:“虎丘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上细泥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丘头。”由于苏州的泥塑艺人多集中在虎丘山一带,所以老百姓又称苏州泥塑为“虎丘泥人”“虎丘耍货”。
早在宋代,虎丘泥塑就名噪一时。宋时苏州泥塑“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其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等。”《桐桥倚棹录》: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此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
苏州泥塑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捏像,也称“塑真”“捏相”。技艺高超的虎丘泥塑艺人给人捏泥像,眼不观手,面朝对方端详一下,掌握面部特征,然后将泥藏于袖内,边谈边捏,只一会儿工夫便捏成,与“泥人张"张明山的故事如出一辙。《兰舫笔记》记载:“少焉而像成矣,出视之,即其人也,其有皱纹疤痣,分毫无差,惟须发另着焉。”
乾隆年间常辉所著《兰舫笔记》中也有较详细的描述:“有苏捏者,住虎丘山塘,余尝以游山坐观之。泥细如面,颜色浅深不一。有求像者,照面色取一丸泥,手弄之,谈笑自若,如不介意,少焉而像成矣。出视之,即其人也。其有皱纹疤痣,分毫无差,惟须发另着焉。”
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内忧外患,时局诡谲,战乱四起。在这种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势中,“苏州泥塑”也逃不了厄运,逐渐萧条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抢救“苏州泥塑”的传统技艺,苏州工艺研究所曾组织了专门的泥塑艺人教授传统工艺,希望这门技艺能得以传承,但老艺人都年事已高,没等学员出师就相继辞世,后来,各种时代问题、“文革”动乱接踵而至,特别是“破四旧”让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摧残,全行业被迫转产,人才严重流失,从业人员四散改行,有的甚至被下放苏北农村。
“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政府和业内人士都对恢复苏州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抱有殷切的期望。
传承价值
苏州泥塑合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诸种艺术为一,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人物
朱文茜,女,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泥塑(苏州泥塑),申报地区为江苏省苏州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州市艺术学校(苏州市艺术职业学校)获得“泥塑(苏州泥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